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二年,已经致仕的原内阁学士兼礼部右侍郎齐召南,因受堂兄的牵连被抄家。但这起轰动朝野的抄家案让乾隆觉得很尴尬,因为根据齐召南原籍官员的奏报,他的家产少得可怜,甚至连罪都没法定,最终乾隆“网开一面”,宣布齐召南无罪释放。
这个名字大部分人是不熟悉的,以品级而言是个正二品的官,算不得朝廷重臣,他本人在官场上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政绩。但在文学角度上来讲,齐召南又是清代文化界绕不开的一个重要人物。
根据目前留下的记载,齐召南是清代《十三经》《廿三史》的校勘者之一,参与编修《续文献通考》、《资治通鉴纲目》等多部官修典籍。同时齐召南又是一位地理学家,著有《水道提纲》。第一次把中国18世纪的海岸线清晰地勾画了出来。
乾隆元年(乾隆元年是公元多少年)
时任评价齐召南:“于学无不博,自天文律历,以至山川疆域,险阻要隘,了若指掌。”这么看来,齐召南是一个典型的学者型官员,这样一个人,怎么会被乾隆给抄家了呢?
齐召南是浙江天台人,生于康熙四十二年,他小时候是十里八乡著名的“神童”。不过在科举路上齐召南并不顺利,经过数次乡试才获得了一个“副榜举人”。
雍正十一年,齐召南参加博学鸿词科(朝廷选拔人才的特殊方式,不是常态)被举荐为副榜贡生。有了这个身份,齐召南便可以直接参与殿试。乾隆元年,齐召南中殿试二甲进士,并在朝考中位列二等,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齐召南为官的时间并不长,前后不过十四年。在此期间,他一直都在翰林院、詹事府任职,属于典型的学官,主要的工作就是参与编修官方典籍、史料。齐召南由于学问扎实,博古通今,深为乾隆赏识,官当得也很顺利,十余年时间就做到了内阁学士兼礼部右侍郎,跻身二品大员之列。
乾隆十四年,齐召南随扈木兰,不幸坠马受伤,史料记载“触大石,颅几裂”,乾隆帝很关心,令随行的御医为他诊治,并赐予人参鹿茸等高级药材。齐召南这次伤情很重,于是当年便上疏请求致使,乾隆虽几经挽留,但念及齐召南病情严重需要调理,最终准许他乞伤回籍,其时齐召南不过才48岁。
齐召南致仕后,一直主持浙江敷文书院。乾隆三十二年,他的堂兄齐周华被卷入了一场文字狱。齐周华是个文人,经常在自己的笔记中讨论时局,并对雍正朝吕留良一案发表异见。
乾隆三十二年,齐周华不知哪根筋没转过来,请求浙江巡抚熊学鹏为他的作品作序。熊学鹏检阅齐周华的作品后,认为“语多悖逆谬妄,其人乃系恶类”,又“牢骚狂悖之言不一而足,庙讳、御名公然不避”,应照大逆拟凌迟处死、亲属连坐,家产入官。
齐周华的案件很快就被乾隆拍板,齐召南也因为为齐周华作跋而受到牵连。其实作跋这件事算起来已经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且作品也不算违碍文字。只不过,齐周华在控词中提到齐召南曾借钱给扬州江姓盐商生息,这件事才是引起乾隆注意的关键原因。
乾隆认为齐召南与盐商们不清不楚,一定从中牟取暴利,定是一个贪婪之辈,便下旨抄了齐召南的家。一个多月后,浙江官员上报了抄家情况:祭田54亩,自置田地塘102亩、房屋56间,至于现银才区区658两,全部家产折合库平纹银3865两,这恐怕是乾隆朝最失败的一次抄家。
一个二品大员的家中仅有三千多两家当,这说起来都让人觉得是个笑话,乾隆觉得面子上不好看,认为浙江巡抚熊学鹏等人办差不力,并为详查得实,严令继续追查。
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熊学鹏上报乾隆帝,齐召南家产数字没有异议,并且借钱给盐商一事也是子虚乌有。不过,齐召南确实与扬州江姓盐商有来往,但在经济上没有交集。
乾隆之所以要追究齐召南,是出于一定的心理。因为齐召南给他的总体印象还是不错的,在乾隆心目中,读书人最好都像齐召南一样,一心钻到纸堆里,不求名利,如果连齐召南这样的人都结交盐商,暗牟私利,那么汉人学士中还有让他放心的吗?
事实证明,齐召南确实没有辜负乾隆的期许,最终的结果表明,齐召南不仅很清廉,而且一直以儒家思想严格约束自己,不求功名利禄。
齐召南的案子在朝中引起了不小的风波,那些正直的大臣和御史也看不过去了,纷纷站出来为齐召南说情,乾隆也觉得这次是冤枉了好人,但面子上又放不下。几个月后,乾隆帝评价齐召南“平素以读书立身为事”,下旨无罪释放,所有家产悉数返还。但齐召南经此一劫,不久也去世了,时年62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