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历史名人——徐徽言
徐徽言(1093—1129),字彦猷,西安(今市区)人。宋代抗金名将。少怀壮志,刻苦学文练武。大观二年(1108)应诏,赐“武举绝伦及第”,历任保德军(今属山西省)监押等职。靖康元年(1126)升武经郎,知晋宁军(今陕西佳县)兼岚(岚州,今山西岚县)石(石州,今山西离石县)路沿边安抚使。不久,钦宗割让河东、河西两路等黄河以北州府,军民震惊悲愤,徽言毅然挥师收复河西路麟、府、丰三州及岚、石等州。次年,北宋覆灭,徽言与汾、晋(均属山西省)一带民间勇士数十万相约收复失地。徽言与太原路兵马都监孙昂誓死抗击,杀敌甚多,不幸被俘。金帅娄宿令徽宗亲信劝降,徽言厉声斥责。金人知不可屈,遂射杀之。徽言忠贞壮烈,威震海内。高宗叹道:“徐徽言报国死封疆,临难不屈,忠贯日月,过于颜真卿、段秀实远矣,不有以宠之,何以劝忠,昭示来世。”追赠晋州观察使,谥忠壮,再赠彰化军节度。今衢县石室徐忠壮公祠,有朱熹题词“忠贯日月”。
赵抃——北宋名臣 世人标表
赵抃(1008~1084)字阅道,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景祐元年(1034)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年四十余,究心宗教。初在衢州,常亲近蒋山法泉禅师,禅师未尝容措一词。及在青州,政事之余多晏坐,一日忽闻雷震,大悟。乃作偈云:“默坐公堂虚隐几,心源不动湛如水。一声霹雳顶门开,唤起从前自家底。”累官至参知政事,以太子少保致仕,卒后谥清献,苏轼曾为之作《清献公神道碑》。
赵抃一生有三大成就,一是为政成就,二是文学成就,三是书法成就。
为政成就
由于面颜黑,人称“铁面御史”。与当时的包拯齐名,其实戏曲中的包拯形象正是赵忭。他当成都知府的时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养了一只鹤,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
景祐元年(1034)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
宋朝时殿中侍御史赵抃,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人,赵湘之孙。景祐元年进士乙科,官至资政殿大学士,以太子少保致仕。
文学成就
风格
擅豪翰,笔迹劲丽。为政相当清简,不喜欢繁文缛节。
他同时也是个相当重视自身修为,学道有成的人,每到夜晚,必先沐浴、焚香,再将日间作为恭谨地秉告上天。宋神宗立,召知谏院,并对他说:“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
诗文
《折新荷引/折新荷》
雨过回廊,圆荷嫩绿新抽。越女轻盈,画桡稳泛兰舟。芳容艳粉,红香透、脉脉娇羞。菱歌隐隐渐遥,依约回眸。堤上郎心,波间妆影迟留。不觉归时,淡天碧衬蟾钩。风蝉噪晚,馀霞际、几点沙鸥。渔笛、不道有人,独倚危楼。
《次韵孔宪蓬莱阁》
山巅危构傍蓬莱,水阁风长此快哉!天地涵容百川入,晨昏浮动两潮来。遥思坐上游观远,愈觉胸中度量开。忆我去年曾望海,杭州东向亦楼台。 《题曹娥庙》天生纯孝本良知,不愧周人七子诗,绝妙好辞为写照,丰碑千古在江湄。哀哀江上救沉尸,墓木留形世所悲,得旨春秋参祀典,孝诚今日再逢时。 《和宿硖石寺下》淮岸浮屠半倚天,山僧应已离尘缘。松关暮锁无人迹,惟放钟声入画船。 《题杜子美书室》直将骚雅镇浇淫,琼贝千章照古今。天地不能笼大句,鬼神无处避幽吟。几逃兵火羁危极,欲厚民生意思深。茅屋一间遗像在,有谁于世是知音?
