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历史遗忘的眭邑(三)
——营儿村是眭姓的发源地,眭村就是眭邑,
天下眭姓出柏乡
关于眭氏,人们可能要问他们是从哪里来的?他们的居住地为何叫眭村,是因为姓氏而得名的吗?诸如马庄、赵村、菅村之类,但有的则不同。根据《元和姓纂》载:“赵大夫食采眭邑,因以为氏”。 郡望:赵郡(今河北中部赵县、邯郸一带)。也就是说赵大夫采邑在眭,其后世子孙就以眭为氏。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均以封地而得氏,由此分析,应该是先有眭邑而后才有了眭氏。
眭村是否就是眭邑呢?我们认为可能性比较大。其一《元和姓纂》上说赵大夫食采于眭邑,柏乡在战国时属赵。其二眭姓的郡望在赵郡(今河北中部赵县、邯郸一带),自东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始置赵郡(治邯郸),治所后世数度迁徙,由邯郸而房子(今高邑县西南故城村),再由房子而平棘(今赵县城南固城村)。复由平棘而房子,到北魏时再移平棘。尽管赵郡的治所多次迁徙,但柏乡始终在其管辖范围之内。历史上赵郡范围内今天的高邑、赵县都有眭氏,而且赵县还有个“眭家营村”,眭不念“sui”而念”cui”。显然赵县的”眭家营村“是个以姓氏命名的村庄,也就是说因为有了眭氏在此居住才有了村名。战国时鄗(今柏乡县的固城店)在赵国和中山国的交界处,是赵国失而复得的北部重镇。可以肯定今天的赵县当时不在赵国的疆域之内,所以说眭邑不可能在赵县。经查历史上地名叫“眭”的只有柏乡营儿,据此我们认为营儿可能就是当年的眭邑,尽管营儿甚至柏乡已经没有眭氏的后人在此繁衍生息。
从全国眭姓祖源研究看,当下并无定论。共有三种说法:
1、睢县说,史国强著《中国姓氏起源》(404页)一书说:“睢,东周战国时,赵国有大夫因功封于睢邑(今河南省睢县),子孙遂定居其地,以食采之地名命姓,乃成睢姓。见《通志·氏族略》”。此说有两点不能自圆其说,睢县原来是楚国的襄邑,直到金代才改叫睢州,并作为州的治所。赵大夫的封邑不在赵国的领地,隔着魏国而封在楚,岂不成了天大的笑话。再者楚国也是万万不能同意的,所以此说不能成立。
2、昔阳说,依据昔阳县政协资料,系搜集本县人士的研究成果。观点是,根据《春秋左传》记载: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晋伐鲜虞,灭肥国(今河北藁城县境内),把肥国王锦皋软禁到昔阳县东冶头这个小城里,定名“肥子国”。传说这个国王姓“圭”,其子孙因怕受侵轧之害累及全族,改作眭姓。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由于是传说,没有正史记载做支撑,难以使人信服。另外,按照此说眭姓的出现必在公元前530年以后,然而在公元前551年以前,齐国就有眭休相辅佐齐庄公(《晏子春秋》)之记载。因此,昔阳说值得商榷。
3、高邑说,依据一是眭昭符是高邑人,更具体的说是赵州高邑东监村人(丹阳眭氏2015年曾到东监村举行取土仪式)。二是眭夸等六位眭姓名人“是史书上记载的高邑名人”。具体的资料是高邑县东监村(原房子古城)眭姓提供“根据传说和历史考证,我们村的眭姓在西汉的时候,从山西省乐平县昔阳城(今山西昔阳县东冶头镇)迁来的。来时哥俩个,老大占路北,老二占路南”。家谱失传,“可是祖宗的老坟还在,老大的老坟在村南,老二的老坟在村东”。“据说老坟的规模很大,松柏、石碑,坟丘林立,很壮观的”。不能令人信服的是,北齐天保七年以前,东监村是房子县而不是高邑县。明代的坟现在都已经很少见了,遑论西汉的坟墓,这又是传说,不足为凭。
笔者认为:眭姓祖源无定论,就是因为眭邑淹没、祖居地名丢失之故。元明之交,眭村名去,眭姓星散,据来自网络的信息,某村崔姓系眭姓所改;某县某眭姓改为孙姓;某县眭读作“cui”等等。笔者探讨柏乡县“洪洞移民”问题时发现,本地由于金元战乱,人口流动性极大。自明代以来,族谱丢失的家族多有自认“洪洞移民”者;就是有家谱者,口传多有传为“洪洞移民”的。更何况在没有文字、碑石提供证据链的支持,靠一两千年的口传可信度可要大打折扣的。笔者关于眭村很可能就是眭邑的观点,第一有《元和姓纂》的记载。第二有高邑诸眭姓名人的籍贯考证。第三又有“营儿、神头、邢村三角地带地下多瓦砾”的民间传说。
