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你末法时期,我叫我的徒子徒孙混入你的僧宝内,穿你的袈裟,破坏你的佛法。 他们曲解你的经典,破坏你的戒律,以达到我今天武力不能达到的目的.....”----魔王波旬如是说。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在训练禅修。我需要一些禅修的理论知识,作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基础。现在我把这些思考的过程,分享给大家。
佛教的发展一直有两条互相激烈竞争的发展线索。把握了这两条线索发展线路,一切问题都清楚了。
上座部和大众部
-----佛陀入灭元年(公元前544年)-----
公元前6-前5世纪,释迦摩尼创立佛教。其核心内容是讲现实世界的苦难和解决苦难的方法。在本文称之为原始佛教,时间跨度为500年,到佛教第三次结集(公元前29年)结束。
这是一条主要线索。
在释迦摩尼死的当天,立刻有一个名字叫做“须跋达”的比丘欢呼:“世尊已入灭,以后的言行不会再受到令人厌烦的制约了!”这是佛灭后分裂力量第一次表现出来。
这个比丘遭到了其他比丘的严厉训斥,使佛陀的弟子产生了警惕,并且导致了第一次的结集(把释迦摩尼的教导汇编起来,不至于被流失篡改)。
大迦叶尊者(佛陀的大弟子)发起第一次结集,地点是王舍城附近的七叶窟,史称窟内结集。由优波离尊者主诵律典,阿难尊者主诵经典,经过全体会众确认遵行并代代传诵,乃至公元前29年记载成书。但是有权进行集结的,都是阿拉汉长老,那些普通的比丘没有话语权,也无法加入。
大众部相传,这时候,出现一件奇怪的事情,无法参与的僧团大众,在洞窟外自行集结,称为窟外集结。窟外集结所产生的经典,被称为杂藏。其中方广经,即是大乘佛教经典的前身。
为什么普通的比丘要进行洞窟外的集结?
显然他们要发表不同的意见,而且肯定对长老的权威表示不满。
这说明,分裂的力量(第二条线索)在佛陀刚刚入灭就已经开始形成了。此时第二条线索的力量太弱小,还不敢公然分裂,但已经蛰伏在佛教的发展中。
-----100年后(公元前4世纪)-----
印度西部摩偷罗国的一个比丘名叫耶舍,去东方毗舍离这个城市。他发现当地的跋耆族比丘,正在向民众收受钱物。耶舍认为这种行为是不合教义法规的,于是向民众宣传这种行为非法。当地的比丘勃然大怒,把耶舍赶出城去。
耶舍回到老家摩偷罗国,动员了一大批德高位重的比丘去东方理论,收钱的跋耆族比丘不示弱,也动员一大批人和西方来的比丘辩论戒律。这次一共有700人参加集会,最后辩论结果是,佛教上层宣布东部比丘僧团对于戒律的十种看法是错误的(又称“十事非法”)。此后,东方的僧团自行召集了一万名僧众,也开了一个大会,自己搞了一部经典与戒律,自立山头。因为他们的人数众多,所以后世把他们称为“大众部“。相对应的长老所在的是“上座部”。
东方的僧团为何敢自己搞一部对立的经典和戒律?为何有那么多的僧众支持大众部?
