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朱熹诗曰,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勤奋学习的诗句(形容勤奋好学或刻苦努力的诗句)
深以为然,虽然说活到老学到老,可要论学习效果,还属少时最好,青春年少,活力四射,没有负担,心无旁骛。
有人说,少年时的记忆就像一张白纸,最初印上的东西怎么也忘不掉。
所以,努力要趁早,年少抛人容易去,岁月匆匆,时光最是无情,从青葱到皓首也就转瞬间的事情。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从古至今,无论何时,学习都是一辈子的事,今天就和您分享两首劝学古诗,一起来领会古人的谆谆教诲之情。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唐杜甫《柏学士茅屋》
赏析:安史之乱爆发后,朝中大多数官员都失去了职位,官居五品的柏学士也没能幸免,为避战乱,他将茅屋搭建在险峻的深山之中。
远远望去,只见柏学士的茅屋外祥云团团,如车盖一般密集,门前秋水湍急,像决了堤的水渠一般奔流不息。
虽身居茅屋,生逢乱世,可是学识渊博的柏学士仍旧不忘读书学习的重要,时刻教导子侄辈修身养性,读书上进。
勤能补拙是良训,这世上从来都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荣华富贵亦是如此,莫不是从勤苦中得来的。
据史料记载,杜甫的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时年56岁的杜甫,拖家带口一路辗转流落到了夔州,并暂时寄居于此。
柏学士是何许人也,史料上并无确切记载,但是从杜甫的另一首《寄柏学士林居》诗来看,他应该是官居要职的朝中官员,并且其人品学识都深得人心,这一点,从明末著名学者仇兆鳌所著的《杜诗详注》里也能得到证实。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乱世何谈富贵,更去何处求取功名,前途渺茫,一切都是未知,但是,我们的有识之士杜甫、柏学士等却不这样看,在他们的心中,知识总能点亮光明,所以从不放弃学习的机会,更不荒废时光。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一首劝学诗,鼓励天下的有识之士,都应该向柏学士学习,博览群书,修养学识,提高见识,韬光养晦,不要被眼前的暂时的局势所困,来日可期,总有云开雾散的那一天。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诗文赏析:窗外竹影婆娑,清风弄影,门前溪水潺潺,日夜不停地向前奔流,尽管外面世道纷乱,可这里却是一片安静恬适,孩子们犹在读书堂里伏案苦读。
光阴匆匆而逝,千万不要懒惰,更不要松懈,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放松自己的努力,因为,年轻时候的努力是关系到一辈子的大事,它将会让你受用终生。
故乡虽然饱受战乱之苦,可是子侄辈们还是坚持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谨守礼道,修身立德,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德行和学识。
虽然身处乱世之中,作者还是像和平年代一样要求自己和孩子们,在艰难的处境中,仍然要自强自律,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业和修养。
杜荀鹤这首劝勉子侄读书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谆谆教导,情深意长,全诗虽无半点雕琢之意,却是字字珠玑,每一句都说到人的心坎上,让人即有口齿噙香之感。又给予人以时不我待光阴易逝的警醒。
杜荀鹤生逢唐朝末年,时值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其虽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壮志难酬。
适逢战乱,久试不第,所以其归家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的田园生活,终其一生,终是以诗为业,在诗坛负有盛名,且诗韵自成一家。
他是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也是一个勤奋的诗人,“乍可百年无称意,难教一日不吟诗。”,现存世《唐风集》3卷,有诗300多首。
写在后面: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时光倏忽,岁月无情,浮生岂得长年少,为了不让将来的自己有机会说“悔不当初”,那就要趁花开未老人年少的时候奋发图强,努力向上。
免使年少,光阴虚过,因为待到华发不胜簪的时候,就是有载花买酒的情致,也没有少年时的心情了。
以上分享的两首劝学古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是质朴自然,字字都是真情流露,句句都是谆谆教诲,情谊真挚,触动人心,令人惊觉,但愿您能喜欢。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