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闽南历代名人故事】吴夲

【闽南历代名人故事】吴夲

【闽南历代名人故事】吴夲闽南历代名人故事林大志著保生大帝在海峡两岸民众中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传说,他原名吴夲,是宋代生活在闽南地区的民间名医,因其医德高尚,救人无数

历史名人素材_名人历史人物_角美历史名人

闽南历代名人故事

林大志著

保生大帝在海峡两岸民众中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传说,他原名吴夲,是宋代生活在闽南地区的民间名医,因其医德高尚,救人无数,去世后百姓便纷纷建庙奉祀,尊为医神。后来,吴本在历代不断晋封,先后获得大道真人、忠显侯、孚惠真君、保生大帝等封号,逐步实现了从神医到医神的转变。

如今,保生大帝信仰已经成为闽台等地影响广泛、历史悠久的一种民间信仰。据统计,在台湾地区,保生大帝信仰是信众最多的三大民间信仰之一,足见他在后世影响之大。

角美历史名人_历史名人素材_名人历史人物

白礁慈济宫壁画

一、从神医到医神

居史料记载,吴夲生活在北宋前期,他出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卒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享年58岁。吴夲出生普通人家,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一生未婚娶,不食荤腥,一辈子采药行医,治病救人,而且医术高明,经他医治之病,无不药到病除,时人誉之为“神医”。有关他的生平事迹,最重要的资料是两块宋代的碑记。

吴夲长期在民间行医治病,医术高超,更为难得的是,他淡治名利、医德离尚,这是他能够赢得百姓拥戴的根本原因。传说,他治病善于对症下药,而且擅长自创药方,对治疗各类顽疾,疗效显著。很快,他的高超医术给他带来广泛的声誉,四里八乡请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他想靠这个发家致富,甚至求得功名利禄,恐怕都不是难事。但是,吴本生性淳朴,视名利如草芥,一心只想为民众解除病痛,不论患者身份贵贱,一概尽心诊治,对于穷苦人家甚至不收诊费。他的高尚医德令患者铭记在心,直到他去世以后,仍然怀念不已,民众自发建庙祭祀,相信他能够显灵,护佑百姓的健康,于是他慢慢变成了闽南地区百姓心中的保护神。

那么,吴本是如何成为一方神医的呢?历史上的记载颇有几分传奇色彩。传说,宋仁宗天圣年间,闽南当地有一个叫孙天锡的人,因为吃了河鱼而生病,多日不见好转,有渐成宿疾之势,于是就住到离家不远的旗山居士庵里养病。过了一个多月,有一个身穿道袍、云游四方的老者,周游到居士庵传道。这位老者自号养真老子,本姓裴,已经80多岁的年纪了,可是鹤发童颜、神采奕奕,颇有些仙风道骨。老者在道观居住,与孙天锡结识,二人也因此成为朋友。不久,居住在附近白礁的一个叫吴悟真的医生,听说了这个消息,就赶忙渡江跑来拜访裴真人。想不到,裴真人对吴悟真也非常赏识,一见他就惊叹其为“超世人”,两个人谈天论道,相见恨晚。随后,裴养真就把自己的医术以及修炼之法术都传授给了吴悟真,随后裴真人悄然离去,不知所终。在这期间,吴悟真了解到了孙天锡的病情,就主动为他医治。想不到,仅仅3天孙天锡的病情就出现好转,半个月竟然基本康复,3个月以后,身体完全复原,面色如故,身强体健。孙天锡十分感激,拿出重金酬谢吴悟真,吴悟真坚决不收,谢绝了这份酬金。从此以后,孙天锡和吴悟真成了好朋友,平日里常相来往。很多研究者和信仰者认为,这个吴悟真就是吴夲。

历史名人素材_角美历史名人_名人历史人物

白礁慈济宫匾额

上面这个传说放事,出自一篇叫作《西宫檀越记》的文章,作者孙瑀。这篇文章则收录于厦市五通村(旧属泉州府同安县柳社)的《孙氏族谱》(也叫作《柳塘记》)中,这份族谐记载了孙氏一族的历代世系传承情况。按照族谱的记载,孙璃生活在北宋元祐年间,也就是北宋中后期,孙天锡是孙瑀的祖父,他写文章是为了纪念他的爷爷与吴真人的交往事迹。这样的故事寄托了后人的美好愿望,特别是对于吴夲的赞美和崇信。

