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而晓今,温故而知新,青田街道历史文化悠久、钟灵毓秀、民风淳朴、古迹众多。特开设“青田记忆”专栏将青田的历史变革、革命传统、古迹遗址、人文景观、民间故事等系统的展现给大家,旨在激励当代,启迪后世,繁荣青田。
05
村庄历史人物
窑窪村文化气息浓厚,自古以来考取功名的文人雅士很多。清朝嘉庆年间,张宝堮考中进士;清朝中期一门5个贡生:张继义、张继发、张继族,张继尧、张继仁;张成章中乡进士;张大鹤、张时习中贡生;还有张彭龄中监生,张淮东、张显先考取庠生等。
张宝堮,清朝嘉庆年间,中进士。曾任衡水,雄县知事,后升保定府知府,在任时重调查,好私访,善晓民情,廉洁公正,断案如神,曾经断过很多奇案和冤案。如:青杨案、土地案、砖头案等,当地人称“张青天”。
张大鹤,字隼音,号南邨贡生。自幼家境贫寒,康熙癸酉科荐卷贡生。八岁通四书五经,一生博览群书。通晓诸子百家。《蒲台县志》上说其一生无不读之书,当时渤海官员向朝廷推荐为“渤海大儒”,并下发了公文,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张准东,清朝晚期痒生,后来他立志习医,以济百姓,成了当地著名医生,张淮东是“东生堂”药铺的创始人。东生堂药铺其规模较大,有专人泡制药剂、自制膏、丹、丸、散的,各类药材齐全。是当时几十里地以内一处有名的中药店。张淮东先生一生为人治病小心谨慎、济生养德、救困扶危,老百姓皆颂其医德。
张瑛,当时在清朝蒲台县曾多次代表全县的老百姓,向县里申诉灾情,请求减税。后来张瑛被抓。老百姓都聚集在了县衙的大堂外齐声喊冤,县太爷只得把他放了。以后张瑛与李文阁密谋在蒲台城竖起起义的大旗造反。起义密事被人告了官府。省府来人,将张瑛骗到书院,被事先埋伏的刀斧手砍下了头。李文阁听到张瑛被杀大叫一声,便昏死过去了。这就是后人说的“杀了张瑛,急死李文阁”的故事。
张崇庆,是清代同治三年当地有名的麻疹医生,他行医于蒲台、高苑等地,医述高超,特别擅长小儿麻诊的治疗,抢救了很多青少年的生命,乡邻皆感其德,故有“活神仙”之称。
张显先,字崇光,品学兼优,十三岁考为邑庠生,十八岁拔贡。有神童之称。因明后期兵荒马乱,干戈四起,无意与功名,以诗酒自娱,一生轻财重义,济弱扶危,终日在家读书,他注重家教,六个儿子,各有所长,有四个考为邑庠生。当时的社会名流,都愿意与他交往。他一生甘为布衣,逍遥乐耕,活到一百零三岁。
张成章,字美涵,少年时考取乡进士,处世光明磊落,有侠义之心,任朝城训导。有“当代饱学名儒”之称。
张继发,字绳武,岁进士。为人耿直豪爽,尊宗睦族,以诗礼继世,以孝悌传家,任肥城教谕,赴任三月颂声不断。
张德润,字泽躬,号数芳。大清嘉庆岁赦贡生,授与修职郎,任日照训导。
张秀尧,又名张俊峰,男,一九一四年生,卒于一九九一年。出身于农民家庭。二十几岁的张秀尧,就同本村很要好的朋友张佰琴,告别父母外出做生意。
一九四四年,他们赶着大车,以运输商人的公开身份作掩护。为当时我党渤海军区兵工厂搞地下运输。他俩的足迹印遍齐鲁大地。
建国后他不为高官厚禄,愿做平民一生。在抗美援朝期间,他向当时的张周市(张店、周村)委一次捐款360万元。 济南军区副司令员杨国夫、国家第七机械工业部负责人班茂萱专门登门探访以示关怀。老领导班茂萱称赞张秀尧为“红色生意人”。
