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五杰
显第世家最精英
在中国历史上,名门望族、显第世家颇多,然而彪炳史册、被收录《辞海》者,仅江西修水(古称义宁)陈宝箴一族。国学大师吴宓曾撰文称赞义宁陈氏:“一家三世,为中国近世模范人家……父子秉清纯之门风,学问识解,惟取其上,所谓文化贵族。”
清末湖南巡抚陈宝箴、同光体诗代表人物陈三立、画家陈衡恪、史学大师陈寅恪和“中国植物园之父”陈封怀,这五个人,就是著名的“陈氏五杰”。
“陈氏五杰”享誉中华,而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陈寅恪。陈寅恪,他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我国著名古典研究专家傅斯年这样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1925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迎来了四位导师,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前三位学者无一不是文坛翘楚,而最后一位陈寅恪却是让人大跌眼镜——无学位、无著作、无文凭。众人不禁议论纷纷:“他教得了我们吗?”梁启超笑笑,一语惊诧旁人:“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后来,果然因其学贯中西而轰动清华。他的课,不仅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也来听。
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陈寅恪出了一题为“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结果一半以上考生交了白卷。对出“胡适之”而获满分的考生,仅周祖谟(后为北京大学教授)一人。另一答“祖冲之”的考生更妙,也被陈寅恪录取。凡答“唐三藏”“猪八戒”“沙和尚”等都不及格。当时正是白话文运动蓬勃发展之时,因此有人在报上批评清华大学食古不化,不应出怪题考学生。陈寅恪有理有据地提出四条理由:测试考生能否区分虚字和实字及其应用;测试考生能否区分平仄声;测试考生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考查考生思想条理。这番解释一经发表,“对对子风波”即告平息,陈寅恪的威望可见一斑。
“陈氏五杰”第一代陈宝箴举人出身,深受两湖总督曾国藩赏识,后官至湖南巡抚,以富国强民为己任,建树颇多。第二代陈三立是清末“维新四公子”之一,后成为近代同光体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陈三立绝食五日,忧愤而死。
第三代是民国大画家陈衡恪(也即陈师曾),他的画作取百家之长而别具一格。他与陈寅恪都是陈三立的儿子。
第四代是中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的陈封怀,他的父亲即陈衡恪。1935年,陈封怀从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学院学成归国,带回600多种植物标本,参与创办庐山森林植物园。
义宁陈氏“四代五杰”的百年传奇,烛照出中国近代文化人的命运。而义宁陈氏家风流芳,独立精神今日犹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