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非常道。今天,它已不是简单的地理和交通概念了,而是一条蕴含着丰富文化遗产的文化线路,区域性文化交通的纽带,巴蜀与外界交往的一扇重要门户,自然与人文共生的标本,更是融入并共同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
蜀道,自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天地同在,就与蜀人、巴人、秦人、楚人结下了缘分,就与人类结下了缘分,它雄险奇绝的外象,浑厚冷峻的自然气场,启发着与它伴随的万物生灵,用心来体会、感受和感悟它的精神之光。
蜀道是地域文化浓厚的个性突出的精神产品,它的精神,不仅是地理气质精神,更是天、地、人共勉的自然精神、哲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01 蜀道的含义
“蜀道”一词为各类辞书如《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所不收,有的只是古乐府相和歌辞之名《蜀道难》,写过《蜀道难》的名人不少,早的如南北朝时的简文帝、刘孝威、陈的阴铿等都有歌辞传世,到了唐代,因大诗人 李白名篇《蜀道难》而闻名于世。
查阅《四库全书》得“蜀道”2477条,与道路有关最早记载的是《后汉书-张霸传》。张霸,成都人,官至会稽太守,颖川太守,老年任京官、卒时七十。“遗敕诸子曰,今蜀道阻远,不宜归茔,可止此葬”,“诸子承命,葬于河南梁县。”这里讲的“蜀”,就是成都。“蜀道”是由中原的“入蜀之道”。此后“蜀道”一辞不绝于世,但除“道路”之外,还统指以蜀(成都)为代表的“地区”——为“蜀地”,如《新唐书》有“蜀道米价腾涌”,《宋史》有“令蜀道织锦茵”等等记载。
现在提出的“蜀道”并非新词,首先指的也是出入四川的道路,其次也应有区域的意思。虽然出入四川盆地的道路众多,但是“蜀道”应该是号称“十三朝古都”的西安通向“西南大都会”的成都的“官道”。什么是“官道”?官道是由官府管理保护,有官设的驿铺邮传,主要服务于军政人员、物资、信息的传输,同时也是商旅行进的主要干道。这就是古今相承,长期使用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蜀道”。现代标于图册的主要是剑门蜀道。
02 蜀道的特点
分布区域广。广义上的蜀道是一个内涵极大的概念,包括古代蜀道通往四面八方的道路,是一组道路群。陕西境内的“蜀道”有: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而四川境内的蜀道有:金牛道、嘉陵道、 米仓道、荔枝道四条。“嘉陵道”,因其古老称为“故道”,又名“青泥道”、“散关道”、“北水道”。北接秦岭上的“陈仓道”,入川后向南,陆路在古葭萌(今昭化)汇入“金牛道”,水路顺嘉陵江通向重庆方向。“金牛道”,又称“石牛道”、“ 剑阁道”、“南栈道”、“四川官路”、“四川北路”。北接 汉中“褒斜道”,勉县烈金坝有“金牛驿”,向南经五丁峡、七盘关、龙门阁、明月峡入古葭萌(今昭化)过剑门关,经汉阳铺、剑州古城、凉山铺、柳池沟驿、武连驿到梓潼、绵阳、德阳入成都。该两道各朝均设驿铺邮传,路政管理,其线路为现川陕公路、宝成铁路等交通干线承袭。“米仓道”,又名大竹路。“巴岭路”,北接古兴元(汉中南郑),相传当年萧何从此道追韩信,向南过巴峪关、米仓关到巴中、渠县,向西过阆中,接剑阁道入成都。向南过合川通渝州(即重庆),此路自古“并无邮递、驿站马匹”,但为重要的是军旅商道、明清时为川盐走私之道。现在南郑至南江的二南公路承袭此道。“荔枝道”,《方舆胜览》曰:“杨贵妃嗜生荔枝,诏驿伺涪陵由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香色俱未变。”关于此道分岐颇多,有称“洋万涪道”,由涪陵、万州、宣汉、越大巴山至西乡、取“子午道”入长安。又称“洋渠道”,由涪陵水道过重庆合川到渠县,接“米仓道”。
历史悠久。蜀道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比古罗马大道的历史还要悠久,蜀道远在春秋战国就已经存在,这不仅在《尚书》《史记》《蜀王本纪》等古代文献中有迹可寻,更有大量的考古学证据来佐证,至迟到商周时期,巴蜀地区就已和中原王朝有了一定的联系。东周时蜀王遣五丁迎石牛开路,“金牛道”从此扬名,战国修整后的蜀道是“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后秦军并由“蜀道”南下兼并巴蜀并据此东进兼并六国。
文化璀璨。蜀道是连接巴蜀地区与外界的交通要道,以交通为交流沟通,交流交换的不仅是商品,更多的是技术、观念、文化和精神,正是因为彼此间的交流沟通,才最大限度地制止了文化冲突,使这条道成为商旅通道,民族文化交通沟通的平台。
昭化古城