那么,吴夲到底是如何从神医变为百姓崇敬的医神的呢?这同样与他治病救人的故事分不开。传说,景祐三年(1036),吴夲已经年近花甲,但他仍然每日奔忙,为四里八乡的百姓治病。农历五月初二,这天一大早,一户人家的孩子放牧摔断了手臂,家里人跑来请吴夲救治,于是他急忙赶去孩子家里,为他救治伤情。处理完毕,他谢绝了孩子父母的酬谢,只身返回。回家的路上,吴夲打算顺便去山上采些草药。在一处悬崖上长着金不换草,这种草是治疗关节痛的一味关键药材,正是他平日治病急需的草药,于是他抓着崖壁上的藤蔓,攀缘而上,仰着头采摘悬崖峭壁上的金不换草。想不到,意外发生了,他手里紧抓着的藤蔓的根被拔了出来,吴夲身体失重坠下了悬崖。不久,路过的樵夫发现了受伤的吴夲,连忙把他背回去抢救,但是吴夲终因伤势过重而去世。

由于吴夲一生为地方百姓诊病,济世救民,医德高尚,赢得了众多百姓的爱戴和景仰,他去世后,大家对他十分怀念,闽南当地的百姓自发捐款,在他的家乡盖了一座龙湫庵,以此纪念。从这以后,吴夲的影响越来越大,各地民众纷纷建庙,祀奉吴夲的神像,吴夲便逐渐从一位闽南名医变成了医神。

二、从忠显侯到保生大帝

吴夲的名字现在有一些争议。“夲”这个字比较少见,读音为tao,声调阴平。在《说文解字》这本字书里,这个字的意思解作“进趣也”,就是快步前进的意思。但是,有些学者认为他的名字应该是“吴本”,“吴夲”是后人误传的结果。持这个主张的主要依据有两点:一是大多数当前可见的地方志将其名记载为“吴本”;二是他有个弟弟,名字叫吴根,兄弟二人合起来就是“根本”。这两个依据听起来也不无道理,或许他真的叫“吴本”,然而这个主张也未必完全可信,因为这些地方志大多都是清代的刊本,保生大帝则是北宋前期的人,依据这些文献来证实这个问题,证据的可靠性不足。当前,就社会公众来讲,大家称呼保生大帝的本名还是以“吴夲”占据主流,包括台湾地区也是如此,大体有一点约定俗成的意思,因此本书暂取“吴夲”一说。

吴夲去世以后,最初是没有封号的,他被后人尊称为“保生大帝”,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角美历史名人_历史名人素材_名人历史人物

青礁慈济宫壁照

最初,对吴夲的祭祀活动是当地民众自发的行为,大家在他的故乡修建小祠,供奉他的神像,定时祭拜。然而,古时候,朝廷禁止私人随意立祠,立祠必须经过官方的许可。随着吴夲祠的影响逐渐扩大,当地百姓就希望能够为它取得一个合法的“身份”,于是他们就通过家族的关系,拜托在朝中做官的漳州人颜师鲁,请他帮忙上奏朝廷,不久便顺利取得了朝廷的许可,准予建祠。据记载,这是发生在南宋初期的事。过了几十年,大家又用类似的方法,请求朝廷赐予庙额,同样获得成功,吴夲祠得到朝廷所赐“慈济”的庙额。从此,吴夲祠开始正式被称为“慈济宫”了。后来,吴夲又陆续获得了忠显侯、英惠侯的封号,到了南宋末年,吴夲的封号已累加为“孚惠妙道普祐真君”八个字。总体而言,历朝历代不断为吴夲恩赐加封,各种封号累计多达十几种,包括忠显侯、慈济真人、英惠侯、灵护侯、妙道真君、孚惠真人、保生大帝,等等,不一而足。更多时候,民间俗称他为大道公。

