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美人如子都
公孙子都,生卒年不可考。名阏,字子都。本姓姬姓,是周代宗室一脉。郑国公族大夫,宗族子弟。貌美,狭隘,擅射术。春秋时代第一美男。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伪娘”:他容貌秀美,令亚圣为之动容;他贵为天子宗室,却背“小人”骂名;他既是“美人”,又是“名将”;他最终身败名裂,死因却扑朔迷离。这样一个充满矛盾和谜团的人物,他的故事难免令后人浮想联翩。可遍翻典籍,却不见多少有关他的记述。时隔千年,真实可能早已被遗忘;迷雾重重,谁又能窥见历史的真容。
亚圣有言:不识子都,有眼无珠
公孙子都,活跃于遥远的春秋时代。在一般人的印象里,那是一个百家争鸣、刚劲质朴的时代。蒙昧初开,礼数未定。文臣死节,壮士狂呼。这是一个无比浪漫的时代,也是一个混乱的时代。武王伐纣,奠定了大周的天下。为了屏藩周室,武王姬发将天下分为71个诸侯国。被分封的不仅有周朝宗室,还有功臣宿将以及商汤后代。在这些封国中,姬姓封国占到53个。每一个封君不仅有土地,还有人口,即所谓“授民授疆土”。姬发以为如此一来,天下就稳固了,却不知给日后周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随着周幽王戏弄诸侯的烽火被犬戎族的蛮刀摧毁,盛极一时的周朝进入了烽烟四起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央政府衰弱,逐渐失去了对封国的控制。群雄并起,逐鹿天下。强大的封国不断攻伐兼并弱国,失势的大国又分裂为小的封国。最多的时候,春秋时代有大小国家140多个。
公孙子都是郑国贵族,原为姬姓宗室,后改姓公孙。郑国曾经一度是春秋时代最为强盛的国家之一,连齐国都要对它礼让三分。子都生得美貌异常,名满郑国。《诗经》中有这样一首诗:“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说的是一个少女约了心上人在山中见面,左等右等也不见人影。好容易来了一个人,迎上去一看,并非自己心爱的帅哥,而是一个蠢汉,不禁气恼。在这首诗里,就有“子都”二字,是当作心上人的代称出现的。少女怀春,自然把心上人看作史上最英俊的人物。可见,当时的郑国少女都把子都作为梦中情郎的标杆看待。
单单迷杀少女,还不足以显示子都的美貌。《孟子》曰:“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意思就是说,不知道子都美貌的人,都有眼无珠,像瞎子一般。孟子是儒家的重量级人物,人称“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堂堂亚圣居然能说出这么“掉价”的话来,实在让人大跌眼镜。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子都容貌之美是天下皆知的事情,无论男女老幼都要被他的容颜倾倒。正因如此,公孙子都才能荣登“春秋第一美男”的宝座,成为当时郑国的全民偶像。
君子雅量,“伪娘”无情
春秋时代,有才有德之人称为“君子”,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和魏国信陵君号称“四大君子”,行止潇洒,气度过人。公孙子都贵为春秋第一美男,按理说也应当名列君子之林。但奈何子都空有惊天之貌,却无容人之量,其心胸狭窄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
郑庄公时,郑国联合齐、鲁两国攻打许国。齐、鲁、郑三国在当时都很强盛,而许国国力贫弱,哪经得起这种豪华阵容的联手攻击。三国联军摧枯拉朽,很快攻破许国都城。可战胜之后,郑庄公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原来,郑国领军大将颍考叔在阵中中箭而亡,给这轻易得来的胜利添了些许悲壮。更要命的是,颍考叔是背后中箭,那致命的箭镞分明就是郑国军队的制式装备。颍考叔并非“战死”,而是死于自己人的暗算。这对郑庄公来说可不是个好消息,一经查问,凶手很快浮出水面,他就是本次伐许的首功公孙子都。
