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文老陈先枢:
彭国梁为陈先枢新书《访古湖湘集》作序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先枢先生是我尊敬的一位长者,也是我多年的书友,我和陈先枢先生,还有杨里昂先生一道合作出过多本有关长沙历史文化的书,如《长沙百景》《长沙名胜诗词选》《民国文人笔下的长沙》《当代文人笔下的长沙》《老报刊中的长沙》《长沙烽火岁月》等。在长沙文化圈子里,无论是地域的还是历史的,尊他为权威,那是一点都不为过的。现在,我的桌上和书架上还摆着他的《湖南茶文化》《湖南老街》《湖南老商号》《湖南慈善档案》《迁客骚人潇湘情》《长沙百年名校》《长沙地名古迹揽胜》《诗话长沙》《长沙老建筑》《长沙国宝档案》《长沙民间艺术》等著作几十种。长沙市图书馆辟了个“陈先枢专柜”,近两百种图书摆满了整整四层的大书柜,光一套“长沙文史书丛”就有二十八册。这些书有的是他的个人专著,有的是他与人合著或参与主编的。
陈先枢先生研究湖南的历史文化由来已久,其家学渊源是十分深厚的。他的叔高祖陈运溶,便是清代有名的学者,一生都致力于湘城文化的研究,著书、辑书和刻书,大都围绕湖南古地理、古艺文佚书,如《湘城访古录》《湘城遗事记》《麓山精舍丛书》《灵麓山人诗集》《逸庐文集》等,达数百卷之多,而且都是自辑、自撰、自行刊刻,其中艰苦可以想象,所作贡献谁敢低估?这种难得的精神是凭着一种什么在支撑呢?套用诗人艾青的一句诗:只因他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陈先枢先生本来从事的是经济工作,曾供职于长沙市商业局。工作之余,他一度钻研的是商品包装学、商品美学、广告学、经济学等,而且学有所成,著有《商品包装学》《商品美学》《实用广告辞典》《中国商品市场发育研究》《长沙经贸史记》等著作十余种。如果沿着这条路子往下走,他前面的道路照样是宽广的。然而,一棵树,只有根深了,才能叶茂;也只有根深了,枝干才会粗壮起来。每当陈先枢先生翻开叔高祖的《湘城访古录》《湘城遗事记》等书,他的肩头仿佛就有了一种责任:也不知多少次在梦中,见到了叔高祖。叔高祖一脸期待:“居人而得操土风,流寓而得知湘俗。”湘俗如流,不能断啊!陈先枢先生好像被叔高祖从梦中推醒一样,他豁然开朗了,他恍然大悟了,他深深地意识到:“爱国必爱乡,爱乡必爱其历史文化。优秀的历史是一个城市凝聚人心的原动力之一,也是吸引外乡人来这个城市投资兴业、旅游观光的重要因素。”
逢年过节,人们经常用到的一句吉祥语是:心想事成。1994年,陈先枢先生真的心想事成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工作调动了,调到了一个可以名正言顺地宣传长沙历史文化的工作岗位上。他说:“我真的没想到,我竟然重操祖业,干上了也爱上了先高祖陈运溶毕生从事的事业,即收集、整理和出版乡邦文献史籍。”谁知这一爱,便爱到了骨子里,爱到了血液中。近三十年来,陈先枢先生已然和长沙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融为了一体:长沙城一千多条街巷,条条都留下了他的身影;长沙城周边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市和浏阳市,那么多名胜古迹,也处处都留下了他探寻的脚印。
收集、整理、撰写、出版乡邦文献史籍,谁都知道难,但到底难到哪种份上呢?一本书从策划选题,到收集资料,到撰写,在写的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因为一个典故不确定,有时因为一个地址欠详,都得把笔放下来,然后一而再再而三地“搜遐剔隐”,个中滋味,真还得听听当事人的说法:陈先枢先生在《长沙万象》一书的前言中写道:“要获取反映长沙百年,特别是前五十年社会变迁的历史照片,又谈何容易。在编辑过程中,几乎没有现成的图片可供汲取和参考,甚至经过整理汇编的文字资料也微乎其微。于是,我们另辟蹊径,一是深入民间,去寻访珍藏;二是广猎群籍,去沙里淘金。首先,我们在《长沙晚报》等报刊发布征集长沙老照片的启事,并有的放矢造访一些‘老长沙’。对此众多乡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翻箱倒柜,送来了珍藏多年的照片。有些照片画面虽已泛黄,但图像还十分清晰,半个多世纪前的景物仿佛就在眼前。如一张老码头照片,趸船上‘国营招商局长沙码头’几个芝麻大小的字居然还能清辨。然后,我们飞往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开始艰难的寻觅,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中寻找长沙老照片犹如大海捞针,经过几十个日日夜夜,在该馆利用部的支持和努力下,终于在五千多个湖南卷宗中找到近百张珍贵照片。接着我们又到一些博物馆和图书馆,在那多年无人光顾的书架上,翻出一本本二十世纪初至中叶的书刊,一页一页地翻开去,五十年前的长沙社会景象再现在我们眼前……”
