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国际形势”波谲云诡、风云变幻。给很多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提供了舞台。诞生了一大批影响后世的人才。尤其是军事家的理论,给周而复始、治乱更迭的王朝战乱时期,提供了宝贵的军事理论和军事经验。
灭楚之战有多惨(灭楚之战有多惨烈)
乱世出英雄,也造就军事人才。著名的军事家如孙武、吴起、孙膑、白起、李牧、田穰苴、乐毅、尉缭子等等。这些人大多战功卓著,一时英雄无俩。然而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很多军事家不过是灵光一现,其实际成就远没有其名气那么大,很多还结局悲惨。
武庙
首先看被称为“兵家至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的孙武。孙武之所以被称为兵家百世师,是因为他编写了著名的军事理论著作《孙子兵法》,为后人提供了军事遵循,其不朽之处在于立言,而不在于立功!然而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孙武除了和伍子胥一起带兵灭楚之后,便再无建树!而且其兵法并不是来源于自己的实践,在其毫无名气还没有带兵打仗的时候就写出了《孙子兵法》。史记记载: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从这段记载足见,孙武的兵法很可能是跟现在的很多专家教授一样,坐在办公室里研究出来的。
在乱世中,尤其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战国时期,像孙武这样有丰富理论的人才,正是施展抱负的时候。遗憾的是,灭楚一战之后,便销声匿迹了。而且灭楚之战,从头到尾的总导演都是伍子胥而不是孙武!从实践上来看,伍子胥的军事能力并不比孙武差,甚至还比孙武强!就孙武对吴国的强大而言,伍子胥的作用要大于孙武。孙武被后人尊重的是理论,而不是功业!
吴起也有研究成果。《吴子兵法》可以和《孙子兵法》比肩。吴起不仅有理论,实践经验也比孙武丰富得多,所立功业也要大。如果说孙武出身低微,吴起则是“学院派”早年在儒家学派曾子(曾参)门下学儒术,后来又去法家学派学过法学,最后投于兵家学派,学习军事、兵法,是一位精通儒、法、兵三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吴起不仅是军事家,还是政治家,但他的成功在于军事,政治上则是失败者。在鲁国时率兵打败“黑老大”齐国,转投魏国后,“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可见其能力非同一般。后转投楚国后,因改革得罪权贵,最终被乱箭穿身而亡。在鲁、魏、楚三个诸侯国任职,除了打几个胜仗,毕生也没有什么这些国家的命运。既没有给这些国家开疆拓土,也没有让这些国家称王称霸。
吴起
白起就是为打仗而生的,他幸运地出生在秦国,其军事才能加上历代秦王统一中国的战略决心,所谓“风助火势”,成就了他的英名。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功勋赫赫。白起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余座,歼灭近百万敌军。军事业绩成就了他,最终也害了他,单纯的军事能力最终落得一个自杀的下场,如果说他有什么成就,除了攻城杀将外,削弱了楚国赵国魏国的实力,吓坏了其他几个国家,把秦国统一的步伐往前迈了一小步。而且他是在范雎“远交近攻”战略方针指挥下取得的。即使使他一战成名的“长平之战”,总导演也是范雎,一如灭楚的总导演伍子胥。白起不过是个执行者。
孙膑成名的作品也和其他几个一样,写了一部兵法《孙膑兵法》,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取得胜利。提起孙膑,人们首先想到了‘田忌赛马”、围魏救赵这些故事,田忌赛马不过是小伎俩。围魏救赵算得上军事谋略。然而,桂陵之战的谋划者则是段干朋(纶)。是段给齐威王出主意,要齐国分兵两路,一路出兵攻打魏之襄陵,田忌孙膑则去救赵,之后有”围魏救赵的故事。背后的总策划应该是段干朋,孙膑在具体执行中灵活运用。但这这次的军事胜利,什么也没有改变,仅仅就是几个国家打群架,齐国打赢而已。马陵之战也是如此,孙膑弄死了庞涓报了私仇。
孙膑
就军事成就而言,乐毅应该排在前面。诸葛亮“每自比管仲乐毅”。贾谊《过秦论》也盛赞乐毅。可见,乐毅在某种程度上强于孙吴。燕国地处偏远,国家弱小。而当时的齐国在南边重丘战胜了楚国宰相唐眛,西边在观津打垮了魏国和赵国,随即又联合韩、赵、魏三国攻打秦国,还曾帮助赵国灭掉中山国,又击破了宋国,扩展了一千多里地的领土。嚣张的齐愍王一度要称帝。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演了老鼠胜大象的故事,乐毅带领弱小的燕国,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几乎把整个齐国灭掉!若非糊涂的燕惠王中了反间计,几乎改变了整个战国时期的态势!可见乐毅强大的军事才能。虽然没有写出什么兵书,但就实际功业而言,远高于其他几个军事家。而且后来不得志的乐毅得以善终。
尉缭子之所以能进入武成王庙,也是因为有专著兵书《尉缭子》,实际能力功业未见。李牧廉颇是守成将军,成名在于秦国对赵国的进攻,守住了国家不被攻破。李牧驻守边关,防范匈奴的进攻。也足见其沉稳应对得当。然而,赵国人强悍善战,士兵勇猛,战斗力十分强悍。李牧廉颇为将,始终忙于应对,防守其他国家的进攻,未见为国家开疆拓土,灭国杀将。而李牧也不得善终,廉颇客死他乡。
尉缭子
至于田穰苴,成名也在于其兵书《司马法》,战绩也算不上十分突出。
军事家的功成名就必须是建立在政治清明、君臣一心上。刘邦在汉朝建立后,一些将领说,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功劳还不如萧何,为什么,刘邦说出了一个“功人功狗”的著名论断。在谈到自己成功的时候也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自己不如张良,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不如韩信。可见一个人的成功关键不在于某些方面的“专”,而在于智慧能力眼光胸怀等各方面的“全”。仅仅会打仗或者靠一两次的胜利,就为世人称道,有点众人抬的意味。
上述军事家能名垂后世的主要原因多半在于立言。孙武吴起孙膑田穰苴尉缭子等都有军事著作,而被奉为经典,指导了后人。仔细考究其功业战绩,在多如牛毛的战将中,未必是最突出的,有的不过是一两次战争胜利而已,实在有点名不副实。如果孙武没有那部兵书,可能就是一个普通将军。
有着卓越的军事理论,而且恰逢其时的战国时期,这些“名垂后世”的军事家,应该有机会立下不朽功勋。或称霸,或兼并国家,或统一华夏。而然有的忙于防守,有的忙于报仇,有的一战之后消失匿迹,有的被迫流离他乡,有的悲惨身亡。就其实际功绩并没有名气那么大。归根到底。这些人多半是有明显缺陷的。孙武不能将自己的军事能力融于吴王,面对国情,不会权变。吴起残苛少恩,杀妻拜将凸显了他的人品低下。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卒,心狠手辣,过于残忍,乐毅面对燕惠王的猜忌选择隐退等等。这些人都是简单的军事专才,缺少长远国家战略眼光和思想。不过是刘邦说的“功狗”。没有人“发迹指示",便不知道如何咬人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