张佩权,字子衡,号农樵人,自幼家境清贫,酷爱书画。他的书法功底深厚,别具一格,真,草、隶、篆四体皆全。他先后成为高青县、滨州市,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尤其是他的篆刻艺术仅有近十余年的功夫,已是字迹古朴端庄,道劲稳重,特别是他的篆刻长幅《岳阳楼记》和《沁园春·雪》,深受各届人士欣赏。
自建国以来,窑窪村艺人辈出,有老艺人也有新秀,主要是书写、绘画、篆刻、装裱等艺术。
书法爱好者张梦贤、张锦义二人的正楷、行草娴熟、潇洒,别具一格。后起之秀张光彩的绘画、张少申的书写、张光仁的装裱也深得人们的欣赏。
此外,还有为抗日工作的张佰琴;掩护八路军的张溪清等人。
06
村庄古地名
1、跑马道,又叫马道。在窑窪庄西一里左右的一条南北大道,村中的很多地名及故事,都与这条路有关。据说是以前通往京城的官道,到清朝初期,两头都已废弃,只留下了司马庄至台西刘一段比较平坦宽阔,当时两边有很多的箭靶子,习武之人都到这里来跑马射箭。
2、关帝庙。原址位于窑窪西门口,靠近马道边上。是明朝中期,为武圣人关羽所建的庙宇。直到大清康熙年间,天气大旱,眼看庄稼就要颗粒无收了,老百姓纷纷到庙里祈雨,可是却丝雨未下。有人提出说雨是龙王所管,并非关帝所管。于是众人表示向龙王祈雨,能在两日内下一场大雨,就把关帝庙改为龙王庙。说来也巧当天夜里就下了场大雨,当年收成颇佳。到了冬天为了感谢龙王,就把关帝庙改为了龙王庙。解放战争中,窑窪作为解放张(店)周(村)的后方根据地,这里还安放过三十多位烈士的遗体。
3、烈士坟。在村西偏南半里左右。因解放张周时的伤员,在窑窪村医治,不幸牺牲的三十多位,全部埋葬在这里。后来断断续续的烈士家属,大部分领回烈士遗骨回家安葬了,最后还有三位没有被领回家去的,就永远的安放在这里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学校的小学生每年清明节还来这儿扫墓,祭奠这些为国捐躯的先烈。
4、龙王吸。是窑窪建村时就有的三眼古井之一。位于关帝庙门前,随着改为龙王庙,这井也就叫做了龙王吸。传说这眼古井,平时井水平淡无奇,遇到酒,就酣香浓烈,加入三成酒,就与纯酒无异。遇到醋,就醋香幽长,加入三成醋,做菜烹肴还是相同。所以周边做酒造醋的都来这里取水。
5、铁甲石。位于关帝庙大门西,马道路旁。此石重约五六百斤,不圆不方,外边包裹一层红黑色铁锈,夜间还能隐隐发出光亮,一里地以外也能看见,是当时的重要路标。据说是一块天外飞石。在后来的庙宇改建时埋在了地下。
6、高家井。原来叫高家蜜,在窑窪庄正北,马道以东,离村一里地左右。是明朝以前的古井,水质甘甜,村后面人家,有红白大事都到这里来挑水。因离着马道近,过路人也都喜欢在此歇脚,喝这井里的水,据说水像加了蜜一样甜。估计是因人们当时走到此处,人困马乏,又饥又渴,偶饮井水,感觉甘冽罢了。因为这井在一户高姓人家的地里,所以也叫高家蜜,现在这周围的土地人们也习惯叫高家井。
7、高家洼子。在村西北一里半地左右,高家井以西,大堰以北的低洼地,是大道沟、鞭猪道和马道的交叉处。以前是高姓人家的土地,又因古大堰截断大道沟,这里地势较低,经常有积水,所以至今还叫高家洼子。
8、大寺。在窑窪村西北方向,离村二里左右,位于马道以西。在建国以前旧镇村东一里左右,有一座较大的寺院,名曰法华寺。窑窪村土地较多,到了法华寺的南边,人们习惯称这片在大寺院边上的土地为大寺(上)。
9、河沟地,在庄南略偏东,大柳树底下以北,这片地,东西狭长。据说原来是延伸到海的河沟,宋太祖赵匡胤时期,在通建赵家河时,顺便把这段并入成了赵家河的支流,一直向西延伸,后来的河沟赵、河沟李等村庄也是在这段支流边上建造起来的。