笔者在翻阅《河北通史》(夏自正 孙继民著 2000年版)时,又发现这样一个故事:赵衰(cui)事晋文公(前636—628)成就霸业,于晋襄公(前627—621)六年去世。其嫡子赵盾代父执掌国政。襄公去世,赵盾鉴于太子夷皋年少,晋国多难,欲立襄公之弟为君,但在太子生母的苦苦哀求下,还是立了太子夷皋,是为晋灵公(前620—607)。灵公晚年荒淫残暴,赵盾多次进谏,引起灵公不满,接连谋杀赵盾,赵盾被迫出逃。这时赵盾的族弟赵穿挺身而出,杀死灵公,立灵公之弟为君,是为晋成公(前606—600),赵盾重新执掌国政。赵氏由大夫跻身于正卿。赵盾之后经赵朔、赵武、赵鞅(赵简子),分晋建赵国。
以上所说是为赵氏嫡传正宗。赵盾的族弟赵穿,另为一系,是庶传支族,传承为赵穿、赵旃、赵胜、赵午、赵稷,其封地在邯郸。邯郸何时作为赵氏封邑,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有记载显示,鲁襄公二十三(前551)年,邯郸就是赵胜的封邑了(《河北通史》222页)。按《五经正义》所引《世祖谱》称,赵穿一系“别封邯郸”之前“似乎”“其家为耿”。“耿”指今邢台。赵穿杀灵公、立成公是有功劳的,赵穿之后是否就是食采眭邑的赵大夫呢?笔者认为可能是存在的。《左传》还有晋卿赵简子围攻邯郸时“赵稷奔临”的记载,“临”就是今天的临城,可见邢台这一带当时也是赵穿后裔的领地,“临”距“眭”也就几十华里。
得诸位领导帮助,笔者最近得到临城县、内丘县所存的四款眭氏墓志铭。其一是隋开皇九年三月二十七日卒于济阴郡、大唐贞观十七年祔葬内丘县五郭山□石的眭君厚。其二是于唐先天元年(公元712年)葬于内丘城东南十里之地的眭怀(字善德)。其三是葬于唐咸通九年十月二十五日的眭弘(其先晋大将军之近祖)。所记先祖分别为高邑、姬水、赵郡人。其四是隋代眭希远之墓志铭,记载其祖均为赵郡高邑眭氏。均可证明眭氏祖源在高邑(今柏乡之营儿村)。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今天柏乡县龙华镇的营儿村,就是被历史遗忘的赵大夫食采的眭邑,天下眭姓出柏乡经得起推敲的。这正是;
柏乡古事多尘掩,回看两千六百年。
春秋大夫食采地,战国眭姓天下传。
魏齐高邑出名士,金元星散村名眠。
轻拂尘埃终露面,眭邑展现世人前。
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一个小小的村名往往蕴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只不过普通人不在意罢了。看看柏乡的古鄗城,曾经上演过多少波澜壮阔的历史话剧。著名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之后,居然在做为汤沐邑的鄗居住了十年之久。与张耳有刎颈之交的陈余,也曾兵败鄗下,身死泜上,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引起了多少人的向往。这是一个地方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难道我们不应该给以足够的重视吗?这次眭村的出现给历史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寻古探源的契机。上述关于“眭”的论证,仅仅是我们的浅陋之见,其本意是抛砖而引玉,但愿使泯者复传,暗者再明。
作者简介
王朴生,1949年9月生,柏乡县龙华村人, 《北京诗词学会》会员。中央民族翻译局 退休干部。爱好历史、古诗词, 热心于故乡柏乡县地方历史的探讨,编辑出版上合村《村志》及北京知青《集体户简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