名人历史人物_历史名人素材_角美历史名人

青礁慈济宫内景

一般认为,吴夲是在明代获得了保生大帝的封号,而获封的具体时间,各种文献记载不一致,有说明代末年的,有说明代前期的,现在已经无法准确查证。

至于吴夲获得保生大帝封号的经过,也有一些动人的传说。据说,这是吴夲为明代皇后医治乳疾后所得。明成祖永乐年间,文皇后患了乳疾,宫中太医束手无策,没办法皇帝只好刊出皇榜,征寻天下名医。碰巧吴夲得知了这件事,便化身为游方道士,从上界来到凡间,揭下皇榜,应征入宫。但是,古时候男女授受不亲,何况是一朝皇后,所以吴夲不能亲自察看皇后的身体。吴夲表示他不需要与皇后见面,只要在门外悬以丝线,便可诊断病情。宫里人起初不相信,为了试探他的医术水平,就先让内侍宫女把丝线系在一只猫的身上。吴本听诊之后,感觉脉象异常,于是禀告说,从脉象看是猫的脉搏。宫里又让侍女把丝线系到门环上,吴本诊后说,这是金属的声音,绝非人的脉象。皇后见多次试探,都能被这位道士识破,相信遇到了神医,便把丝线系到了自己的乳房上。吴本听诊之后说:“这是乳疾,必须用灸才可见效,如果不方便,他可以在屏风外悬线施治。”皇后听罢答应诊治,经过吴夲的治疗,皇后的病很快就痊愈了。太子心里十分感激,要对他重金酬谢,加官晋爵,想不到道士坚辞不受,化鹤飞去。太子如梦方醒,知道遇到了神医,心里一直记挂着这件事,等他登基做皇帝之后,即派人携带龙袍一袭,入闽敕封吴夲为“保生大帝”,封号的全称叫作“恩主吴天金阙御史慈济医灵妙道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保生大帝”的封号至此确立,并且逐渐流传开来,广为人知。

这个故事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寄寓了后世信众对吴夲医术的崇信之情。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吴夲身后的这么多封号,不一定都是朝廷正式敕封的,一部分很可能是民间百姓自发的行为。大家出于内心的信仰和善意,附会其为朝廷颁赐所得,通过口口相传,或记述为书面文献,逐步宣扬传播,从而强化了吴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有些研究者认为,包括“保生大帝”这一封号,或许也是民间的私谥。无疑,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也不小,因为从现存的各类官方文献中并没有看到朝廷对其敕封的记载,可以见到的相关记载,都不是正史等官方文献,这些记载的时间也比较靠后。

这类情况在民间信仰体系中并不罕见,特别是在那些源出于平民阶层普通人家的神祇中,这类情况就更为普遍,妈祖信仰也是如此。传说她原名林默,是家里的小女儿,莆田人,然而她的事迹、身世能够有可靠文献所证实的部分则非常有限,很多事迹只是民间传说。这一点对于后世的信众来说已然并非关注的核心问题,大家关注的是作为神灵而敬信的妈祖,而不再是作为渔家女儿的林默。

换言之,这些平民人士在后人世代崇信奉祀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从人到神的身份转换,围绕在这位神灵身上的种种事迹逐渐演化、逐渐丰满,有关他们原本作为“人”的那些真实经历往往退居其次,作为“神”的传说和信仰则成为大众传播、关注的主体。这一点在吴夲身上同样如此:吴夲不再是凡间的普通人,他变成了仙界的保生大帝。

名人历史人物_角美历史名人_历史名人素材

白礁慈济宫文保碑

由于年代久远,如果不从事专门研究,吴夲的生平事迹已经无法被还原和知晓。当然,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以下几种文献:一种是南宋杨志的《慈济宫碑记》,传为青礁东宫所作;一种是南宋庄夏的《慈济宫碑记》,传为白礁西宫所作。这两块碑早已不存,清代乾隆年间的《海澄县志》收录了碑文,可以参考阅读。另外,南宋闽籍文学家刘克庄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为《龙溪蔡德容道院》,记载了龙溪人蔡德容奉祀吴真人的事迹。一般认为,这几种文献年代较早,是相对可信的史料文献。

三、保生大帝的神话传说

正是由于这一民间信仰的逐步发展,神医吴夲变成了保生大帝,成了闽南地区家喻户晓的神灵,在各地流传着许多神话传说。传说,吴夲出生之时很不平凡,诞辰之日就发生了很多神奇的异象。吴夲的父母品德高尚、正直诚信,他的父亲名叫吴通,一辈子乐善好施,宽厚待人,母亲黄氏贤淑知礼,勤俭持家,他们的德行感动了上苍。一天晚上,黄氏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吞下了一只白龟,醒来以后就怀上了胎儿。即将分娩时,黄氏恍惚看到长素道人、南陵使者与北斗星君护送一童子来到,对她说:“紫微神人来了!”到了3月15日辰时,黄氏顺利产下一子。黄氏生产之时,吴家庭院紫气充塞,布满祥云,异香经久不散,邻居们见到这一情景,都十分惊讶,认为这孩子长大后一定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