这里有一个关键的人物:大天。他是大众部的首领,大乘佛教的精神起源。
-------------------------------------------------------------------
注:此处年代存疑,关于佛教的分裂,说一切有部及大众部传说原因是大天五事,依南传文献所载是十事非法。但时间都是佛灭后100年。此处把两个事件统一叙述。
------------------------------------------------------------------
大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这个大天外道出生,因为犯罪投靠佛门,因为佛门可以免罪。他很聪明,能言善辩,善于操纵群众心理。(在佛陀在世的时候,就出现过这种人格特征的一个人,就是佛陀的表弟“提婆达多”,但是他失败了。这个人分裂出去的团体,并没有成为佛教的一部分,我在后面会详细介绍这个人。)。
图:大天
大天公开宣称他已经修成了阿拉汉,于是投到大天门下的人越来越多,“上下归仰”。很多人都改到大天门下听他讲经,他讲经时,对佛教教义做了很多颠倒的说法,史称“大天五事”。这个有必要围观一下。
-------------------------------------------------------------------
注:巴利文阿拉汉,即是北传的“阿罗汉”。
------------------------------------------------------------------
1、“余所诱”。2、“无知”。3、“犹豫”。4、“他令入”。5、“道因声故起”。
这五条的总体思想是,上部座的长老(阿拉汉)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我只说第一条。对于代表上座部最高成就的阿拉汉,大天发表意见说,阿拉汉也会遗精,因为“恶魔诱惑所致”。
也就是说,大天:我宣布我是阿拉汉,我遗精了,那么证明阿拉汉是会遗精的。我可以拿出我遗精的证据,上座部的长老如果要证明他们不会遗精,那么也要拿出证据。如果他们不承认也不否认,那以我说的为准。
这种手法让人瞠目,不过却很有用,让上座部长老受到侮辱,吃了一个哑巴亏,而且提高了大天的地位。
信众越来越多后,大天开始公开宣扬自己的见解,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但有智人能说诸法亦得造经,汝等若欲作经可随意作”,公开宣扬大家可以随意把自己的东西,当作佛的法去说, 去传给别人。大天还把他的那一套称之为“真佛教”。这是大众部第一次在名称上做文章。
--------------------------------------
注:大天的战术,用心理学术语来说,叫做“人格刺杀”(隐射上部座是假佛教)。
--------------------------------------
当时一些佛教长老找到他,说:“汝言非佛教”,然而大天口才极好,强词夺理,各位长老都辩不过他。大天得到许多人拥护。大众部的势力很快超越了上部座。
问题: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大天真的是阿拉汉,他真的提出了有见地的看法?
从行为学上,大天的行为:拉拢信众,攻击阿拉汉长老,攻击经典佛经,明显是夺权行为。
从心理学上,大天是外道(婆罗门)、罪犯出家,已经形成固定的人格模式和信仰,必然是希望按自己的意愿改造佛教,而不是皈依佛教。
从佛教的角度,摧毁阿拉汉的权威,颠覆戒律,分裂僧众,是毁坏正法和佛陀精神的罪行,佛陀如果在世,是绝对不会允许的。
也就是说,我认为,大天是佛教的叛教者,而不是佛教的发展者。
问题:大天自称为阿拉汉,有什么证据?
阿拉汉是果位(类似学位),象征着觉悟者,对应各种烦恼的凡人。
阿拉汉已经断除烦恼,受到天人的供养,而且不会再轮回了。
在原始佛教里,成为阿拉汉才有地位。
先前第一次集结只有阿拉汉才有资格,当时阿难还没有成为阿拉汉,差一点被拒之门外。
但是阿拉汉的成就,有一个弱点,就是没有任何外在的认证体系,只有自己来判断。那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宣称自己是阿拉汉了?
佛教认为,未证果而宣称证果是大妄语。也就是说,阿拉汉的认证作假的问题,以自己的道德作为约束。对于没有道德底线的人,这种约束也就不存在了。