无数的历史文化遗存。除了道路本身外,还包括蜀道沿线的古关隘、古渡口、古城寨、古建筑、石窟寺庙、邮驿客栈、货栈、古桥、古塔、摩崖石刻、行道古柏、历史村镇等。仅 广元境内现存栈阁3处:龙门栈阁、观音飞阁、清风飞阁,关隘5处:七盘关、朝天关、飞仙关、天雄关、剑门关;古城镇3处,有利州古城、昭化古城、剑州古城;铺驿站30处,古桥18处,渡口水驿2处,名人古墓如邓艾墓、姜维墓达10余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如千佛崖、皇泽寺、鹤鸣山石窟寺、觉苑寺等,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十处。
广元千佛崖
众多的蜀道石刻与书法。蜀道文化的首要成份当推镌刻于蜀道诸线,数量可观的蜀道摩崖石刻,它始于东汉,著名的有汉中褒谷石门摩崖石刻,东汉的《石门颂》《君碑》《杨淮表记》、三国《滚雪》碑、《李苞通阁道记》,北魏《石门铭》,南宋《重修山河堰落成记》、清代汪灏《栈道杂诗》等刻石。故道上的《西狭颂》《阁颂》,金牛道上鹤鸣山南宋翻刻的唐代颜真卿所书《大唐中兴颂》楷书,雍容华贵,古人称之为“如驱千里骏马,倚三山而立。”而鹤鸣山上重阳亭内唐代诗人李商隐撰写的《剑州重阳亭铭并序》,运笔清丽,欧体风格甚明,为唐人碑刻书法的上乘之作。中国书法源远流长,书体字形历秦篆、汉隶、魏体、唐楷之演变至宋代而基本定型规范化,故汉代至宋代是书法艺术嬗变的重要阶段,但历经千百年历史沧桑变迁,流传至今的汉魏唐宋书法真品已廖若晨星,而蜀道石刻书法却奇迹般地保存着自汉魏至明清近两千年间为数可观的书法实物,现已成为中国书法史不可多得的瑰宝。
广元皇泽寺
历代文人吟咏的诗词歌赋。蜀道以艰险崎岖难行著称于世,而其闻名于天下,很大程度上与历史诗人名士在其有关蜀道的诗歌描写渲染有很大关系。实际上,自汉魏以来,有关蜀道的诗词歌赋游记连绵不断,其中以唐宋最为丰富繁荣。张载、王勃、李白、杜甫、元稹、李商隐、文同、苏轼、陆游等著名诗人均有蜀道诗传世。那首首诗词歌赋,无不让人荡气回肠,思绪腾飞,正因如此,它才使蜀道名扬天下。
淳朴的民俗民风。蜀道不仅仅只是一个交通运输系统,人员、物资的流动带来的往往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加上 古蜀道上佛、儒、道等各种文化思想碰撞交融,汉、回、羌、彝等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从而蕴育了大量的民俗民风文化,如剑阁既有川主庙会、城隍庙会、文昌庙会、观音庙会、大肉会等传统庙会,也有哭嫁、哭丧等传统民俗,同时也还有杨村傩戏、剑门民歌等极富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剑阁鹤鸣山
蜀道与宗教。道教与佛教,一为中国的土生宗教,一为外来宗教,他们是对古代中国社会、文化起过重要影响的两大宗教。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在蜀道上留下了一定的遗址痕迹,从中可以捕捉到道、佛二教流传的历史信息。三国时期,汉中地区曾出现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张鲁政教合一式政权,五斗米道在这里一度盛行,张鲁系东汉末年沛国人张陵之孙,《后汉书刘焉传》载“(鲁)祖父陵顺帝时客于蜀中,学道剑阁鹤鸣山中。”后来张鲁继承了祖父之业,“住汉中,断谷道……立义舍,置义米,义肉其中,行者取之,量腹而已,不得过,过多云鬼病之。”汉中五斗米道来源,当自益州经剑阁金牛道北传所至。三国以后,“五斗米道”沿蜀道继续北传至关中,陇右至北魏寇谦之“清整道教”,才在北方废止。由此可见,在东汉三国,西晋至北朝前朝,蜀道一直是道教北传的主要线路,隋唐以后,道教虽然已经不占主流,但仍在蜀道留下自己的建筑,如剑阁鹤鸣山有著名的唐代道教石刻造像。与道教相比,南北朝以后,佛教势力渐大,长时间占主流地位,这在蜀道沿线大量的佛教石刻造像方面,可以明显的反映出来,如嘉陵江畔的灵崖寺、金牛道上广元的千佛崖造像,皇泽寺武则天造像,武连觉苑寺的明代佛传壁画等。
故事传说多。在千里蜀道上,故事传说不可胜数,诸如“张飞植柏”“孔明兵书洞”“阿斗柏”“剑门豆腐”“张飞捶泉取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既在一些书籍中有所记载,也在民间广为流传。
剑门关
蜀道是历代军事要道。蜀道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在这条道上发生过数百次战争,特别是剑门关宛若一道天然屏障,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在这里最著名的是诸葛亮驻军汉中后北伐曹魏的重要战略举措,由此拉开了统一与被统一、讨伐与被讨伐拉锯式的一系列战争。蜀汉景耀六年蜀将姜维凭借天险剑门,拒魏将钟会十万大军于关外。后邓艾渡阴平,下江油,破绵竹,取成都,蜀国灭亡。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宋太祖赵匡胤命王全斌、刘光义两道伐蜀,蜀都统帅王昭远领兵越剑门,三战皆败。渡嘉陵江后,烧毁桥梁,退守剑门关。近代著名的是1935年4月2日红军血战剑门关。所以历代军事家们深有感触地说:“打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