10、琵琶王,现在称琵王儿,在庄东南三里地左右。当时这条大道上过路人来往不绝,有饭馆,茶馆等经营。有家姓王的人家在此,以弹琵琶,唱小曲为生,他们的音律与声音算是一绝,南来北往的过客,不知道他们的真实名字,只知道姓王,就称他们为“琵琶王”。
11、王家墓,现在称王家墓以西的土地,为王西。相传为琵琶王的后人。王姓人家,直到清朝初年还在窑窪居住,后来人丁较少,又有作买卖的,就搬到别处去了。后来还有段巧合故事,根据麓瞻公张宝堮记载,庚辰年春天,进京会试,经过直隶时投宿住店,店中老主人听口音,又了解到是蒲台的来人,就告诉麓瞻公,他家是明末清初在此落户,原是蒲台城南三十里,赵家河北岸的窑窪庄,年少时随祖父到过老家祭扫过先人坟墓,已经有六十余年了,恐怕再也不能回故土祭祖了。麓瞻公见两家祖上是邻居,当场许诺,回家后替王老先生扫墓筑土,祭奠先人,如有能力定立石碑。王家老人带领全家人致谢。临行时王老先生亲自送行数里。后来麓瞻公一一兑现诺言。
12、王家井,在鞭猪道以北,琵琶王西北,据说是后来的王家人所挖建。
13、烽火台,俗称烟墩儿,在尧洼庄东南二里地左右。是战国时期齐国在大道(以后才叫的鞭猪道)旁设得烽火台,共有两座,一东一西相对。东墩现在不明显了,西墩还有两米多高。
14、饭铺子,在庄东偏南,不足里。当时在赵家河北岸渡口,与鞭猪大道相邻不远。有几户人家在此开了几家饭铺子,以供来往行人打尖休息,借以为生。现在只剩下点破砖碎瓦了,但是土地的名字还用。
15、梯子街,就是尧洼庄的后街,当时根据鞭猪道的走向,在道两边开始建造宅院,所以方向也是东南西北走向,宅基地是正南方向,这样就一家错着一家,弯弯曲曲,重叠在一起,有宽有窄,看不到尽头,似乎深远莫测。所以就叫梯子街了。
16、古大堰,窑窪庄西北角,半里地左右,鞭猪道与大道沟的下坡处。原先大道沟是黄河的决堤口流水所形成。后来因地势较低,遇到大雨或水灾时,大水直冲窑窪北门,家家提心吊胆,直到大清初期,锡千公张彭龄出资,动员全村百姓,截断大道沟,修筑了拦水大坝,又将水两方向引出,东到窑湾子,西边绕村而过。现在还能看到大堰的痕迹,周边的土地还叫大堰。
17、茶棚地,在大堰西北,离村一里地左右,紧靠鞭猪道,原先设有大的茶棚,以供来往的路人或赶猪人,在此休息或喝茶解渴的地方。现在还叫茶棚地。
18、何家馆,在窑窪西北与旧镇东的法华寺之间略偏鞭猪道。相传这里是大唐时期繁华的卧牛古镇,有姓何人家,就在卧牛镇边上,交通方便的地方,开了家酒馆。何姓人家本分经营,代代相传,直到明朝初年才搬走。现在这片地还叫何家馆。
19、乱葬岗,位于庄东南方向,不足一里地,据说是龙头新庄参与唐赛儿起义的人,被杀的地方,当时无人收尸,只能暴尸郊外。后来找不到人家的死者也埋葬在这里,就叫做乱葬岗。
20、崔家井,龙头新庄以东,离村二里左右,据说此井原是在窑窪村坐地户,崔姓人家的地里,所以叫崔家井。
21、园地,在崔家井东南方向,离村三里左右。因为周围水井较多,适合种植蔬菜,就把这片土地叫做园地。
22、柳行,庄正东,三里左右,园地正南方。据说此处原来是一片柳树林,行行之间排列整齐,后来人们把这里开垦成了优质农田,但是还把这里称作柳行。
23、籽粒地,在柳行东,因土地肥沃,不用施肥也能有较好收成,因而叫籽粒地。
24、窑盘,在狐仙窑南,地势较低,是因建窑烧砖取土所致。
25、十八亩,窑盘以东,地势平整,方方正正恰好有十八亩地而得名。
26、谷茬,在窑盘东南方向,以前这片土地生产的谷子味道和产量都很好,后来改成大田作物,现在也还习惯叫老谷茬。
27、抽匣,在柳行以东的三四亩地,形状好似个抽屉而得名。
28、老虎尾巴,地势狭长,东南方向,覆盖鞭猪古道的一段。因为与虎尾相似,所以叫老虎尾巴。
