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这也是我们教招考试的兵家必争之地。孔子思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继孔子之后,儒家文化也是分成不同派系,荀况一派儒者与孟轲一派都自以为孔丘的真正传人,但荀况却惜败孟轲,没有成为孔丘的嫡传,那么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这两派的差异。
一、教育思想
1.人性论
荀子的思想(荀子的思想主张)
战国时期人们对人性问题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争论也在不断发酵。“孟子道性善”便是重要的一派观点。“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良知”、“良能”,是人所固有的。孟子的“性善论”指出了教育与学习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发扬人的自觉,从个体身心的动因理论上说属于内发论。
在战火纷争的战乱年代,孟子的“性善论”确实显得过于苍白,荀子批评“性善论”未得到实际验证,是一种无实用价值的理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他认为“性恶论”更能说明问题。
2.教育作用
尽管孟子说仁义礼智是“我固有之”,但他又不认同人生来就具备现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人所具备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心理倾向,不过是仁义礼智的起始点。所以,教育的作用便是“扩充善端”——引导人保存、找回和扩充其固有的善端。
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伪”指的是人为,是泛指一切通过人为的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荀子认为通过环境和教育可以使人人都变为禹。所以,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出发,荀子属于外铄论。
3.教育目的
孟子提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第一次概括出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明人伦”,“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外,他还提出要培养“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从教育目的理论出发,孟子更加注重个人的价值,属于个人本位论。
荀子认为教育目的要出于走向统一的时代需要,要求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他把当时的儒者划分为三个层次:俗儒、雅儒和大儒。其中,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不仅知识广博,还能灵活应对新事物和新问题,自如的治理国家。所以从教育目的理论出发,荀子更加注重社会的价值,属于社会本位论。
4.词源
孟子热爱教育事业,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所以,孟子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育”一词的人。
荀子注重儒家经典的传授,提出“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所以,荀子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道德”一词的人。
二、小试牛刀
1.荀子在人性论方面倡导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同时他也提倡“化性起伪”。由此可见,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方面,荀子更加偏向于()。
A.内发论B.外铄论
C.二因素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伪”指的是人为,是泛指一切通过人为的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荀子认为通过环境和教育可以使人人都变为禹。所以,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出发,荀子属于外铄论。故答案为B。
2.【多选题】下列关于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
B.坚持性善论
C.提出了“明人伦”的教育目的
D.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答案】BC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孟子的教育思想。“化性起伪”荀子的关于教育作用的观点,故A不能选。性善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理想人格都是孟子的观点。故答案为BCD。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