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终于步入我精心设计的局,开始自主阅读《汤小团之两汉传奇卷》,而且五天就啃掉一本。
汤小团不灵了?
事情还是要从《汤小团》这个系列说起。娃是个历史迷,尤其迷三国,作为他的第一套自主阅读读物,我选择了《汤小团之纵横三国卷》。知子莫如父,果然投其所好,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顺利读完。
接下来我顺理成章地买了《汤小团之两汉传奇卷》,并且事先做了功课,利用晚上遛娃途中碎片时间断断续续给娃讲了些楚汉战争的历史故事。我用的是《汉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电子版放手机里,边走边读。
貌似娃还挺喜欢楚汉相争的历史故事。我想,开胃菜吃完,是时候上主菜了,拿出了第一本《汤小团之两汉传奇》——宝宝,跟汤小团一起穿越回秦末汉初,和刘邦一起大风起兮云飞扬吧。
但事实证明,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娃却不解风情,一个礼拜过去了,书签还是停留在目录页。我试着给娃读了开头几页,企图用老爸磁性的嗓音把娃带入那个英雄辈出、逐鹿中原的年代。
娃却表示:
——“老爸你来读的话我OK的,请继续!”
但这不是自主阅读啊,是亲子共读,好吧,算你狠!
于是我开始反思,痴迷三国的孩子不喜欢楚汉,这没道理啊?虽说时间短点(楚汉打了6年,三国是60年),没有文学大家写个演义啥的,但是《史记》本身就很精彩啊,要人物有人物(汉初三杰等),要事件有事件(破釜沉舟、鸿门宴、暗度成仓、背水一战、四面楚歌等等),好吧,废话少说,放大招——上视频。
看视频没有好处?
由于众所周知的视频的负面作用,影响视力、被动接受、限制想象等,我对娃看视频有明确规定和限制,通常只看我下载的视频,一次不超过40分钟,主要是英语剧集和科普视频,基本不看中文影视剧。
但之前破例让娃看了《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
为啥破例?因为被娃纠缠,吵着要看《三国演义》动画片(2009年中日合拍版,大概在同学那里看到过),我严词拒绝,软磨硬泡后,我开始考虑给娃看真人版《三国演义》连续剧,总比动画片好些吧(我家规定不看日本动画片)。我选择9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
这个版本基本忠于原著,其中有一定份量的文言文台词,并且有字幕,对孩子亲近古文是有好处的。观看时间也严格限定,只限于节假日早晨吃早饭时可以看一集。于是,持续了好长时间,从暑假到开学,又到学期结束,娃说终于看完了,然后又宣布他的一项决定:从头再看一遍。
与其重复看,不如看楚汉,这是我让孩子看楚汉战争连续剧的另一个原因。我用同样的标准来遴选楚汉战争的电视连续剧:要忠于史实、要有一定分量的古文、要有中文字幕。那些改编类、戏说类、言情类的都靠边站,最终我选定了98年央视版《汉刘邦》。
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跃然荧屏,虽然语言可能晦涩些,但对于平时很少看中文电视连续剧的娃来说,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等娃看了几集后,我考虑是时候执行去库存计划了,再次让娃自主阅读《汤小团之两汉传奇卷》。在此之前这套书已经在书架上积了几个月的灰。囤书不读,太太有意见:总是买书,书架都放不下了!(心里想说:总是买衣服,衣架都放不下了!)
没想到阅读计划执行得很顺利。娃几天就干掉一本汤小团。长篇故事有个好处,只要娃喜欢上了、开始读起来,后面的事儿就不用操心了。
司马千?
这是娃自主阅读的书。作为读给娃听的书,我选择了《司马迁》。
读史可以明智,读传记可以陶冶情操。但书中许多历史典故、成语俗语等对娃来说理解有些难度,所以选择我读给娃听,可以边读边解释。
也许是这本书的情节编写不够吸引人,娃不爱听。
——“老爸,《司马迁》不好听,有没有《司马懿》?”
