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范寨镇域内几位历史人物

范寨镇域内几位历史人物

范寨镇域内几位历史人物范寨镇地杰人灵,历史上名人能人层出不穷,今择几位略作介绍。

范寨镇地杰人灵,历史上名人能人层出不穷,今择几位略作介绍。

范守业

生活在明中期成化、弘治年间,范寨村范姓第六世,以秀才选拔例贡生,入国子监学习,任顺天府通州吏目,升通判(是州郡官的副职,分掌粮运、水利、屯田、牧马、江海防务等事务),敕授承德郎(明代六品文职官员)。其兄范守约,为巡捡官职,授登佐郎(正九品)。

历吏名人故事_历史名人的历史_范的历史名人

范永昌

范永昌字际明,范寨村范姓第十世,《堂邑县志》有二词条介绍,生活在明末清初,明崇祯丙子(1636)科武举人,丁丑(1637)科武进士,居官南直隶宿州营守备,以军功升灵宿协副将、都督佥事,为正二品高官。明亡后归里回乡,当时遇有寇乱,配合知县彭可谦指挥大小几十次战斗,保障一方安宁。后被敌人散布流言蜚语离间,遭清廷猜忌,于是隐居今辛集邹村,杜门教子,不与外界往来。史书载其“魁颜迈气,倜傥轶群,博涉书,便弓马,极为士大夫所推重”。生子三人,长子谋文,岁贡生入国子监学习,任儒学训导(八品文官),子奋鷟、奋鹗都是邑庠生(秀才)。范寨范氏宗祠长期供奉他用过大刀、宝剑、头盔三件物品,破四旧时期不知所踪。

范的历史名人_历史名人的历史_历吏名人故事

附《堂邑县志》原文:

范永昌,字际明,以武进士官南直隶宿州营守备,魁颜迈气、倜傥轶群,涉书传,便弓马,流寇躏英霍间,宿为二陵门户,永昌悉力捍御,功绩甚著,升廖角营都司,以讨判寇刘超等功升灵宿协副将、都督佥事。

国朝归里,遇寇乱,与知县彭可謙叶力保障,大小数十战,贼不敢近,后中贼蜚语,几罹法,赖口辩,得解。杜门教子不与户外事,极为士大夫所推重。

光绪十八年版《堂邑县志》卷十六.人物中.武功(范树涛标点)

赵士扬

赵士扬字子潜,沙王庄村人,明嘉靖壬子科(1552年)举人,《堂邑县志》有词条记录,官河南归德府通判,正六品,政绩斐然,到任后查核地主私匿农田,清理冤案错案,追捕在逃罪犯,一时地方稳定、人民安居。后来以赡养父母请辞回归故里,乐善好施,急乡亲之所急,事父甚孝,五十余岁时父亲去世,因哀伤过度使旧足疾复发而逝。朝廷上下对其贤良正直及孝道称赞有加,倍受吏部许侍郎推崇。

关于赵士扬长相有两种截然不同说法,一是《堂邑县志》卷十六人物中说“美须眉,负奇气,为文章有声”,可见长相至少不差。二是民间故事传说,《赵士扬罚知县》中写:“自幼跛脚,又因生天花落了个麻子脸,相貌甚是丑陋”,因此他父亲赵员外常常为其前程叹息不已。堂邑县令为此二次讥笑其不可能考中秀才和举人,结果赵苦读不懈以第一名中举,知县认赌服输在堂邑北门里修成了一座甚为气派的石碑牌坊,并在牌坊正中镌刻了“壬子科举人赵士扬”八个大字。

历吏名人故事_历史名人的历史_范的历史名人

宋良薰

宋良薰1820~1861年,字琴斋,号南轩,小屯集(今宋小屯)人,咸丰六年(1856年)进士(三甲第十名,当科状元为翁同龢)。自幼家贫,在本村私塾附近捡柴时偷听教书先生讲课,先生问时熟练背出诗文内容,被破例免费收塾,天资聪颖加之刻苦好学,终于科考高中,任吏部主事,主管稽勋司考功司,负责京察大计,认真研究各地官员优劣,熟悉各地军政形势,向皇帝提出扬长避短优胜劣汰方略,得首肯。各地州县官员合理调配,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选拔出的张景垣、杨绍和、刘世英、杨芝田、李金川、陈介锡等一大批官员,在各地都有大的建树。京察和大计都是面向官员的考评、分级,关乎升降前途命运,自然有人想拉关系甚至行贿,每当这个时候他就偷偷把家属转移到京外偏远处居住躲避,自己则住吏部值房,房门昼夜大开,毫无私密,考察过程严守章程、一视同仁,以清廉自律、忠于职守赢得朝廷赞扬。咸丰十年皇帝予以晋级表彰,诰封父亲宋永泰为奉直大夫。咸丰十一年擢升山西任职途中过原藉病逝。他重视后代教育,身后只留千余册书籍典章,子宋孔淑为贡生,任堂邑县教喻。《聊城历代清官》一书对宋良薰有记载。