公孙子都为何会对同僚痛下杀手呢?这还要从郑庄公选将伐许说起。许国羸弱,伐许是一桩名利双收的美差,风险很低。因此郑国很多公卿大夫都想争取领军的职位,建功立业。郑庄公犯了难,于是找大夫祭足商量。祭足以智虑过人著称,给郑庄公出了个主意:比武选将。郑庄公深以为然,于是从库房里拖出一辆战车,车上立一杆超大的旗帜,并向众将允诺:谁能持此大旗行走如常,就派谁驾此车领兵攻打许国。顶风扛旗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众将知难而退。而公孙子都武艺高强,轻易就把大旗拔了下来,行走如飞。郑庄公很是高兴,正想宣布子都获选,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名不见经传的将领颍考叔也擎着大旗,步履稳健。子都气不过,想去夺旗,却怎么也追不上颍考叔。于是,郑庄公就把那辆战车和领军的职位一并授予颍考叔。
这样的结果,子都非常不甘心。不为别的,原来子都看上了那辆战车。郑庄公拿出来的战车并非寻常货色,乃是鲁国精工所造,世间罕有,号称“车霸”。子都喜欢出风头,对“车霸”垂涎已久,却被颍考叔横刀夺爱,心生怨恨。郑庄公大概是怕子都心里不舒服,于是给了他一个副帅的职位“安抚”,更加重了子都对颍考叔的仇恨。
到了阵前,颍考叔一马当先,许国很快力竭,行将崩溃。子都认为,颍考叔不仅夺了“车霸”,还要拿下伐许的头功,未免欺人太甚!于是他鬼迷心窍,发暗箭射死了颍考叔,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为了区区虚名,就能置名节大局于不顾,实在是蛇蝎美男的典范。“君子雅量,伪娘无情”,说的一点都不错。
香消玉殒,扑朔迷离
公孙子都最终是怎么死的,是一个谜。历史上,关于他的死因,有“自尽说”、“逼死说”,甚至还有“冤魂索命说”,众说纷纭。每个时代,都有文人依照自己的想象为这位花样美男构思一种死法,颇有点儿百家争鸣的味道。
目前流传比较广的说法是,公孙子都因为暗算颍考叔的事情败露,被郑庄公和祭足设计逼死。据说,郑庄公得知颍考叔是为子都所杀之后怒不可遏,想要当场将其诛杀。祭足劝他说,子都名望很大,是天下第一美男,贸然诛杀很可能被世人冠一个“妒美”的骂名。不如略施小计,让子都自己认罪,等他身败名裂再杀也不迟。郑庄公采纳了他的意见,为颍考叔设灵堂,命子都守灵。每天,郑庄公都派人到颍考叔灵前咒骂暗算他的小人,子都如坐针毡,终于精神崩溃,坦白了自己的罪行,之后自尽而亡。这种说法流于野史,虽然说得有眉有目,但却经不起推敲。郑庄公如果要杀子都,只需将他的罪行列举,昭告天下即可,哪用得着如此大费周章?而且这种说法出自《东周列国传》,是一本演义小说,杜撰的成分太浓,不足采信。
关于子都死因较为可信的说法是,公孙子都卷入了郑国的宗室斗争,因而被杀。这个假说是西晋学者杜预提出的,有文献做证。
据《春秋左传》记载,郑庄公死后,宋国联合祭足等人驱逐了本该继位的郑厉公姬突,史称“雍纠之乱”。之后不久,宋国跟祭足等人翻脸,郑国内乱不断。郑厉公趁机复国后,击败了宋国。短暂的怀柔之后,郑厉公开始大肆清算“雍纠之乱”的参与者。“伯治与于雍纠之乱者。九月,杀公子阏,刖强鉏。”
杜预认为,这个“公子阏”就是子都。公孙子都本名公孙阏,子都只是他的字。郑厉公清算“雍纠之乱”时,他大概三十多岁。根据古代姓名礼制,贵族的名字都是唯一的,在前一个名叫“阏”的公子去世以前,是不能有另一个公子阏存在的。因此,那个被杀掉的“公子阏”,就应是公孙子都。
郑厉公在外流亡17年,复国时主谋祭足已死,因此他上台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剩下的倒霉蛋一一治罪。但奇怪的是,郑厉公只是将另一个主谋强鉏的双脚砍掉了事,却杀了“不相干”的子都。这是因为郑庄公去世时,子都未满20岁,年轻气盛,貌美自负,是郑庄公的宠臣。子都自恃得宠,又是郑国宗室,因此同姬突不合。他跟祭足等人一道策划了联合宋国驱逐姬突的叛乱,并在事成之后过了17年的逍遥日子。但天有不测风云,没想到郑厉公居然复国了。新仇旧恨加在一起,让春秋第一美男做了郑厉公祭旗的牺牲。生时倾倒众生,死后还要留下一段纷乱的“死亡传奇”,天下至美的“伪娘”能量果然不同凡响,余威龙烈!
