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武氏祠画像石:中国大一统王朝的最强“文艺范”

武氏祠画像石:中国大一统王朝的最强“文艺范”

武氏祠画像石:中国大一统王朝的最强“文艺范”百度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旨在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在这里你可以参与词条编辑,分享贡献你的知识。

首先提到“武氏”二字,大概率会有人直接联想到“武则天”、“武周”这样的关键字。但其实武则天的陵墓连个“武”字都没带,而是叫做乾陵墓,而武氏祠则是汉代的祠堂和墓地,其中的武氏祠画像石是整个墓地最著名的地方。

武氏祠跟武则天可没什么关系

一、武氏祠画像石,东汉家族祠堂的突出“文艺”范

武氏祠位于嘉祥县纸坊镇武翟山村北南武宅山,始建于东汉桓、灵时期,是东汉晚期甚至整个东汉时代都非常著名的一座家族祠堂。武氏祠所在地武翟山村因为曾经为商代大王的殷商贵族武丁的后裔,在此居住而在江湖拥有地位。武氏祠最早的记载见于宋代,欧阳修和赵明诚在各自的金石类著作中都曾发表过关于武氏祠的记录。南宋时期的洪适特别将武氏祠中的部分榜题字和图像集录下来,并大胆地给了一个命名总结:“武梁祠画像”,自此武氏祠画像石开始逐渐引起关注。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在这句魔性歌词的支配下,估计很多人都会觉得东汉是个支离破碎的年代。但其实东汉正是继西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总共经历了一百九十五年涌现了八位皇帝,“烽火连天”也正是像歌词中唱的是东汉末年的事。东汉不仅前期不破碎而且在文化、科技、军事、佛教等多方面都是“优等生”。东汉的文化算得上灿烂,石刻艺术不仅雕工精湛而且内容生动丰富,著名的武氏祠画像石就是东汉突出“文艺”范的完美记录和代表。

东汉历史人物_东汉历史著名人物_东汉著名的人物

武氏祠所在地,武翟山村北南武宅山

武氏祠画像石所包含和展示的,主要是武氏家族墓葬的双阙3个石祠,即:武梁祠、武班祠、武荣祠内的石刻装饰画。建和元年即东汉桓帝刘志刚登记那一年,当朝的皇帝亲戚们花重金修建了武氏石阙铭,后来又有人在墓前修建了墓碑武梁碑。据武氏石阙铭和武梁碑之上的记载,武氏祠画像石的建立年代和武氏石阙铭建立的年代基本一致,为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即公元147年)前后。

打造武氏祠画像石的为东汉时代著名的石刻艺人,孟孚、李第卯和孙宗等纯手工雕凿,并且由雕刻家卫改进行后期雕文刻画,可以说是集合了东汉时期最顶尖的雕刻团队倾力而成。武氏祠画像石上所展示的内容主要有三大元素,一是“超现实”的神灵类,代表着“天降祥瑞”;二是现实类的车马人物,三就是虚虚实实兼备的历史故事,后两种类型则主要与墓主人有关。

武氏祠三个“分祠”其规格大小大体相同,不过相对来说,“武班、武荣”两祠体型稍微大一些。但各个祠堂所雕刻的内容大体相同,不同类型的题材的图像都有各自相应的位置。

东汉历史著名人物_东汉历史人物_东汉著名的人物

山东嘉祥武氏祠内景

比如“神仙、灵异、祥瑞”类的内容,通常刻在顶部,这也很符合神话传说神仙、异力等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是高高在上的,所以安排在顶部很恰当。而“车马人物”一类的,通常表现的是墓主人显赫地位的出行图,这样的图像通常布置在比较核心的后壁和小龛的横额长石上,位置是一定通连山墙的。

还有一类图像为:宴饮、楼阁,这些通常是用来表现墓主人奢华生活的,属于这一类的位置往往在祠堂中心后壁的明显之处。在武氏祠画像石的编排上还体现了五行相关要素。从五行观念上来讲,中西位方属于“金呈杀”,所以特别将攻战图安排刻在了祠堂的西壁下方。