历吏名人故事_范的历史名人_历史名人的历史

范景唐

范景唐字冀方,又字纪勳,范寨范姓第十七世,生活在清末咸丰同治时期,是当时民团范寨“尚义团”团长,武生,因功加守备衔,五品蓝翎。相传他和丁宝桢拜过仁兄弟,恒龄、刘长佑、僧格林沁都在他家住过。在范寨村修围墙挖护壕修筑防御工事,为解决占地,割划自家72亩补偿给村民。在抵御宋景诗黑旗军过程中屡建战功,范寨团不光是守圩子,常到外边去打仗,《堂邑县乡士志》(光绪年编)载“前后三四年牵制宋逆使附近州县得以瓦全者,景唐力也”,以此得授皇封。

附:光绪年《堂邑县乡土志》记述范景唐原文

范景唐字纪勋,年二十遇宋景诗之乱,贼垒甘官屯,距景唐(范)寨十余里。一日贼尘至,景唐伏壮丁于寨下,贼疑不前,日中午,柳林永清团来援,景唐出西门而击之,贼惊走,嗣是与贼相攻拒凡数月,屡拒贼锋。适宋逆为胜保(注:满洲镶白旗人,举人出身,清军统帅,清末重要将领)招降,得少息。无何红旗绿旗贼至(注:指绿、黄、白、红、黑五色旗帜为标志的起义队伍中的另两支,宋景诗为黑旗),景唐汇官兵大破之,年余宋逆复成归聚老巢,四出杀掠,尤与范氏尚义团为仇,景唐激励士卒,缮修守备,宋逆尽夜遽攻终不能下,僧师(注:僧格林沁,清忠亲王晩清名将)大兵至,用团兵为向导,破敌于柳林,宋逆冒雨宵遁,贼始平。初,宋逆谋取东昌,恐范团慑其后,又将趋临清,范团袭破贼巢,贼果罢攻还救,前后三四年,牵制宋逆使附近州县瓦全者,景唐力也。(范树涛标点、注释)

历史名人的历史_历吏名人故事_范的历史名人

王九龄

王九龄生活在清朝咸同时期。武举人出身,小孔家庄(今孔里庄)人,继丁炳堂之后是当时辛集民团“肃清团”团长,王九龄的弟弟王九成曾经参加了宋景诗的黑旗军,后来虽然回来,但因此和黑旗军还算有些牵连。《堂邑县乡士志》原文“性刚直,僧邸(僧格林沁)疑其与宋逆(宋景诗)有私,威以严刑,神色不变,后其冤始白”,可知受过冤枉。和当时柳林“永清团”(团长杨鸣谦)、范寨“尚义团”(团长范景唐)、小屯集“信实团”(团长马景三)齐名,当时民间童谣:“柳林团能杀能战,范寨团英雄好汉,小屯团送米送面,辛集团半私半官。”

历史名人的历史_范的历史名人_历吏名人故事

武训(原藉范寨)

武训,(1838~1896)著名的行乞办义学历史名人。因在家族兄姐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名训则是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时所赐。武训先生是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享誉中外的平民教育家、慈善家,行乞三十八年,建起堂邑县柳林、馆陶县杨二庄、临清御史巷三处义学,教育了无数穷家子弟,是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被誉为“千古奇丐”清廷封其为“义学正”,赐给黄马褂和“乐善好施”匾额,准予建立牌坊。民国时期为了纪念他,1943年10月曾将堂邑县改为“武训县”(1949年恢复堂邑县)。

先生出生于堂邑县武家庄(今柳林镇武庄),虽然不是范寨镇人,祖上确是从范寨镇近古寨村迁出,所以也做简单介绍并追溯其世系。

明洪武二十五年由山西汶水县赵村迁至堂邑县金鼓寨(今称近古寨),八世武刚复迁至武庄,世系如下:

一世:成

二世:志刚

三世:肖

四世:山

五世:文

六世:果

七世:仁,妻张氏

八世:刚,妻王氏、朱氏(迁武庄)

九世:圣臣,妻孟氏

十世:邦顺,妻秦氏

十一世:景茂,妻吕氏

十二世:从先,妻杨氏

十三世:义卓,妻王氏

十四世:鸿,妻单氏

十五世:永成,妻尚氏

十六世:振华,妻于氏

十七世:思鸿,妻范比

十八世:宗禹,妻崔氏

十九世:训,未娶,长兄谦之子克信承嗣

历吏名人故事_范的历史名人_历史名人的历史

(据《行乞兴学的武训先生》张道平著1935年上海民光出版)

上一篇: 【姓氏研究】范氏历史名人
下一篇: 董卓是怎么死的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