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我在丰城工作,挺好的

我在丰城工作,挺好的

我在丰城工作,挺好的夜深人静,思绪飘飞,一时难以入眠。

静夜思

文/陈再兴

江西高安人,硕士研究生学历

现在丰城市广播电视台工作

夜深人静,思绪飘飞,一时难以入眠。来到丰城七八个月了,前期借用去从事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最近才重返本职岗位。

在新起点,新时代,不甘碌碌平庸的我,必须尽快适应新常态,进入新状态,牢记新使命,做好新工作。由于造化弄人,研究生毕业之后,我曾较长时间远离家乡在赣北地区工作,虽说涉猎领域不少,但未免有浅尝辄止之弊端。

回首走过的人生轨迹及心路历程,经历不少,感悟良多。走来的路上,有过鲜花簇拥、掌声悦耳的顺意时分,但也不乏荆棘丛生、山重水复的落魄光景。鲜花和掌声,固然养眼和悦耳,使人舒心;荆棘和风浪又何尝不是人生路上的别样风景,挫折和磨难也不失为助力成长的“营养快线”。

如今离家只有一个小时左右车程,节假日也不用担心错过回家的车了,春运的焦虑也已成为过去,每周末可以从容地回家尽情享受“小别胜新婚”之温馨,可谓称心遂意。

在丰城,不仅离家近了,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这里随处可见到老乡,语言上的一致使得我在这里处处感触到浓郁的乡情乡味,困扰多年的“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心理阴霾一扫而光。因为家乡就在眼前,看得见家乡的山,望得见家乡的水,乡愁不再是思念和煎熬而是享受和快乐,“每逢佳节倍思亲”变成了“每逢佳节就回家”。丰城能够敞开宽广的胸怀来接纳无才寡德的我,可真的是再造之恩,我将时刻怀揣感恩之心,结草衔环,用自己全部的能量为丰城经济社会发展鼓与呼。

想想自己年近不惑,最美的青春已如流水东去不复回,灿烂的芳华几成昨日黄花不再艳。到了这个年龄,莫谈名利,名利诱人,却又害人、累人。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的生活方式简朴之至,不太懂得“花钱”。我是否想给子孙留点财产呢?古人说得好“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林则徐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曾国藩也留有“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的治家名言。基于此,我从没有给子孙后代留物质财富的想法,但是我却一定会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本用我的人生经历提炼出来的家训,作为指导和规范子孙后代言行举止的“圣经”。

虽然想到自己的年龄,偶尔会伤感于怀,难免感叹岁月的无情,但我依然坚信这并不影响人生价值的实现,并不阻碍人生品位的提升。我觉得,人生价值的大小,既与权势、钱财无关,也不是用人生的长度来衡量的。历史上很多名人的人生十分短暂,却在史册上始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学历史出身的我对这些自然十分清楚。我不能把自己与历史上的那些人杰比权量力,否则会让人骂作自不量力,但是尽我所能地拓展自己人生的宽度,做最好的自己,让自己的光和热尽量全部奉献出来,这点应该是能够做得到的。

人生不需要有太多的“了不起”,何况我根本没有“了不起”的地方。但我坚信,只要把一件事做好,做成功,人生就有价值、有意义的,而这件事往往就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论是为了报答丰城的知遇之恩,还是为了实现无悔人生,我都要在新闻报道战线“撸起袖子加油干”,不能让自己浑浑噩噩。我坚信,年龄不是最重要的,只要肯干,啥时都不晚;能力也未必是决定因素,只要尽力,就值得称道;贡献大小也不是唯一尺度,只要弘扬了主旋律,就是正能量。

从赣北来到剑邑工作,我的人生进入了“新时代”,事业也应该驶入“快车道”,以前表现出的三心二意,东瞧西望的心态该收敛了。近年来,手中之笔从未完全停止过,获得过一些点赞。但是过去所泼之墨与现在的本职工作还是有些不同的,文学与新闻不同,报纸新闻与电视新闻也是有区别的,因而必须要尽快进行调整和转型。等不起的危机感、慢不得的紧迫感常催我加速前进,但我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因为欲速则不达,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沉得住气。

在电视新闻方面我还是个新手,很多事情是门外汉,还是存在很多短板弱项的,我还处在起步阶段,这里的“十八般兵器”,我耍得还是笨手拙脚。目前工作中未免有些“热情有余,经验不足”。尤其令我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是,我所从事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治无小事。说实话,我感觉,目前我在相关工作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见识有待拓展、经验有待丰富。好在我有学习的习惯,有肯钻的劲头,我坚信,认真学,多积累,厚积薄发,一定会有用的。

处在转型时期,我也许会有几分困惑,说不定会碰到各种挫折,难免会有陷入迷茫而无所适从的时候,甚至偶尔会伴有阵痛。但以前的经验告诉我,只要用专心、信心、恒心去面对,没有跨不过的门槛,只要凝心聚力去攻坚,没有攻不破的堡垒,“破茧成蝶”是必然。

令我倍感欣慰的是,丰城广播电视台是个温暖的大家庭,这里的领导对我关心呵护有加;同事们对我指导热心真诚,倾囊相授,所有这些,都使得我没有理由不勤奋学,努力干,在做中学,以学促干,边学边干。

以后在丰城的日子如何过?没有固定答案,但是我始终认为,谦虚、勤奋地学习,主动、勤勉地工作,尊重、善待周围的每一个人,人生的道路总是会越走越宽阔的。

本文作者陈再兴(右)与导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郑大发(左)教授合影。 陈再兴,籍贯江西高安,本科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教育专业,研究生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曾较长时间在九江地区工作。

上一篇: 云南建筑大观:遥望古楼陈韵悠长
下一篇: 姓赖的名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