大叔分析事件的本质是,上座部是紧密的团结在教主释迦摩尼身边的一个团体,他们继承了释迦摩尼的特点(释迦牟本人是王子),和国王、贵族、富商的关系比较近(或者他们本身就是出自于这个阶层),并且很容易得到这些上层的荫庇,因此拥有较大的权力,生活得也比较安逸。
随着佛教得到上层的支持,拥有的资源渐多,于是一些为了逃罪的罪犯、各种动机的外道等等,都陆续的加入了佛教。这些人很难对佛教的律法产生崇敬之心。僧人的增加,传教地区的扩大,大量新加入的比丘处于佛教的最底层。他们的发展期望受到限制,而原始佛教托钵乞食的生活很难满足他们。
他们渴望名誉和地位,现实利益,但是:1.佛教的阿拉汉长老们,2.原始佛教的戒律,挡在他们的前面。新加入者在加入佛教之前都已经有着自己定型的价值观和处世之道,因此他们有能力、有动机对原始佛教的学说进行修改、对上座系的长老进行颠覆。
大天通过两步手段获得 了成功,第一步是用虚假学历包装自己,扩大影响,把新加入的僧人团结到自己身边。第二步是提出自己的主张,“大天五事”“任何人都可以修改佛经”,破坏佛经和长老的权威,同时提升了自己的地位。用现代的话来说,他是一个精英循环理论中的革命者,夺权者,这也和上部系的保守的体制有关系。
这次分裂,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说,原始佛教的体制不适合大规模发展,理论对普通大众理解传播有一定的难度。从市场学的角度,这两个派别的用户人群不同。一个偏向于精英和上层( 特别是利根或中等根器者。),一个偏向于下层百姓(特别是中根或下根)。
大众部本身来自于群众,在下层百姓中天然有着优势,随着势力的扩大,必然要扩大自己的话语权。两个派别在理论内容和营销策略上肯定会产生分歧。但是他们又同处在一个佛教的范畴之内,所以必然产生竞争,而且最后只能有一个胜利者。
因此大天和大众部的出现,代表了佛教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向开始是以分裂表现出来的。大天的成功,使佛教分裂成两个部分,史称“根本分裂”,以后的分裂都是“枝末分裂”。
从此上部座和大众部开始了几百年的激烈斗争,揭开了烽火连天的部派佛教序幕。
大乘和小乘
我们再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印度这个地方,精神文明高度发达,思维的活性非常高。佛教在印度的思想历史上,也只是一个非主流的分支。就是这个边缘的分支,在佛灭后100-700年这段时间里,也分裂达19次之多,各种在佛教名义下的思潮层出不穷,彼此竞争激烈,有些时候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这种情况可以解释很多的问题。
话说上座部长老得到了国王、贵族和富商的支持,他们的系统比较稳定,有完整的连续的师承体系,很讲按资排辈,一般人想要进入权力中心很困难。他们的生活也稳定有保障,所以有大量的时间用来写作,他们把持住对教主话语的解释权,写作了大量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只在上层和长老之间流传,却脱离民众需求,影响力渐渐减弱。
大众部却会玩得多。
1.他们充分贴合市场的需求,开始建造象征物,如佛塔,装饰,佛像等,加速佛教的传播。
2.他们写作了大量的本生故事,广泛的流传,并且和佛像艺术结合。
3.他们加入外道的一些手段,如持咒。
4.他们开始迎合群众的宗教需求,神话佛陀。
5.他们发展了“菩萨”的概念,贬低阿拉汉在佛教的地位。
6.他们开始从伪造大量经典从理论上撼动原始佛教的地位。
现在有一个问题,“菩萨”是什么?
简单地说,菩萨是大乘佛教发展出来的概念,用来削弱阿拉汉的地位的。本来,在原始佛教里,阿拉汉是一个高阶等级。佛的十个名号就有阿拉汉的名号,佛是第一个阿拉汉,佛和阿拉汉的觉悟是一样的。但是阿拉汉没有佛那么自证、圆满说法的能力。
菩萨是释迦摩尼成佛前的身份,按大乘的说法,众生要成佛,必须先发大愿心,信佛学佛之后发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人。从最初的发心发愿,直到成佛为止,都可称为菩萨。所以菩萨是针对阿拉汉的:1.不需要避世修炼证得阿拉汉果位,直接入世,2.和阿拉汉一样得到供养,3.继续轮回以便再次救苦救难。
在大乘的理论中,在阿拉汉和佛陀之间,插进来一个菩萨。