书法成就
赵抃工诗善书,和他同时代的苏辙就曾称颂他:“诗清新律切,笔迹劲丽,萧然如其为人。”他的作品之《致知府阁下尺牍》用笔端正严谨,点画润泽,取法北宋初期书坛所流行的颜体,偏向“丽”的书风。另一作品《致知郡公明大夫尺牍》却结字则较宽散,用笔也朴质得多。细韧的笔画加上倾侧的字态,显得清劲而古雅,可说是偏向“劲”的书风。
东河沿:晚清的海军司令
晚清时期,衢州柯城东河沿有一座“将军第”,俗称“罗公馆”。那座雕梁画栋的雄伟建筑,在当时的城中首屈一指。尤其是馆中的“上谕厅”,秘藏着咸丰、同治、光绪历朝皇帝的谕旨。厅内还悬挂着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的等近代封疆大吏所题的匾额,金碧辉煌,气象不凡。这座豪宅的主人就是官阶从一品的晚清“海军司令”罗大春。
罗大春(1833—1890),字景山,贵州施秉人。他早年出身行伍,身经百战,28岁时被朝廷赏赐“忠勇巴图鲁”(满语“巴图鲁”是英雄的意思)的称号,并荐升总兵。
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忠王李秀成围攻省垣杭州,势如破竹。罗大春奉命统兵驰援杭州,在严州(今建德)一带与太平军激战。但是,太平军顽强抵抗,罗大春部却始终无法进入杭州,杭州很快就被太平军攻破。当时浙江巡抚王有龄、杭州将军瑞昌等在城破后自刎,而浙江布政使林福祥、浙江提督米朝贵等人则仓皇出逃,并向太平军投降。
清廷立即任命左宗棠为浙江巡抚,督师浙江上游的衢州,开始收复浙省失地。不久,浙江布政使林福祥、浙江提督米朝贵、总兵罗大春等相继投到衢州左宗棠行营。左宗棠上奏朝廷后,奉旨在衢州诛杀了林、米两位文武大员。而罗大春则因其一向英勇骁战,虽驰援不力,但情有可原。加之严州士民跪请开恩,于是被左宗棠保了下来,革职陪斩,随营戴罪立功。之后,罗大春随左宗棠征战两浙,驰骋鏖战,战功卓著,逐渐收复了浙江失地。左宗棠也开始逐渐赏识并倚重罗大春。于是,罗大春又逐渐官复原职。衢州也成了罗大春生死攸关之地,遂寄籍衢州,开始营造华屋,购置良田,并将远在贵州的族人迁居衢州横路一带。
罗大春的一生既参加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战事,也为捍卫国家疆土完整、守卫台湾宝岛建立了卓越功勋。同治年间,左宗棠升任闽浙总督,罗大春也随之入闽任福宁镇总兵,后又升为福建陆路提督。当时,左宗棠、沈葆桢在福州马江口创办了著名的马尾造船厂,建造军舰,训练水师,时称“福建轮船水师”,受闽浙总督、福建船政大臣节制。这是中国近代海军的雏形,早于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同治十二年(1873),清廷又命罗大春出任福建水师提督,并兼任轮船统领,堪称我国早期的海军司令之一。
同治十三年(1874)2月,日本出兵侵略台湾。日军几千人相继登陆,清廷震惊,认识到“海防一事为今日切不可缓之计”。于是,罗大春奉旨与钦差大臣、闽浙总督沈葆桢在厦门率领船队渡台,英勇抗击倭寇并妥善安抚台湾土著。
日兵撤退后,罗大春又率部开发台湾,修筑了苏澳至花莲的道路,对台湾海防和经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今,我们仍能看到当年在台湾的“开路碑”以及罗大春在台湾期间撰写的《台湾海防并开山日记》和《台湾倭兵纪事》,其中保存了晚清政府经营台湾的珍贵史料和罗大春开发台湾时所遭遇困难的实情。当时的福建巡抚卞宝第盛赞罗大春守台之功,“当与韩(世忠)、岳(飞)齐名”;晚清著名学者俞樾也誉之为“中兴之将”。
罗大春一生戎马,几度沉浮。他既受到清廷的多次诰封,直至诰授“建威将军”,恩宠有加。他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三代皆诰封一品。但他也曾遭受朝廷的多次贬官革职,以至于罹祸。晚年,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了《思痛录》,意为“痛定思痛”。此书史料翔实,是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珍贵资料。
