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三十年代,清朝没落的气息仍然弥散在上海这座摩登的城市,旧社会的痕迹也还深深地烙在百姓的生活里。
才子爱风流,才女流落青楼是常有是故事。
张伯驹简介(张伯驹潘素)
这一年,潘素15岁,琵琶一曲动人心,吴侬细语入人心。
上海的青楼里,婉转悠扬的琵琶语不知入了多少人的心弦,不少所谓的风流才子频繁进出这座醉生梦死的楼里只为听一曲潘妃的绝妙琵琶语。
潘素
出生于民国四年的潘白琴,也就是后来的潘素,祖上是清朝名门,却生不逢时,流转入了青楼。
如果说大部分进了青楼的女子,只能等待有人看中以后,为其赎身摆脱来不公平的命运时,那就一定也有人凭借自己的才情名动倾城,自己成为自己的救赎。
这位号称潘妃的潘素就是后者。
只见这位弹奏着婉转的琵琶曲乐的女子眉目温柔中带着些许凌厉,这是潘素不向命运妥协的抗争,因为她不以色侍人,而以才情著称,并被赞称潘妃。
潘素的一生可谓精彩绝伦,一曲琵琶并不是她人生的终结,她的人生最后走向何处?且看后面这位流落青楼的女子如何逆转她原本低谷的人生。
1982年,曾经惊艳了无数少女的民国才子张伯驹病逝,作为他的妻子,潘素的脸上也爬满了皱纹,但她还是坚持自己整理那些属于他们之间的回忆。
数不清的画作,数不清的情意最终要随着一个人的离去落下帷幕。
张伯驹虽然逝去,但是他与潘素的爱情故事仍然引得一众人羡慕不已。面对曾经共同的回忆,这也不由得引起了潘素对过往一生的回忆。
张伯驹
潘素的家族在清朝时期也是名门望族,只是到了自己的父亲这里落没了,当然这也与她父亲的纨绔和不靠谱有关。
凭借祖上留下的基业,潘素的父亲还是娶到了出生淑女名门的妻子,也就是潘素的母亲。
即便父亲游手好闲,但母亲的温顺贤淑还是让潘素受到了良好的教养,琴棋书画自是不可少的,再者就是教潘素坚韧不屈。
可惜,这位贤淑的潘家夫人还是英年早逝,而纨绔的潘父自然而然地重新迎娶了新的夫人,这次他没有那么好的福气,新的夫人绝对称不上温良贤淑,甚至还有些小肚鸡肠。
说她小肚鸡肠绝不是无缘无故,作为继母,她对潘素很差,除了动辄打骂苛待,最后将年仅15岁的潘素卖进了青楼!
很多沦落青楼的女子大都是走投无路才选择步入风尘之所,可万万没想到潘素竟是以这样的方式。
被卖入青楼的潘素没有自甘堕落,她用母亲教给她的才艺在风尘里艰难生活。拥有才艺的人怎么都饿不死,潘素凭借悠扬顿挫的琵琶名扬上海,更是因此被众人称作潘妃。
声名鹤起不是潘素期望的,一直以来她都只想过上平淡的生活。如同寒雪中望喜春一样,潘素终于等来了她的春天。
20岁的潘素遇见了她一辈子的爱人,是她的知音,两人相见恨晚,此时的潘素凭着名动上海的琵琶曲成为了“活色生香”的代名词。
虽然沦落青楼,但二十出头的少女依旧如同白色和莲花一样沁人心脾,在颜色艳丽的芍药中散发着属于她的清香,落于红尘却不沾红尘。
而彼时担任上海闲散官职的张伯驹也是风月场所的常客,自古才子风流,身为民国才子的张伯驹也不例外。
见惯了所谓的庸脂俗粉,当见到众人赞不绝口的潘妃时,张伯驹确实也觉得耳目一新。
听着潘素从琵琶曲里流露出的不俗,张伯驹完全被潘素的才情打动了,更是彰显才子本色,当即为潘素作诗一首。
少女的芳心也被公子的才情俘获,才子佳人的戏码深情上演。不过这位才子确实也对得起风流二字,因为张伯驹家里还有三位太太。
已有家室却撩拨他人,难道才子佳人的戏码只是风流公子的一时兴起?不妨接着往下看。