大乘佛教的理论认为,1.菩萨地位高于阿拉汉。2.不经过阿拉汉也可以做菩萨直至成佛。3.阿拉汉不能成为菩萨。4.佛陀不会授记阿拉汉成佛。5.阿拉汉是自私的。
说的更具体一点,大乘认为,成为阿拉汉需要训练,这时候这些修炼者很自闭,厌世,躲到密林深处。一旦练成阿拉汉,又要从轮回中解脱。是一种自私的行为。针对这种自私的行为,我们菩萨虽然有能力成为阿拉汉,但是我们的境界更高。我们要去大众生活的地方救苦救难,我们不断的往生,在无量的轮回中积累功德,最后世再成佛。大乘认为,因为阿拉汉不再具备“五蕴升起”的可能,所以不能成为菩萨,佛陀也不会授予阿拉汉成佛。
这是大众系对上座系攻击的理论体系的一部分。
大众部的势力慢慢的扩大,社会影响力超过了上座部。但是上座部却得到国家上层的支持,一直稳稳地压制着大众部。
大众部愿意一直被上部座压制吗?不会的。随着力量对比的倾斜,大乘崛起的机会已经成熟,历史在寻找一个转折点。
终于,决战的时候到了。
印度出现了一个著名的佛教人物,龙树。
-----700年后(公元一世纪左右)-----
佛教发展到此时,上座部和大众部的斗争越来越激化。虽然大天开创了大众部,削弱了上座部的势力,但是并没有建立可以抗衡的理论。大众部迫切需要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在作为精神力量的源头。此时出现的龙树虽然是一个偶然的历史人物,但是代表了一个必然的趋势。他发明的理论给了上座系致命的一击。
龙树在佛陀灭后七百年,公元一世纪左右的人,他被尊称为大乘佛教的创始人,大众部的后人称为"佛陀第二",“八宗之祖",意思是释迦摩尼是老大,他龙树就是老二,还是所有中国佛教八个派别的老祖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
这个人是外道出生,后因犯罪加入佛教。他非常的聪明,性格轻浮自负,喜欢吹嘘。他曾被“龙”接入海底龙宫,授予“诸方等深奥经典无上妙法”,在海底住了九十多天,临走龙王还送了他一箱书。
他凭借着钻营的手段,吸引国王的注意,向国王吹牛自己已经圆满了佛果,是“一切智人,佛”。他通过辩论写书聚集人气,拉拢了很多信众。在有了势力之后,他破僧团和合,毁坏正法戒,让他的弟子都穿黄色的袍子,以示所带领之僧团与众不同,开创了大乘佛教第一个僧团。这在鸠摩罗什著的龙树传里面都有清晰明确的记载。
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点眼熟?不错。这种人格类型我们前面见过,就是大天。
龙树有比较高的理论水平,在一生中写了很多的书,这是他胜过大天的地方,因此成为了大乘佛教的始祖。但是他的书并没有得到上部系的承认,也没有历史渊源,地位很尴尬,于是各种机缘巧合出现,如密藏来自南天铁塔的秘密机关处,《华严经》取自水底的龙宫,其他还有诸天所传授,从梦中得来,从他方佛闻,从三昧中见佛闻法,自然呈现在心中,对于过去的人来说,这些内容还真的都信了。从龙树以后,佛经的造假成为系统性的行为。
从行为上分析,龙树外道出生,善于操纵,造假,分裂僧团,和大天一模一样。
图:龙树的画像,后面的七条蛇代表龙树的机巧和善辩
原始佛教的精髓是寻求解脱,是上部系理论的核心所在,但是龙树的理论认为上部座的僧人偏执于“解脱”,而和现实脱节,是一种“法执(万法实有)”,龙树的见解是“一切法空无自性”,看起来很深刻,但实际上,是一种诡辩的方法,目的是消解原始佛教的价值。
龙树进一步认为,世间(入世)与涅盘(解脱)本来一体,原无二致,所以主张不离人间而求解脱。同时还强调以身作则,示教利害,帮助社会生产物质财富,提高众生的精神生活。说白了,就是放下“修行”,从隐居的地方走出来,到大众中去,救苦救难。他把原始佛教追求解脱和觉悟的修行者,替换成了大众精神偶像。
龙树的理论,看似把佛陀的思想更加推进了一步,实际利用“空性”概念颠覆了原始佛教的价值,架空释迦摩尼的理论,毁坏了佛祖的精神,同时,解开了大众系的理论枷锁,为以后所谓的“方便法门”打开了潘多拉之盒。
于是龙树把佛陀的思想转变成了龙树的思想。
大小乘的说法,也是用来打击上座部的。大众系信奉的教义“大乘”好像一辆豪华加长的超级高铁,能运载无数众生到达彼岸世界,享受极乐世界的佛果。而原始佛教的“小乘”,顾名思义,就是一辆破烂不堪的低档车,只能坐一个人,再多一个就会抛锚翻车,到不了目的地。言下之意这些上座部的僧人只顾自己修炼,没有肩负起拯救大众的责任,是些自私低贱的人。
这种说法有很大的蒙蔽性,试问,连自己都度不了的的人,如何去度别人?