29、大沟南与小沟东,在狐仙窑南约半里,原来有条东西大沟,沟南称作大沟南。还有一条南北的分支小沟,大沟以南,小沟以东是小沟东。
30、轱辘把,在大沟南以南,因地边不规则,一头大一头小又弯曲,像水井上摇水轱辘把而得名。
31、马家场,在村东南方向,五六里地,是庄中最远的地块。据说原来是一个姓马的大财主家打场晒粮的地方。
32、小荒场,在马家场以西,有一片荒场地,人们开荒复垦后,还叫小荒场。
33、石碑楼子,在小荒场东南角,原来是老官赵村一户人家的坟墓,建有石碑,石碑上有一个小亭子。人们习惯把这叫做石碑楼子。
34、大围子,在小荒场以南,与高青地片交错。原来地势很洼,在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大雨连连,东南方博兴与高青交界处的大水,在这里向窑窪一带流淌,当时村中积水成灾,出行靠船。第二年,村里人出工出力,在这里建了一道防水坝,把地势低的这片土地围了起来,从此以后这片土地就叫做大围子。
35、林场,在庄南偏东,有一大片树林,常年有人看守,后来开垦成良田,还叫林场。
36、石闸口,在一九七六年,开通了引黄河水灌溉的丰收河后,在最南端建立了蓄水的大闸,两边就叫石闸口。
37、十二亩地,在庄东南一里左右,有块地势较高的土地,约十二亩而得名。
38、赵家后与赵家树林子,在庄南,与老官赵相邻,也有在他们村树林子旁边的,所以用赵家后和赵家树林子代替。
39、窑湾子,在庄正东,出村即是,地势很洼,可种水稻。与原来的鬼子湾连成一片。
40、黑地与前场,在庄东大片的肥沃土地,因颜色发黑,称为黑地。在黑地以南,有一片土地略差的,用作打场晒粮用,称为前场。
41、黄家湾,在黑地以北,与东徐家相接,原来在东徐家坐地户一姓黄人家的水湾边上,现在还叫黄家湾。
42、马家岔道,黑地以东,通往杏园马的一条乡间小路,路两边的土地叫马家岔道子。
43、公墓,与杏园马的土地相邻,规划的公共墓地,空置的大部分在耕种。
44、短管儿,在窑湾子东北方向,与东徐家相连的一小片地,因东西较短,称作短管儿。
45、菠菜园子,在短管儿以西的一小片地,此处生长的菠菜味道极好,人们就习惯在这里种菠菜,现在年龄大的还习惯叫菠菜园子。
46、五棵杨树,在庄北二里地左右,何家馆以东,原来这里有五棵大杨树,三个大人都抱不过来一棵,1945年村里卖了四棵树,只剩下一棵最小的,1947年,一场巨大的风灾,刮倒了这棵树,也砸死了一名在这树下避风的旧镇村民。
47、无名地,在庄东狐仙窑以东半里左右。1953年人们想在这里打眼井,打到两米左右时,全是青砖平铺的,整整齐齐。人们揭了好几层,还是这样,就不再往下挖了,就放弃了此井。也不知地下是何建筑,暂且记之无名地,待以后再论。
48、水簸萁,在庄里中心,圆形湾以北。全部用大块青石建成,形状像巨大的簸萁,底处有两个大圆眼,直上直下到圆形湾里。村中雨水汇集此处,通过簸萁口,在两个大圆眼里流入圆形湾里。他的位置也处在东西路与南北路的交差处,两边又有大块的空闲地,所以走江湖卖艺的变戏法的说书的都喜欢在这里摆场子。原先村庄小孩都喜欢到这里玩耍,晚上也都聚集在这里听老人们讲各种故事。
49、大屋,现在还在窑窪庄里路北。窑窪原来有座张氏先祠,大门上有匾。建国后改成了烈士祠堂。里面有烈士的牌位和烈士的纪念谱,过年和清明节人们都会来祭奠一下。十年动乱中拆掉了烈士祠堂,用其砖瓦木料,盖了村中最大的房子,是开大会用的屋,也叫大屋。80年代初,村里只有一台电视机,到了晚上就在这里播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