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部:东来紫气汇聚名人宅邸
以楼东大街、楼南大街和东城墙路、南城墙路围成的这片区域,历史上以居住功能为主。因南向朝阳,东来紫气,故东南部历来为古人置宅首选,有朱氏“阁老府”、邓氏“状元府”、顾氏“将军府”及孙氏、叶氏、殷氏等大院,可谓名人宅地荟萃。主要有状元街、孙家胡同、二府街、火神庙街、叶家园子、顾家胡同和东西顾家胡同、殷家园子街、东口南街、小太平街、南顺城街等。
【状元街】状元街是古老东昌府的历史名街。它位于光岳楼的东南方向,西起鼓楼南街,东至东口南街终端的牌坊口,与二府街相连接。街长约250米,宽在6—10米之间。状元街的得名是因为状元邓钟岳的家住在这里,现在的实验小学就在这条东西街上。
邓钟岳,康熙六十年中状元,入翰林院,后历任江苏学政、礼部侍郎等职,邓氏祖宅(位于街中段路北,今实验小学中部偏东)被誉称“状元府”,门前街道被誉为“状元街”。按常理推想,原本富裕的官宦人家,因为成了状元府,其富有和气派都应该较前更甚, 但事实与之相反,邓氏日渐衰微,以致贫寒。邓状元死后,因家境贫寒竟发不起丧,只能把棺材浅埋在院子里暂时存放。其长子邓汝勤中了进士,但英年早逝,依然发不起丧。其次子邓汝勄(古同“敏”)任温州司马,连回家的盘缠都凑不够,死后同样无力举丧。及至院内存棺五口,才由东昌知府张官五出面为其料理葬事。状元贫寒因其清正,为官不贪,两袖清风。状元之子秉承家风,依然清廉拒贪,正气浩然。如此状元府真是千古罕见!
【孙家胡同】今实验小学大门以西这条街原名叫“孙家胡同”。“孙家胡同”东西长100米,南北宽3—5米,它是因为孙肇兴的故居而得名,孙肇兴的故居在今实验小学院内。孙家胡同与状元街在古楼南的同一条东西街上,经过短短的孙家胡同,就是状元街。
孙肇兴清代顺治年间任工部左侍郎。其故居朱红色的大门坐北朝南,门上悬掛一块金字匾额,上书 “少司空第”四个大字,落款是“皇清状元东昌邓钟岳书”;厅堂大门上亦悬掛着一块光彩夺目的金字匾额,上书:“启文堂”三个大字,落款是“门生傅以渐敬 书”;厅堂正中墙壁上悬掛着顺治皇帝钦赐的两块匾额:“理学名臣”、“斯文宗仰”,皆是御笔亲书。其他几块著名的匾额:“经元”,落款是“皇清状元傅以渐 敬书”;“亚元”,落款是“皇清相国傅以渐敬书”;“经魁”,落款是“刑部尚书任克溥题赠。”状元少保大学士傅以渐、刑部尚书任克溥,都是孙肇兴的学生。 孙玉泽是孙肇兴长子,康熙二十一年即壬戌年考取第三甲第五十二名进士,授直隶河间府静海县知县。孙肇兴是明天启二年进士,亦是壬戌年,父子二人相距60年 考中近视,所以邓钟岳题赠匾额曰:“父子壬戌进士”一时传为美谈。邓钟岳是孙玉泽的嫡孙女女婿。
清代聊城启文书院地址就在孙家胡同。乾隆三十九年(1774),胡德琳将他在聊城县城孙家胡同购置于孙肇兴的曾孙孙启淑的宅院,历经四载,建成启文书院。
【二府街】“状元街”的旁边就是“二府街”,街长约250米,东西两端宽约6米,中段较宽,最 宽处约10米左右。二府街是因为明清时期东昌府同知衙门设在此街,同知是知府的副职,亦称“二府”,故同知衙门又称“二府衙门”,简称“二府”或“二 衙”,街名相应称为“二府街”。因同知还称“司马”,故“二府街”亦称司马街。1920年山东省立第三师范附小在此街。
【火神庙街】从聊城鼓楼南街的南口往东,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街,东到朱府口,长半华里,宽6米 左右。这就是火神庙街。据宣统二年(1910)《聊城县志》载:城内“火神庙”原在蔡家胡同西口,后迁至南口东重建。清末民国年间,该街中段路北有一座规 模不小的火神庙,该街由此得名。
火神,民间一般称为“火德真君”,对打铁、烧窑、开茶馆等行业来说,或是他们的生意之本、进财 来源,因此他们最敬重火神。对一般人家来说信仰火神是求它保护,免遭火灾。总之,火神市人民居家的保护神,利用火获取熟食,利用火的到光明。无论是居家的 生活神还是有赖于经营的生产神,都包含了人们祈求幸福安康生活的美好愿望。
【叶家园子】叶家园子街位于东昌古城光岳楼的东南,东起南顺城街,西至朱府口,与火神庙街相 连,在清末以前,这里叫做“朱府街”。明朝天启年间建极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朱延禧的故宅就在这条街上。叶家园子街由原来朱府街的街名演变成“叶家园子 街”,是民国年间的事。叶氏约在明末或清初自苏州迁居聊城,便在朱府街安居下来。叶氏本市书香门第,诗书继世,名士辈出。清代200余年间,叶家出进士1 人,举人7人,贡生10余人。叶嗣高回乡后,扩建府第,并开辟出一片园林。园内槐木密植,遮天蔽日;奇花异草,香气袭人。因为叶家的这片园林,原有地名渐 渐消失,这一条街遂演变为叶家园子街。