而除了以上三类,在武氏祠众多石刻画像中,表现得最多的还是诸如:女娲、武王、孔子这样的神话、历史名人,以及荆轲刺秦、无盐丑女、伯榆悲亲这样展现忠勇义士、节妇烈女、孝子贤孙人物故事的画像,每组画像的旁边还都有针对所刻人物“配套周边”的榜文题铭和赞语,可谓详尽、完备至极。

二、武氏祠画像石,“宇宙之图像,时空之召唤”

武氏祠画像石内容的安排上可以看出,其内容是充满着对美好的歌颂和向往。在展现这样包含墓主人的优秀、幸福感,以及其他名人、名家,事迹、故事的时候,这些雕刻家们没有千篇一律地按套路模式化地展现,而是进行了丰富的构图、构思,力图更具体、生动、完整而又带有各自特色地展现每一幅画面。

东汉著名的人物_东汉历史人物_东汉历史著名人物

(东汉)嘉祥武梁祠西壁画像拓片

总体上来讲为了更有立体感、紧凑地展现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武氏祠画像通常采用的是分层分格的构图方法。在分隔好的每一层中,通常包括不同的画面和人物。在同层中要明确清晰地展现不同的人、事、物,这就更需要高超的技艺,而单独拿出武氏祠画像的每一层来观赏品味,都会发现其负责多变的图像构成中,透露着稳定、均衡、匀称的秩序美,使得装饰效果更为浓郁、鲜明。

再细品每一个被刻在石头上的故事,你会发现它们虽然看似被定格于冰冷的石头之上,但生动的画面感会将你带入每一个故事的情节发展,并且能随着画面的展现自然体会到故事的高潮,故事的冲突、转折,并没有因为它们的石刻而消损半分,反而随着图像上雕刻的夸张具有戏剧性的人物动作,而仿佛看到了一幅自己在讲故事的画面,那份夸张并不突兀,而是更深入地将你引领到故事中,是一种静态均衡中的张力与动感。

武氏祠画像石上的每一个故事,都在向后人展现着东汉人的精神、思想,讲述着东汉人的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和宗教信仰,堪称是后人了解东汉的最强、最完整参照物。但可惜的是由于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时代的变迁,祠倾圮湮没于地下。直到清代乾隆年间,在当时的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整理之下,武氏祠以及武氏祠画像石才得以重见天日。

东汉历史著名人物_东汉历史人物_东汉著名的人物

武氏祠画像石: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当时的研究人员将武氏祠分为四座,即:“武梁祠”以及“前石室”、“后石室”、“左石室”。还特别把其中“孔子见老子”一石,移置到济宁的学宫外,其它画像石则保留在原地,为了更好地保存还特别修建了屋子,将这些珍贵的历史宝藏嵌于墙壁之上。新中国成立后,武氏祠画像石得到更大的关注,为了加强保管还在此特别设立了文物保管所。

于1961年武氏祠成为国务院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其地位与曲阜的“三孔”以及北京“故宫”相当。“画像古朴,八分精妙”的武氏祠画像石也成为重点保护对象武氏祠中备受关注的“c位”,不仅有许多人慕名前来观赏,更有大批名家、学者争相模仿、复刻武氏祠画像石上的内容,中外许多书刊中就刊载著录了其中的不少内容。时至今日,武氏祠汉画像石仍然是中国已知被发现的,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碑、汉画像石群,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生动多样的故事,以及丰富、珍贵的历史研究意义,犹如发出时空的召唤“宇宙之图像”,引起一波又一波注视的目光和研究高潮。

参考资料:

《济宁武氏祠,这里出土了天下第一阙和中国第一狮》

《武氏祠:淤泥埋过的国保文物 嘉祥是家乡_乡村老田_新浪博客》

《朱卫华:国内外学者们为什么偏爱武氏祠》

《“汉化奇葩”武梁祠_三惜草堂_新浪博客》

《武氏祠·武氏石阙铭武梁祠画像册 - 故宫博物院》

上一篇: “八仙过海”中的“八仙”,分别都是哪些人?看完涨知识了!
下一篇: 韩湘子(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