——“没有!司马一、司马十、司马百都没有,只有司马千!”
既读之,则安之,我耐下性子,不急不躁。注意调整语音语调,尽量读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当读到司马迁走访韩信故居时,我感到娃已经走到十万八千里外的神开始往回走了;讲到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时,我感到娃已经跟我一起走入故事了,因为之前给他听过史话《话说汉朝》(也不知能听懂多少),对卫青、霍去病比较感兴趣。接下来就一帆风顺,没有太多悬念了。
在读故事的过程中,我适时地提出问题和娃展开讨论。
“汉武帝穷兵黩武,带来了哪些好处和坏处?”
“司马迁老爸教育儿子,记载历史要客观真实,但是记录当朝历史也写大实话就会触怒皇帝,该怎么解决这对矛盾?”
“如果你是汉武帝,会如何看待和处理李陵投降匈奴事件?”
“如果你是司马迁,会在庭上为李陵申辩吗?”
娃的想法和回答还是很稚嫩,但也很真实,我期望通过这种形式的思维拓展,让娃从被动的听故事提升到到主动的思考。
全书的核心就是司马迁的那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如果只是作为名人名言放在语文书中,和用一个人一生的传记故事来诠释,孰轻孰重,不言自明。希望这个传记故事能对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起到些许帮助。
资治通鉴听得懂?
读完《司马迁》后,我尝试给娃读《资治通鉴》。
这是从图书馆借来的国学系列丛书中的一本,节选《资治通鉴》中的几个精彩故事,包括商鞅变法、楚汉战争、赤壁之战等几篇古文。说实话,之前没接触过《资治通鉴》,看了才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艰深晦涩,高中文言文水平基本可以对付。
我给娃读了其中的楚汉战争、孙权劝学、赤壁之战等几篇文章,边读边用现代文解释。娃没有反感,也没有阻止我,我很知足,娃这样的表现我也基本满意了,至于能够听懂多少、吸收多少,看娃的造化了。
透过现象看本质
说到这儿,由楚汉战争所引发的这一系列家庭教育事件暂告一段落。有爸妈会问,文章开头说的精心布局,没看出来嘛?!——下面就揭示其中采用的一些教育方法和心得体会,供爸妈们参考。
学历史一举多得
和孩子一起读一些历史人物传记,除了学历史,还能提高文学水平,接触古文诗词,接受情商教育,提高思辨能力。
背景知识对于阅读的重要性
相关背景知识对提高阅读兴趣、增强阅读理解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完整地了解了楚汉战争的历史背景,有助于读懂汤小团这类历史穿越故事,并进一步产生兴趣。
好的视频对阅读的推动作用
电视有害论听得太多了。在当今社会,不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是不可能的,与其把时间花在打游戏上,不如适当看一些有益的视频,比如历史正剧。
基于主题的早教方法
围绕孩子感兴趣的一个主题开展跨媒体、跨学科的家庭教育,把孩子对于主题的浓厚兴趣部分迁移到学科学习上。比如孩子对楚汉战争这段历史很感兴趣,就可以围绕这个主题读读《史记》,听听史话音频、看看历史正剧,还可以学学相关诗词,比如李清照的那首“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等。
大预习的网状知识结构
人对于陌生领域的知识出于本能是排斥的。但如果其中部分知识以前接触过、“预习”过(参见《》),就会产生亲切感,爱屋及乌,进而引发学习兴趣。这个兴趣点引发的兴奋又会传导和带动周边相关知识点,最终形成一张网状的知识结构。
比如,起初孩子对司马迁很陌生,也不感兴趣,但是他对楚汉争霸、汉匈战争有兴趣,就可以利用这个兴趣点,以传记文学等为载体进行拓展和延伸,最终形成对中国历史的网状的知识结构。
超爸往期文章(点击即可查阅):
英语早教
自主阅读
早教思辨
科学启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