当然有人说一边度自己,一边度别人。
按照原始佛教的看法,没有成就阿拉汉,那就什么也不是,根本没有资格去度别人。大乘这种说法,按今天的话说,我可以不经过职业资格考试,直接就拿执照开业了。
究其原因,1.阿拉汉的修行的过程是漫长痛苦的,就算是修行很多年,能不能成正果还是未知数。2.而且一切的修行都是为了解脱,当圣者涅槃的时候,一切名法和色法都不能再生起,苦也就止息了。所以,佛与阿罗汉都不受后有,他们死后都不会再来。
大多数的人,很难接受自我的息灭,大多数凡夫希望有个自我在享受各种快乐,于是,大乘看到了这一点,便创造出了乘愿再来的菩萨,说佛、菩萨 涅槃后还会再来,迎合了凡夫的需要,也逃避了成为阿拉汉的佛教理想。
大乘佛教经典浩繁,实际上已经边缘化了原始佛教的《阿含经》,大乘佛教用一套自己的训练方法,替换了原始佛教的内容。
上座系虽然有点食古不化,但是也在宣扬佛陀精神的四圣谛八正道,也在度人,如今天的南传佛教。但是大乘佛子却再次打击上座的最高地位者:阿拉汉,给起了一个外号“自了汉”。
所谓的自了汉,就是只渡自己,不去度别人,正好和“菩萨”的光辉形象互相衬托,这是一种明显的政治斗争手段。
就像是当今的网红一样,大众系僧人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非常善于抓住民众的心理需求。上座部禅修太吃苦了,理论太抽象了,民众希望可以投机取巧一些,走走捷径。
于是大众部的天才们发挥蓬勃的聪明才智,发明了很多名为“善巧方便”的娱乐项目,在民意基础上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小乘”、“自了汉”本来就像是恶意侮辱人的外号,现在却成了真正的名字,不管长老愿意不愿意,都贴到他们的脑门上了。大众系一次又一次人格刺杀,获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功,改造了历史。显然大众系在斗争谋略上要远远超过对手。
所以对于这一称呼,上部系却认为是一种侮辱,例如现在缅甸、泰国、伊斯兰卡等国的佛教,一直自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断然拒绝小乘的称呼。相应的,中国大乘佛教却认为这种称呼不带歧视,很正常,很贴切。
所以,我们看出,大乘或者大众系,有着很强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他们寻求着更加肥沃多彩的世俗世界,寻求更大的精神和物质回报。
举一个例子,佛陀在世的时候,推广的是上座部原始佛教,教徒们称佛陀为导师,教主,但从不承认佛祖是无所不能的神人。佛陀这个词的本意是觉者。
大乘们鼓吹“只要用心是善的,就可以违犯任何一条佛规”,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入教, 方便他们获取更多人的钱财供养, 还主张在传教的时候, 神话佛陀,把佛陀说得越神乎越好。为什么这么做?因为这样制造出一个幻想出来的权力资源,通过分配这种资源,就会吸引民众来膜拜,轻易获取丰厚的回报。
通过打碎上座部的护法,龙树的学说立刻得到了大众系的狂热支持,被奉为精神领袖,佛陀第二,中国佛教的祖师爷。大乘的流派也建立起来,龙树的徒子徒孙,不断的演绎各种各种门派和理论,将大乘学说的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1600年后(公元十世纪-十六世纪)-----
然而在十世纪到十六世纪,佛教的起源地印度,环境发生巨变,拿着可兰经, 挥动屠刀的穆斯林如潮水一样从中亚涌入。印度的僧人来不及逃跑,被集中处死,可怜不管是大乘小乘,长老精英,昔日舌灿莲花,万人敬仰,今天都遭到了同样的命运。灿烂的佛教文明,那烂陀寺的浩繁藏书,顷刻成为南柯一梦。
穆斯林嫉恨仇视佛教,野蛮屠杀寺院的僧人,而且把所有寺院夷为平地,寺内的财物,掠夺一空,一点的痕迹也不留,就连石块也抛入河流之中。他们的疯狂行为源自于什么?后面我还要提到穆斯林,详细的说明。
这里大叔有一个疑问,英国学者渥德尔曾说:“佛教教义,尤其是它反暴力的社会纲领……对伊斯兰教的残暴作不出直接的回答。”
为什么佛教无法回应穆斯林的屠杀?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佛教的什么特性?