由陈先枢先生参与策划、编辑与写作的“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一共四本,仅老照片就有三千余幅,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工程,用陈先枢先生的话说,这一幅幅老照片是档案,是历史,是乡情,是旧梦。
作为一个文史研究专家,仅仅寻幽探胜、爬疏考订,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将纷繁复杂的一些似乎已有定论的史料进行辨伪,进行还原,还历史一个公正、本来的面目。比如在长沙三汊矶北部有一古代的土城遗址,曰“三石戍”,又称“北津城”。陈先枢先生在多次考察这一古迹时,便对此处的“北津城”之称产生了疑问。《水经注》中称:“临湘故城西,县治西北有北津城。”而陈先枢先生通过查阅大量的史志资料,发现“临湘故城”应在今五一广场一带。那么,“县治西北”的“北津城”,似不应在三汊矶,而是在今中山路靠湘江处,草场门和通泰门外一带,也就是宋代被称为“成功堤”的地方。
凭着陈先枢先生对历史认真负责的态度,不知道有多少已渐模糊的历史遗迹因他而恢复了本来的面目,也不知道有多少历史人物在他的笔下获得了公正的待遇。
陈先枢先生并非一个钻故纸堆的老学究,而是将自己研究的成果运用到了城市建设之中。在他退休的前几年里,他每年都做一个大的调研课题。2001年,《企业文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2002 年,《长沙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建设》;2003年,《长沙地区历史文化村镇调查报告》。从这些课题便可得知,他是将自己研究的成果运用到了城市建设之中。现在我们见到的长沙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里,就凝聚着他的智慧与心血。近年长沙旧城区的“有机更新”改造和“历史步道”的建设,他又不知疲倦地参与其中。
长沙城现在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关于长沙历史文化的钩沉、保护,自然是不容忽视的。而且,那些新修的景点,该怎样去体现这个城市的历史和人文,也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借用陈运溶先生《湘城访古录·自叙》中所引用的王羲之的一句话:“俯仰之间以为陈迹……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2005年陈先枢先生退休后,先后被聘为长沙学院文化研究所教授和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他退而不休,更忙了,研究领域也从长沙地区为主扩大到湖南全省,还经常参加历史文化保护的各种活动,经常做公益讲座、义务咨询等。在长沙学院参加了“辛亥革命与长沙系列丛书的写作和“百卷长沙”大型文化项目的策划,完成了“长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等课题,现在还在为其编写《长沙文化教材》。在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参与了《湘学史略》《湖南时务学堂研究》等学术著作的写作和“湖湘文化与湘商文化关系研究”“江永县勾蓝瑶寨水龙祠壁画研究”等课题研究,完成了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近代湖湘文化转型中的民俗文化》。现在还有参与主编的《湖南古镇》《中国茶全书湖南长沙卷》《湖南制造百年》等书等待着出版。
除了著书和做课题研究外,陈先枢先生还撰有大量文章和演讲稿,发表在各种刊物中。文稿的类型,前期以经济类为主,后期以文史类为主。这本书就是后期文史类文稿的选集,收录文稿共七十三篇,内容涉及“湖湘文化研究”“文史述往”“三湘人物”等。书名曰《访古湖湘集》,纳入“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库”之中,这是省文史馆对陈先枢先生成就的肯定。是为序。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原《新创作》杂志主编)
作者简介
彭国梁,湖南长沙人,诗人、作家、画家、藏书家;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新乡土诗派创始人之一,原《新创作》杂志原主编。已出版《爱的小屋》《感激从前》《长沙沙水水无沙》《民国名人在长沙》《书虫日记》一至五集、《前言后语》《近楼书更香》《近楼书话》《胡思乱想》等诗、文、画集四十余种;主编《悠闲生活絮语》等悠闲系列、《跟鲁迅评图品画》等图文系列、《我们的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系列各类图书一百多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