潘素和张伯驹两人互生爱意,情意绵绵,却不曾想相爱也几经波折。
才情卓著的佳人谁能不爱?一位军官也看上了名震一时的潘妃,座无虚席的为佳人捧场只为红颜一笑,不料却是被他人截了去。
面子有些挂不住的军官花了一番功夫效仿汉武帝玩起了金屋藏娇的戏码,软禁了潘素。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困住的是潘素的人,心可是困不住的。
张伯驹利用自己的职务向孙曜东求助。孙耀东为人仗义,一听说是名动上海的潘妃被困,立马设法搭救。
某天夜里,孙曜东帮助张伯驹花钱买通了卫兵,两人一番操作终于救出了潘素。面对日夜思念、铤而走险搭救自己的爱人,潘素彻底心甘情愿跟着张伯驹离开了上海。
本以为离开上海来到北平两人便可如愿上相厮守,可世俗的沟壑横跨在两人面前。
张伯驹的三位太太可不是吃素的,张伯驹要想名正言顺地娶潘素入门压根不可能。
谁愿意让一位青楼女子骑在自己头上?可张伯驹也不想委屈潘素做姨太太,加上家族长辈也压根不答应。毕竟当时的张家也是大户人家,娶青楼女子进门着实有辱门风。
平时一副花花公子模样的张伯驹面对潘素确实一如既往地坚定,非要娶她不可。
可几位太太此刻也挑出来坚决反对,不曾想,这一反对却终结了她们与张伯驹的夫妻缘分。
张伯驹和潘素
这也是当时轰动一时的大新闻——民国大才子张伯驹为一青楼女子不惜遣散妻妾,只为迎娶青楼女子进门。
面对张伯驹的深情,潘素也回应道“唯有深情永不负”。
本以为只能“老大嫁作商人妇”,不曾想还能觅得深情共白头,这对于潘素而言是一种幸运。
这种幸运也是她自身带来的,大部分流落青楼的女子都有“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悲怆。
张伯驹和潘素
可她一直如同一朵白莲一样坚守本心,那样独特的气质让她与张伯驹相遇,而这份相遇也让她开启了全新的人生。
20岁的潘素与张伯驹举办了正式的婚礼,潘素终于嫁给了心爱的人。
婚前两人就爱得不可自拔,婚后两人更是恩爱如初,羡煞众人。
潘素的母亲是贤淑的潘太太,相夫教子,典型的旧社会女性。潘素也会如此吗?
答案是否定的,青楼里见惯了容颜逝去被人抛弃的戏码,潘素内心坚持的女子贵在坚韧一直没有改变。
她不仅是张伯驹的富太太,还是拥有自己思考能力的才女。即便是结了婚,她也不忘努力学习古文。
张伯驹爱她敬重她,看到潘素模仿自己的画作,他也会做出诚恳的评价。
面对临摹的画作,张伯驹还是被惊艳了,没有专业的学习却能画出如此佳作,若稍加学习定能有所造诣。
张伯驹和潘素
为此,张伯驹聘请名师为妻子教学,帮助妻子提升画技。潘素在绘画方面算是有些天赋,只见她拿起画笔,勾勒几笔后一副优美的山水就跃然纸上。
有了一开始在山水间徜徉的舒畅,潘素更是醉心山水不能自拔。张伯驹一如既往地宠溺自己的小娇妻,听到妻子想要学习山水画后也表示大力支持。
为此,张伯驹带着潘素拜师到山水大师祁井西门下,两人一起学习,一起画画,生活依旧甜蜜。
潘素在有名师的指导下画技更是突飞猛进,面对妻子的提升,张伯驹乐在其中。
正所谓福兮祸之所伏,原本其乐融融的生活还是被打破了——张伯驹被绑架了。
1941年,潘素在门口张望了几次仍然不见丈夫归来的身影。往常的张伯驹是一定会回家和妻子一起吃晚饭,讨论画作,今天的反常让潘素坐立难安。
等待的过程如此漫长,终于!潘素终于有了丈夫的消息——张伯驹被绑架了!