还有传说吴夲的医术是由西王母所传授。吴夲17岁那年,有一天在外游历,路上偶然遇到一位衣着怪异之人,撑着一只木筏,邀请他同行。吴夲很爽快地就答应了,他登上木筏,和同伴一起畅游名山胜水。两人一路走走停停,某一天,忽然发现竟然来到了昆仑山,四处望去,只见峰峦叠嶂、巍峨险峻。吴夲和同伴登上峰顶,发现原来这里是西王母的仙宫。几日后,西王母在昆仑山上接见了吴夲,并且把神方医术和驱邪法术传授给他。吴本获得了西王母的真传,医术大为长进。学成之后,吴夲回到家乡,他时刻牢记西王母的教海,心系百姓疾苦,一边救世济人,一边继续修炼,在青礁一带筑灶炼丹,悬壶济世。直到现在,在青礁慈济宫的山峦背后,还可以看到一些修炼所用的丹灶、药井的遗迹,人们说,那就是当年吴夺修炼留下来的古迹。

历史名人素材_名人历史人物_角美历史名人

青礁慈济宫祖庙内景

传说吴夲成为神医之后,当地的许多达官显贵也都想巴结他,一天,官府大老爷举办生日宴席,专门派人抬着轿子去接他赴宴。吴夲回复称要忙着给乡亲治病,很遗憾无法前往。这时,一个衣衫破烂的农民气喘吁吁地跑来,说他的儿子被毒蛇咬伤,请吴夲前往救治,吴本二话不说,连忙背上药箱,赶去施救。回家的路上,他照例要去山里采药,同安县姓江的县令以及黄医官、郑仙姑等地方名流,也都急忙跟着他上山来,想借机学几种秘方,以求升官发财。吴夺在山间崖壁上摘下一株小草,茎节上带着金色的小花,他指着小草的断茎,说这种草百姓俗称“乳仔草”,读书人叫它“状元插金花”。但是,它的价值不在于“状元插金花”,不在于功名利禄、升官发财,它的价值在于对治疗痢疾有奇效。那些跟随上山的官老爷们听了都面面相觑、若有所思。

历史名人素材_角美历史名人_名人历史人物

白礁慈济宫内匾额

传说吴夲不仅擅长治病救人,还会使用法力救济灾民,驱魔逐邪。传说有一年夏天大旱,漳、泉两郡受灾,百姓苦于饥荒,饿殍遍地。吴夲急百姓之所急,施展法术调集粮米,他安抚大家说,10天之内就会有运粮船到达。在大家半信半疑之中,粮船果然按时来到,吴夲将粮食无偿分给饥民,当地百姓得以度过饥荒。没想到,祸不单行,第二年漳泉一带又有魔王降灾,瘴疫横行,百姓染疫而死者众多,吴夲为救民于水火,带领弟子登台作法,他施展神力,召来神兵驱鬼送瘟,降魔救民,当地百姓因此得以度过灾疫之年。

这些神话传说广为流传,寄托着后世百姓对神医吴夺的怀念和景仰,随着岁月的迁延,进一步演变为民间信仰和神灵崇拜。

四、保生大帝民间信仰:闽南人的保护神

如今,保生大帝信仰已经演变为一种重要的民间信仰,在各地广泛流传,在海峡两岸及世界各地都有不少信徒。由于吴夲获得了朝廷颁赐的“慈济”庙额,现在奉祀保生大帝的庙宇大多称为“慈济宫”。这些信俗活动的开展往往离不开慈济宫庙,这就不得不先说一下慈济东宫和西宫的故事。

现在,奉祀保生大帝的祖宫有两座,一座是慈济西宫,位于漳州市角美镇一带,地点在白礁村,有时也被简称为白礁西宫;一座是慈济东宫,位于厦门市海沧区一带,地点在青礁村,有时也被简称为青礁东宫。因为,从地理位置来看,白礁在西,青礁在东,所以白礁这个叫西宫,青礁这个叫东宫,两座祖宫距离很近,直线距离仅有两三公里。简明易记就是一句话:“白礁在漳州,青礁在厦门。”

但具体情况又并非这么简单。古时候,两座宫庙的行政区划归属恰恰相反,白礁属于泉州,青礁属于漳州;两地同属闽南,却分属两府,白礁隶属泉州府同安县,青礁隶属漳州府海澄县(部分时期为龙溪县)。厦门在那个时候还不是独立的平级单位,多数地区属于泉州府管辖。由于古今的巨大变化,两宫归属一事模糊不清、众说纷纭。两座祖宫于2008年一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项目叫作保生大帝信俗。