前不久法国发生了血腥屠杀,达赖喇嘛过后竟然说要和IS对话,要和他们“互相倾听、理解,互相尊重”、“伊斯兰教是和平的宗教”。不要奇怪,达赖的言行最好地体现了佛教的特性。
后面的心理分析我会给出答案。
佛教在印度消失了。幸存的僧人四散逃亡。源头已经消失,新的契机和渊源开始,两条线索,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延续下来,得以在今天,见证历史。
南传和北传
在公元前250年左右,印度有一个国王:阿育王 Asoka,(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为佛教的兴盛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个时候,上部座的原始佛教还占据主导地位。佛教被传到了斯里兰卡,又从斯里兰卡传到了东南亚,并且一直在东南亚保存到今天,史称南传佛教。
正是在阿育王传播佛教的同时,大量的外道和罪犯混迹到佛教的团体中,为未来佛教的分裂和衰败埋下了伏笔。
佛教在佛灭后100(公元前400年左右)年分裂,700年后(公元100-200年)大乘崛起,并且逐渐边缘化了代表原始佛教的“小乘”。
就在这个时候,大乘佛教被大量传入中国,此后一直延续1000多年,到中国的宋朝。
传入中国的佛教,历史上称为“北传佛教”或者“汉传佛教”。其中的大乘佛教彻底的淘汰了小乘佛教,成为文明进化的胜利者。
公元1000-1600年,佛教在印度衰落,最终灭绝。
这里大叔不禁感慨历史的巧合。
宣扬入世可持金钱的大乘佛教到了重商主义,实用主义的中国,在适宜的土壤里,把自身演化到了极致。代表释迦摩尼和上座部长老的那一小群人,正是他们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原始佛教才得以保存到今天。
南传和北传从根本分裂开始,如今已经是天壤之别了。
南传佛教更接近原始佛教,他们的理论比较少。北传相反,理论经典数不胜数,但是都是后人伪造,绝对不再是释迦摩尼的本意。可以这样说,释迦摩尼的佛教通过精神和肉体的修行,获得战胜痛苦,获得觉悟,这是一个整体。但是佛教后面的发展,却破坏了这个整体,使得最后的佛教,向着扭曲和表面化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个徒有其表的空壳了。
总结
佛教的发展史,是一部原教旨佛教(南传上部座)和进化版佛教(大乘佛教)的斗争史。
原始佛教的目的是通过精神和肉体的训练,解脱人的痛苦,提升人的自觉力,并且最终达到阿拉汉(无烦恼)的境界。
原始佛教的教理简单清晰,可操作性强,并且形成一个自洽的整体。
南传佛教严格继承了原始佛教的特点,固守传统价值,抵御了不同价值观的侵袭。
大叔认为,大乘和原始佛教,是完全两个宗教。大乘的存在,更像是寄生在原始佛教里的异端,通过获得原始佛教的基因和给养长大,最后消灭原始佛教。
阿拉汉是原始佛教的最高目标,但是阿拉汉的理想(去烦恼、受供养、不轮回)和实现(修炼)的过程,除了受供养和去烦恼,大乘们都不感兴趣。
大乘的方法,绝对达不到去烦恼的理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
大乘用欺骗、分裂、伪造、攻击等手段打击原始佛教,本身就是违背原始佛教的精神和戒律的。
所谓大乘也带给众生佛缘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此佛缘非彼佛缘。大乘夺去了众生真正的佛缘。我会在下文中进一步解释。
道不同,不相谋。
从上座部的理论来讲,有着缺陷,所以才会被大众部攻击撕裂。那就是释迦摩尼的精英光环,其理论最佳的对象,不是偏向于普世大众,而是利根者,上层精英。原始佛教的保守体制也不利于大规模发展。
如果我们假设印度是一个封闭的世界,那么,进化版的佛教最终会消灭原始佛教。
但是历史的因缘巧合,让原始佛教在东南亚保存下来,汉传佛教在东亚继续发展,密宗佛教在西藏发展。佛教的三个阶段(原始,大乘,密宗)在三个地方传承,而印度的佛教灭绝。
所以我们今天得以了解佛教的历史全貌。
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从心理学上分析佛教的发展。请看同期的文章《佛教发展的历史分析(二)中国佛教的魔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