蜀道文化是各种文化元素的载体。蜀道是联系我国经济物产地区与政治中心的纽带,承担了多种功能与特性,从广义上讲,在交通、军事、宗教、经济、政治、文学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蜀道文化还包括关隘文化、古道文化、古柏文化、红色文化、古柏文化、诗歌文化、易教文化、古城文化、民俗文化、蜀道饮食文化、名人名士文化等。
综上所述,蜀道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刻石、书法,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宗教等各个文化领域因此,挖掘、整理、传承和普及具有特色的蜀道文化,对于加快对外文化交流、促进蜀道申遗和旅游业的开发,进一步沟通中原与西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03 较高的价值取向
剑阁觉苑寺
历史研究价值。古蜀道是蜀汉由兴盛而消亡的见证者,在蜀汉兴亡的半个世纪中,这段古道起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千里迢迢的古蜀道是蜀汉刘备展示雄才大略的根据地和转折点,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都是据蜀道剑门天险而进可攻,退可守,剑门关成为名副其实的“蜀道之屏障,两川之咽喉”。千百年来,数以万计的蜀道诗文、民谣和文物古迹、民间传说故事等汇成了开掘不尽的蜀道文化宝库,是一部灿烂悠久的中国文化史书。
文化保护价值。古蜀道可谓是中华民族创造史、奋斗史的一个有力见证。据考证,古蜀道大规模开凿于战国中期,比欧洲古罗马大道产生的时间还要早,堪称世界陆地交通活化石。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古代,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能够开凿,整修出这段古蜀道,实在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值得加以保护。
旅游开发价值。剑门关古蜀道的自然山水集雄难险奇秀幽于一体,七十二山峰,三十六幽谷,二十四绝壁,十二奇洞等,纵贯五百里的峰峦叠嶂,横跨两百里的断崖绝壁,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剑门细雨、雾海、松涛、夕照四象绝变,同时剑门关的姊妹篇 翠云廊景区“三百长程十万树”,驿道古柏神韵苍劲挺拔,千姿百态,全世界绝无仅有。目前剑门关、翠云廊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同时还在筹建“中国剑门蜀道三国文化旅游产业国”和“剑门蜀道博物馆”,不久的将来,剑门关古蜀道上若干的景点,如剑州古城、拦马墙、邓艾墓、觉苑寺等还会被开发出来,成为一串晶莹璀璨的明珠,让蜀道显得更加迷人。
04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道路本是人力对自然的干涉和破坏,在工业文明突飞猛进的今天更是如此,而古蜀道恰恰相反,非常和谐的融入到它所处的自然环境中。
翠云廊
蜀道沿线分布有秦岭太白山国家森林风景区、米仓山、天曌山国家森林公园,剑门关国家森林公园,还有近万株古柏组成的翠云长廊,森林内有各种奇特的自然景观及珍稀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如剑门猕猴、翠云廊里的松柏长青树,这些资源不只是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旅游场所,也可促使人们去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根本定律。
05 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
李白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不是走出来的,而是一点一点修出来凿出来的,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工前赴后继,锲而不舍,甚至用血和汗乃至生命来换取的。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远古时期,这种不断探索和开拓未知领域,为了目标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五丁开山的“蜀道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和宝贵财富。
作者:剑门关古蜀首历史文化科普基地 罗 启 8月21日四川学习平台采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