链接一:君子六艺,射术为先
“射”是一门古老的技艺。在距今三万年前的蒙昧岁月,华夏先人就已经依靠射术进行狩猎了。上古神话中已经有了后羿射日的记载,可以看作是当时人们以射术为手段对抗自然的写照。夏商时代,原本用于狩猎生产的射术逐渐成为一门军事技能,受到重视。夏商两朝,都有专门的习射机构。《礼记·王制》写道:“耆老皆朝于庠,元日,习射上功。”这说明,习射已经成为当时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到了周代,射术作为官方礼仪的一种,正式成为当时公卿士大夫阶层的必备技能。周代的射术,除了用于狩猎和军事,还有明显的体育运动色彩,可谓华夏运动始祖。同时,“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可见,“射”在当时已经成为君子修身养性、培养风度的一种重要手段了。
最早的射术,使用的是弹弓。尽管弹弓轻便容易携带,但杀伤力和射程都很有限,逐步被射程更远、精度更高、杀伤力更大的弓箭所取代。近三万年前,石质的箭头就已经出现。青铜时代,弓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箭头制造更加精细。到了春秋时代,弓箭的形制日臻完善,并且出现了命中率更高的弩。弓弩在战争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在战国时期甚至出现了零件可以通用的标准化弓弩,开了军队装备制式的先河。
春秋时期,射术已经成为一门系统的技艺。高超的射术,对发射箭矢的力度、准确性、速度乃至射手的仪态都有明确的要求,简言之,即为“五射”。射术同礼、乐、御、书、数并称“六艺”。射术是衡量武力的一种标准,而弓箭的大规模应用更改变了春秋时代的战争形势。当时有很多著名的神箭手。郑国的子都算是一位,但同楚国的养由基相比,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养由基射术精准,能百步穿杨。他的臂力惊人,开弓劲射一次能洞穿七层铠甲。在晋楚鄢陵之战中,养由基一箭射死晋国大将魏锜,迫使晋军暂止兵锋,名动天下。这不仅表明养由基技艺精湛,更说明在春秋时代,无论是弓箭制造工艺还是射术理论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战争频繁的春秋战国,射术作为君子扬名立万、修身养性的重要技能,足以名列“六艺”之首。
链接二:车战的历史
车战是商周时代的主要战争形式。作为主力兵种的战车,具有左右战场局势的巨大能量。春秋时各诸侯国都以一乘战车及其附属步兵作为一个基本作战单元,因此,“乘”也是当时计算兵力的主要计量单位。
中国人使用战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神话时代。黄帝战蚩尤的传说中出现的指南车可以看作是最早的战车雏形。到了夏朝,真正意义上的战车开始出现,小规模的车战已经见诸史籍。到商周时期,车战已经发展为战争的主要形式。雄健的骏马拖拽着木制的战车,在战阵中左突右冲,无情地收割着敌人的生命。战争,终于摆脱了无序的蒙昧,进入了更加高效有序的杀戮时代。
“乘”,作为车战的最基本作战单位,是一个以战车为中心,由甲士和步卒构成的战斗群,有攻守之分。攻车直接同敌人接战,守车则装载辎重便于屯守。战车的形制自商代开始就已经定型,四马两轮,木质结构。发展到西周,虽然制造工艺上有所改进,但这种形制依旧原封不动地保存了下来。
每乘战车一般载甲士三名。居中的是驾驶员,左侧是负责射箭的“车左”,也是战车的指挥官;右侧是持戈击刺的“参乘”。另外还包括若干名车下甲士和步卒。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战争规模空前扩大。各诸侯国保有的战车井喷式地增长,超过千乘。随着战车规模的急剧膨胀,原本需要严格训练、装备精良的甲士逐渐被装备简陋、易于训练的步卒取代,退出了各国的兵种序列。