潘素被这个消息吓到了,为什么会被绑架?张伯驹在当地的名人,谁敢绑架他?绑架他的意图是什么?
原来,汪精卫的手下见张伯驹典藏名画,见财起意,绑架张伯驹只是为了索要赎金。潘素四处打探得知,绑匪索要的赎金是100根金条。
彼此新中国都还没有成立,100根金条真的是天价的赎金。潘素的世界崩塌了,她去哪里筹那么多钱,最终周旋之下将赎金迂回到了20根金条。
仓皇失措的潘素撞翻了还未来得及与丈夫一起欣赏的画,对,画,画可以卖钱,卖了画就可以筹够赎金。
潘素和张伯驹平时喜欢收藏画作,大部分价值连城,只要拿出那些画就可以救自己的丈夫。
可一想到这些画是张伯驹的心头肉,潘素犹豫了。
画与人孰轻孰重,潘素心里也有了答案,人一定要救,但这些藏画一副也不能卖。
潘素想尽了一切办法终于凑够了赎金。一手交钱一手放人,所有的故作坚强在见到张伯驹那一刻变成了决堤的泪水,这种失而复得的经历她再也不想经历。
张伯驹也知道自己能平安归来妻子功不可没,面对妻子的泪水,他也心疼不已,所有的情意都化作无声的拥抱。
最让张伯驹意想不到的是潘素没有动他珍爱的藏画,那些画作依旧在藏品室。
那些画每一幅都来之不易,在张伯驹眼里,那些画比他的生命都重要。
张伯驹经此一遭更加深刻的明白了情比金坚的含义,两个人更是形影不离,恩爱不已。
潘素和张伯驹两人之间的爱也不仅是小爱,也是大爱。
多潘素年学习描绘山水画,在画作领域的地位陡然上升,但此刻的他们并没有沽名钓誉,而是将画作捐给了国家收藏馆还有多次的义卖作画只为支持国家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此外,当年“七七事变”的战潮不断蔓延,珍藏着无数藏画的夫妻两在这纷乱的局面里显得更为艰难。
无数人盯着这些宝贝,夫妻两竭尽全力地保护着这些画作。
潘素将珍藏的画作藏于细软和衣物中,只为让这些珍贵的藏品免于日本人的抢夺。
覆巢之下无完卵,潘素和张伯驹混在流离失所的百姓中一路跋山涉水,在河北、山东、安徽、河南几个省份多次辗转,最后抵达并定居西安。
如果说潘素夫妇自己花费重金收藏画作是他们对画作收藏的热爱和保护,那么最后新中国成立以后将这些画作捐给国家收藏馆就是对这些画作的另一种保护。
没有人想到,曾经不被看好的富家公子和流落青楼的潘素能恩爱如此。
更没有想到曾经靠着琵琶引得众人侧目的风尘女子,如今竟然成为大名鼎鼎的画家,潘素能成为画家与张伯驹的支持分不开关系,但主要还是源于潘素坚韧的内心。
被继母卖到青楼她没有因此自甘堕落,凭借曾经谙熟于心的一曲琵琶语成了名扬四座的潘妃。
脱离苦海后她没有循规蹈矩做张伯驹的富家太太,认真研习画作。
她身上始终透露着坚韧向上不服输的劲儿,也正是这股劲儿让她在这场自我救赎与修行的路上稳步前进。
1992年,七十七岁的潘素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距离张伯驹逝去已经十年。
回顾与张伯驹相伴的岁月,潘素仍然记忆犹新。于她而言,这辈子最大的幸运便是遇见了张伯驹,与张伯驹携手走过的四十七年是她人生最幸福的时光。
于张伯驹而言,能遇佳人,情比金坚,此生亦是无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