【顾家胡同】现有东西顾家胡同和南顾家胡同。三条胡同围成“h”状。东顾家胡同北起火神庙街东 段,南至南城墙路,长250米,宽2—3米;西顾家胡同北起火神庙街西段,南至南顾家胡同,长170米,宽约4米;南顾家胡同西起古楼南街南段,东至东口 南街南段(原小太平街)南首,长250米,西段宽约5米,东段有一小部分宽约2米。据《聊城县志》记载,顾氏先祖、明时武将顾恭,是安徽巢县人,从他开 始,顾家获得了世袭“千户”等军职的资格。
顾恭之子顾铭,“洪武二十二年,升平山卫指挥佥事”。平山卫的指挥使司,就坐落在今天的古楼东 街路北。顾铭来东昌府担任军职后,于城内置宅居住。此后,卫职数代承袭。其中顾瑛升任都指挥佥事、都指挥同知;顾九思升任山东都指挥佥事。明朝期间,顾氏 家族壮大,族人分居城乡各地,但将军府第始终设在城内,规模也逐渐扩大。为通行方便,这处院落东、西、南三面置门,门前道路渐成街巷,成为今日仍存的三条 顾家胡同。
明朝后期,将军府内读书重文之风渐浓。袭平山卫职的顾元佐弃武从文,担任了昌邑县训导,授修职 郎。顾光祖、顾光前分别于万历三十四年和天启元年中举人。顾光祖又于天启二年中进士,历任行人司行人、工科给事中、尚宝司卿、太仆寺少卿、太常寺卿、大理 寺卿,以清直闻名于朝野。当年,民间有歌谣颂其德政,誉之为“圣人”。明亡后,顾氏失去了世袭权利,有忠君思想的顾光祖屡次被清廷召用,均以年老推辞。隐 逸故里,“优游家园,闭门读书,明农课子”。顾氏豪门从此变成了平民家族。房屋逐渐废弃、失修或变卖,后人搬迁、流落,顾家胡同慢慢地成了杂姓街巷。
清朝后期,在西顾家胡同与古楼南街之间,从当年的聊城县侯营顾庄迁来一户顾姓人家。查《顾氏谱》,这家是明代军卫世家后人。安家于此后,这户人家又为顾家胡同增添了新的光彩。主人顾仲安,博学多识,以私塾教学为业,多次被邀到书院讲课,培养了众 多学生。光绪八年,他本人中举人,光绪十八年又成进士。此后曾在安徽任知县,署理青阳县事。顾仲安的儿子,就是顾绍年。顾绍年精于书法,以正楷、篆书见 长。清末中秀才,候选县丞。曾任《聊城县志》监刻。民初,与刘克平、戴介臣并誉为“聊城书法三臣”。
时光流转到抗日战争时期,顾绍年的堂孙顾天德,投身范筑先将军领导下的抗日队伍中,多次参加战斗,勇敢杀敌。他曾担任政治部副主任姚第鸿的警卫员,在聊城失守的前夜,慷慨吟唱抗战歌曲,翌日随姚第鸿、张郁光等人一起浴血奋战,为保卫聊城光荣牺牲。
【殷家园子街】殷家园子街位于东昌古城东南隅,东起东顾家胡同中段,西至西顾家胡同中段,是东 西顾家胡同之间的东西街,与南顾家胡同、火神庙街平行。街长120米,宽4米多。据《聊城市地名志》记载,清初时,此街主要由殷姓居住,殷家有种菜养花的 园子,因此得街名“殷家园子”。
【东口南街】东口南街位于东昌古城内的楼东大街以南,北起东口,南至南顾家胡同的东端。期间有 两个十字路口,偏南一个叫“朱府口”,是本街与叶家园子街和火神庙街相交的路口;偏北一个叫“牌坊口”,是本街与二府街和状元街相交的路口。历史上,朱府 口以南属于小太平街,这段长180米,宽3—4米,20世纪80年代末更换门牌时将它划归东口南街;朱府口和牌坊口之间叫做“老府院街”,这段长约百米, 宽6米左右,六七十年代已并入东口南街;牌坊口到东口之间才是以往的东口南街,长180米,宽约5米。
【小太平街】小太平街在顾家胡同之东,是牛角街至叶家园子街的一条街。该街原为“拐尺”形,朱府口往南至南顾家胡同东首是拐尺的一面,今已划归东口南街;另一面则在南顾家胡同东首路口稍北处向东拐弯,这是一条东西小街,长120米,宽约6米,至今仍称“小太平街”。
【南顺城街】叶家园子街的东首与南顺城街相交。今天的南顺成街由历史上的三条街合并而成。它的 南段即叶家院子东首丁字路口往南,南通南城墙路,旧称“柳树园街”。明初聊城建砖城后,此地因建设用土形成两个大水坑,周围长满柳树,形成一片园林,后来 居民渐多,形成街巷,起名柳树园街。从柳树园街往北至二府街与南顺城街相交的十字路口,这一段即今南顺城街中段,旧称“石马街”。因十字路口西南角原有一 匹石马而得名。再往北即本街北段,北与楼东大街相交,这一段才是原来的南顺城街。1951年,石马街并入南顺城街,1987年柳树园街并入南顺城街。
【牛角街】牛角街是南顺城街至小太平街间的东西街。牛角街西有条弯曲小沟,自南而北向东北转折,民居依沟东沿而建,形成牛角状,因此得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