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姓起源编辑本段回目录拼音 He 郡望 广平郡 名人 贺知章, 贺龙, 贺子珍 胜迹 缺 文献 贺氏十二修族谱 历史 贺在台湾并未列入前一百大姓, 但是在大陆, 贺姓是第九十七大姓。 贺姓起源于庆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记载在汉代, 汉安帝姓刘名庆, 为了避刘庆的讳, 所有庆姓的人都改成了意思相近的“贺” 姓。 那么, 庆姓是起源于何方呢? 春秋初期, 齐桓公的裔孙名公孙庆克, 其子名庆封。 从他以后, 他的家族就以“庆” 为姓。 因此, 贺姓起源于庆姓。 贺姓郡望广平,会稽。 贺姓南迁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庆封。 庆封与齐国大夫崔杼一起, 在齐灵公死后, 废除公子牙, 立公子光为齐庄公, 但是不久又弑齐庄公, 改立齐景公, 于是激起了齐国贵族的不满,他们首先煽动庆封杀死崔杼, 随后又进一步发动政变, 屠杀庆氏宗族, 庆封出逃吴国, 受封于朱方(今江苏镇江东部), 后来, 残存的庆氏宗族也辗转南来。 在汉朝因避讳改姓“贺”。会稽贺姓十分兴旺, 在汉魏南北朝时, 与虞, 魏, 孔列为“会稽四姓”。 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在南北朝时期, 北魏鲜卑族的贵族贺兰氏, 贺拔氏, 贺敦氏, 贺赖氏, 皆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 都改姓汉姓“贺”。
通志氏族略: 贺氏即庆氏, 姜姓, 齐桓公之支庶也; 汉时避安帝父孝德皇帝讳改为贺氏。 贺姓 历史渊源编辑本段回目录 1、 出自姜姓, 是为避帝王名讳所改的姓氏。 春秋时, 齐桓公(姜姓) 有个孙子叫公孙庆克,他的儿子庆封以父名命氏, 称为庆氏。 庆封在齐灵公时任大夫, 在庄公时与崔杼曾为上卿,执掌国政。 后两人再升为左右相国。 因崔杼家内发生内乱, 庆封以弑君罪灭掉崔氏, 独霸朝政。 于是庆封把政事交给儿子庆舍处理, 自己只管吃喝玩乐, 引起了朝上朝下对庆氏的不满,后庆封的亲信卢蒲癸和王何, 趁庆封外出之机, 杀死了庆舍, 庆封见势不妙, 便逃到了吴国。吴王噶朱方封给庆封, 庆氏宗族闻讯赶来相聚, 从此, 庆氏比在齐国时还要富裕。 至西汉末,子孙徙会稽山阴, 东汉时传至庆仪为汝阴令, 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 为避汉安帝的父亲刘庆的名讳, "庆"字改为同义的"贺"字。 庆纯改为贺纯。 史称贺姓正宗, 是为江苏贺氏。 2、 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据《魏书. 官氏志》 等所载, 南北朝时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 实行汉化, 将鲜卑族复姓贺兰氏、 贺拔氏、 贺狄氏、 贺赖氏、 贺敦氏皆改为汉姓贺氏。
是为河南贺氏。 贺姓 迁徙分布编辑本段回目录 贺循中国贺氏播迁各地, 主要是在汉代之后, 分布地区广泛,郡族门望较多。 据《元和姓篡》 记载, 庆质的孙子叫贺齐, 为三国时吴国大将军, 齐的孙子贺邵任中书令, 邵的儿子贺修在西晋任太子太傅, 修的 12 世孙贺德仁为唐太子中书舍人, 德仁的侄孙贺默为彭州刺史, 德仁的侄曾孙就是唐玄宗时秘书监贺知章。 又据《古今姓氏书辩证》 记载, 南北朝时, 后燕有清河太守贺耕, 南凉都乐都(今属青海) 有将军贺连, 宋朝时有忻州定襄(今属山西) 贺氏、 易州(今属河北) 贺氏、 开封陈留(今属河南) 贺氏、 蔡州(今河南汝南) 贺氏、 洛州(今河南洛阳) 贺氏、 济南(今属山东) 贺氏、会稽(今浙江绍兴) 贺氏、 齐州临邑(今属山东) 贺氏, 密州(今山东诸城) 贺氏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