角美历史名人_历史名人素材_名人历史人物

白礁慈济宫

名人历史人物_角美历史名人_历史名人素材

青礁慈济宫

现在,保生大帝信仰在海内外影响很大,每年世界各地都会举办规模宏大的祭祀和庆典活动,特别是福建闽南地区、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部分地区最为盛行,这些活动慢慢演变为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香和巡游是保生大帝信俗体系中的主要特色活动。如今,世界各地的保生大帝宫庙据说有上千座,这些宫庙都以青礁、白礁的慈济宫为祖庙,而他们的宫庙则是分灵庙。每到农历新年之后,特别是春季时节,闽南、大陆其他地区、台湾、东南亚等各地的保生大帝宫庙都要组织规模不小的进香团,虔诚地抬着他们的保生大帝神像,返回两座祖宫进香谒祖。由于保生大帝的诞辰日为三月十五日,所以每到这个时候,进香活动最为盛大和热闹,信众们穿上节日的盛装,抬着各自宫庙的神像,神情眉眼之间满怀虔诚的敬意,排着整齐的队伍行进。一时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大家都祈祷着心中的神明保佑地方百姓健康平安。周围四里八乡的父老乡亲、远道而来的游客、连同进香的信徒们,还有借此摆摊做生意的人们,大家齐聚一地,共同庆祝保生大帝的诞辰,广场一瞬间变成民众狂欢的乐土、欢乐的海洋。在保生大帝信仰的发展过程中,各地还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近年来,这些信俗活动更逐步发展为了地方特色文化活动。例如晋江深沪镇信徒的坐眼仪式,南安市丰州镇应魁慈济宫的庙里扶乩的习俗,都有各自的特点。德化县丁乾村大卿宫的信徒则有“做龟”的习俗,每年保生大帝诞辰时,他们总要用糯米做只大龟来祭祀保生大帝。不仅如此,各地政府现在也常常举办一些文化节,来促进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保生慈济文化节等活动也是这些文化节中的一种。有了政府的组织,活动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活动的性质也从单纯的民俗活动逐步演变,成为富于特色的地方文化节日,这对丰富地方文化,提升地方文化影响力,扩大保生大帝信仰的影响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名人历史人物_角美历史名人_历史名人素材

白礁慈济宫管委会

在我国台湾地区,保生大帝的信仰影响也非常广泛,信众、庙宇遍布全台,祭祀庆典等活动不断。据统计,台湾地区的保生大帝宫庙多达近400座。基于这一共同的信仰,两岸民众的互动往来越来越多,两岸的交流合作也得到加强。古时候,大陆百姓移民到台湾只能依靠渡船,台湾海峡水深浪高,台湾岛内则处于早期荒蛮时期,瘴气瘟疫横行,这些移民往往携带保生大帝宫庙的香火、神像一同过台,希望神明保佑,祈求好运和安康。同样,大陆和台湾的百姓下南洋也会带上一包保生大帝的香火,一到客居地,就供祀家中,祈佑平安,有条件的就慢慢建起新的宫庙奉祀祭拜。就这样,保生大帝逐渐成为海内外闽南人共同的精神寄托。

历史名人素材_角美历史名人_名人历史人物

青礁慈济宫新春活动

海峡两岸的这一共同信仰,拉近了双方心灵上的距离,增进了双方情感上的亲近。台湾地区各地信众每年也会举办许多类似的民俗文化活动,来表达对保生大帝的景仰之情,活动的内容细节虽然不完全一样,但是民众对神明的虔诚之心、活动的内容程式、活动气氛的庄重与热闹,这些基本要素则具有完全一致的特点。这一共同的信仰也令两岸百姓的来往更为密切、交流更多。近几十年来,每到保生大帝诞辰之日,台湾地区都会有大批信众赶回闽南,他们组成一个个进香团,到慈济祖宫进香朝拜。与此同时,大陆的慈济祖宫由于受到台湾信众的邀请,也多次组团到台湾,护送祖宫的神像到台湾各地巡游,每到一地,都得到台湾信众的热情接待和虔诚膜拜。这些交流活动在增进两岸民众感情的同时,也更加充分说明了两岸同根同源的历史文化根脉。这些持续性的民间交流活动,对于增加两岸同胞的互信,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无疑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

五、结语

保生大帝信仰发端于闽南漳泉交界地带,随着影响的不断扩大以及移民的迁徙,逐步流传到福建、台湾、东南亚各地,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影响广泛的民间信仰。如今,它也是一项重要文化活动,对丰富地方文化事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两岸和平进程,都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名人历史人物_角美历史名人_历史名人素材

青礁慈济宫祖庙

历史名人素材_角美历史名人_名人历史人物

—END—

角美历史名人_历史名人素材_名人历史人物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上一篇: [公元1882年-1941年,爱尔兰作家、诗人]
下一篇: 【115校庆】逐梦世界一流,共谱时代华章——东南大学校长张广军在庆祝建校11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