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姓起源
母姓主要源自:妫姓、田姓。
母姓历史悠久,从复姓胡母而来,源自田姓。据史籍《风俗通》记载,胡母,姓,本陈胡公之后,齐宣王母弟,别封母乡。远本胡公,近取母邑,故曰胡母氏。母姓族人早期为汉族人,因历史变迁、移民、避难等原因,迁徙到少数民族地区,彝族、回族、满族、蒙古族、羌族、土家族、藏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母姓族人,人数不多。
母姓分布
母姓早期主要生活在山东一带,汉唐之间在山东东部形成郡姓望族,以平昌郡为郡望。后因战乱、仕宦、移民以及明清之际闯关东等原因,逐步扩展到全国各地。如今,母姓在四川省、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均有分布。
母姓郡望
平昌郡:三国魏置,后废,晋复置,治安丘(今山东安丘),后魏移治昌安(今河北安丘)。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国(约公元五世纪),将顿邱郡改成徐州平昌郡,治所在顿邱,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中部一带地区。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一是指今整个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三是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母姓堂号
平昌堂:以望立堂。
母姓姓氏源流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乐亭,山东之东平,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贵州之普安,云南之陇川、马关、路南,四川之合江、南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仡佬族姓氏。《姓氏考略》有载;《姓氏词典》引《希姓录》亦收。其源不一:
1、或为毋姓所改,“毋”姓形变而为“母”,音随形改,由wú而为mǔ。
2、郑樵注“毋”云:“蜀蓬州多此姓。”张澍谓:“蜀之母氏为父母之‘母’,郑说非。”蓬州在今四川之蓬安县,张澍所云亦一家之言。
3、仡佬族之母姓,乃古句町国之后裔,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句町县,故句町王国名也。其自置濮王,姓母,汉时受封迄今。”见《中国人的姓名·仡佬族》。“句町”在今云南之通海县东北五里,自当与蜀之母姓异源。《姓氏词典》注:唐有母照;宋有咸淳进士母梦牛;明有母德纯。
母姓历史名人
母姓古代名人
母梦牛宋朝,(生卒年待考),著名咸淳年间进士。
母德纯明朝,(生卒年待考),进士。官至大理寺正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