车战以方阵战术为中心,步兵协同战车同敌人交战。这种战争形式对道路的要求很高,受地形限制严重,机动性也差。当铁制兵器和弓弩大规模装备各国军队以后,战车的弱点便暴露无遗,开始让位于更加灵活的骑兵。战国时期,秦军一次出征“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战车在军阵中所占的比例已经大幅下降,不足骑兵的十分之一。战车已经不再担任主攻任务,而是退居两翼,起到警戒和掩护的作用。至汉代,骑兵成熟以后,战车彻底退出了战争舞台,成为一种遥远的回忆。
链接三:姬氏宗族
姬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据传为黄帝的嫡系后裔。“姬”这个姓氏的由来,据《说文》所述,是因为黄帝居住在姬水,因而以此为姓。
据说,黄帝一共生了25个儿子,给了他们12个姓,姬姓只是其中之一。因为人多姓氏少,于是人就有了三六九等之分。有姓氏的成为贵族;没有姓氏的,只能沦为贱民。那些有姓氏的黄帝后代后来成了夏、商、周的祖先,把文明之火洒遍神州,照亮了蒙昧的大地。
姬氏建立的周,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封建王朝,国祚前后延续700年之久,空前绝后。在周代,中国的文化艺术乃至生产力都有了很大发展。我国的封建制度从周代开始日益成熟,形成了完整的封建礼教。这些都为先秦时代的百花争鸣和两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也为华夏文明定下了最基础的发展脉络。
姬氏建立周朝之后,广封姬姓宗族,使得姬姓成为天下第一大姓。春秋时期,有不少并非姬姓嫡宗的支系改姓他姓,比如以国名、封邑甚至祖父的名、号为姓,姬姓人口数量反而有所减少。到了战国时代,周室天子彻底衰落,姬姓再度大幅减少。经历了战国末期的连年战乱,姬姓已经不再特殊,成为寻常姓氏了。
到了唐代,姬姓再度遭遇“浩劫”。唐玄宗名叫李隆基,基同姬谐音。古时候,回避君主、尊长的名讳是一种礼仪,因此为了避讳,姬姓只好改姓“周”。唐王朝灭亡后,一部分周姓人改回了姬姓。但经过这一来一回的折腾,姬姓人就更少了。
链接四:郑国浮沉录
郑国的建立者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姬友。作为西周宗室,郑国在当时的地位是很特殊的,并不能算是独立的诸侯国,国君郑桓公姬友还在周王室做司徒。郑国原本的封地在陕西,离周王朝都城镐京非常近。到了周幽王时期,郑桓公敏锐地认识到西周国祚将尽,于是让宗族连同封邑内的百姓一起迁徙到了河南。没过多久,西周果然被犬戎族灭亡,郑桓公同周幽王一道被杀,但其子孙却得以幸存。这一次大迁徙对于郑国来说无异于绝处逢生,不仅延续了郑国的国运,还借机消灭了新的国境周边的势力,一跃成为独立的诸侯国。
此时的郑国国君郑武公以及之后的郑庄公都是周平王手下的卿士,因此同卿大夫阶层关系紧密,势力很大。当时各诸侯国中,卿大夫都是非常重要的政治力量,控制了卿大夫,也就等于控制了这些国家的政治。在那一段时间里,郑国的影响力是空前的,连强大的齐国都要看郑国的脸色行事。郑国剑锋所指,齐国必然全力以赴,莫敢不从。
到了郑庄公的时代,郑国由于连年对外征伐,开始走下坡路;在攻灭许国之后,郑国的国力急剧下滑,国内政治动荡,内乱不断。郑庄公死后,卿大夫阶层联合宋国将郑厉公驱逐,立郑昭公为君,彻底将郑国推上了万劫不复的道路。也因为郑厉公被驱逐那件事,郑国同宋国成了世仇。双方交战多年,直到春秋晚期也没能消解仇恨。
待到郑文公继位后,为了避免之前昭、厉争位的事情重演,下令“逐群公子”,郑国的宗室衰落,卿大夫阶层趁机崛起,架空了国君。就这样,郑国的国君成了春秋时期最没有权利的诸侯,郑国也沦为三流诸侯国,再也没有问鼎中原霸主的能力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