行伍出身的罗大春,甚喜文墨。他在戎马倥偬间,相继刊刻了《史纬》、《批点四书》、《吾学录》、《活人方》等书籍,这在清代的武将中并不多见。尤其是他于同治七年在福建刊刻的《恪靖伯奏稿》,是问世最早的左宗棠著作专集。当时已调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在军中看到此书时,十分感动,专门致函答谢。衢州西安、龙游两县的学子赴杭州参加浙江乡试,居无定所,十分不便。罗大春为了激励和奖掖后进,在杭州贡院文龙巷口购地两亩,耗资3000余银圆,建成“西龙试馆”一所,供西安、龙游两县赴省乡试的士子寄宿,减轻其旅费负担;并且抚恤寒门,访查贤士,赠给度岁之资,令人称赞。
光绪十六年(1890)5月,光绪皇帝亲批,由兵部带领引见,授任罗大春为福建省福宁市总兵。不久,他病逝于福宁镇总兵任上,后归葬衢州。俞樾为之痛撰挽联:“崎岖百战后,飞扬大纛高牙,浙闽草木,都仰威名;犹不忘严陵城外,数载艰难,往事重提,示我亲编《思痛录》。荏苒廿年前,省识轻裘缓带,褒鄂英雄,更饶儒雅;试回忆望海楼头,一樽谈笑,旧游如梦,哭公兼恸对床人。”
据一些耄耋老人回忆,东河沿“将军第”内珍藏丰富,除圣旨、匾额外,尚有名人的字画、函札、古籍善本以及刻书的雕版等。抗日战争时期,日寇轰炸衢城,“将军第”被夷为平地。所幸的是,《思痛录》稿本、晚清名臣左宗棠、沈葆桢、卞宝第、李鹤年、俞樾等人致罗大春的书札等辗转递藏,至今大都珍藏在衢州市博物馆。
周迅:真诚的衢州娜妮
周迅,浙江衢州人,中国著名女演员、歌手,华语影坛最具指标性的女演员之一。毕业于浙江艺术学校。1991年初登大银幕出演《古墓荒斋》。1998年主演《苏州河》,获得2000年巴黎国际电影节影后桂冠,期间主演《大明宫词》《像雾像雨又像风》等热门电视剧,获得国内影视界和观众广泛肯定。2000年成为四大花旦之一,其后主演多部有影响力电影,如《如果·爱》《李米的猜想》《画皮》《风声》等,凭借精湛的演技屡获最佳女主角大奖。因此周迅成为迄今唯一一位包揽香港金像奖、台湾金马奖、大陆金鸡百花奖影后桂冠的演员。
身为演员,周迅从影以来一直光彩与荣耀并重
24岁,周迅凭借电影《苏州河》中的出色表现获得了人生第一个大奖 ------ 巴黎国际电影节影后,从此佳作不断获奖无数!先后斩获了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女演员、亚洲影评人协会最佳女演员、以色列亚洲沃克电影奖最佳女演员、亚洲制片人协会年度亚洲之星、亚洲电影博览会年度电影之星、釜山电影节亚洲最具潜力女艺人、法国演艺集团最具潜力新人奖等大奖;包揽了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后、香港金紫荆奖影后、香港评论协会奖影后、台湾金马奖影后以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女主角;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女演员2次、金鹰奖最受观众喜欢女演员、中国电视艺术“双十佳”演员、华鼎奖年度最佳女演员、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角、金紫荆奖最佳女配角等两岸三地的各类奖项, 成为华语影坛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三地区有奖项的大满贯影后。
身为公民,周迅以其赤忱之心执着于公益与环保,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将公益事业,环保理念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她的努力同样得到了世界各地的认可。
2008年新加坡花卉展以新品种兰花命名为“周迅兰”以表彰周迅为环保事业所作出的努力。2009年12月,周迅因在电影方面的成绩、环保方面的热衷,登上法国著名新闻周刊《观点》(Le Point)杂志中国特刊封面。有周迅的照片封面的杂志遍及法国大小报刊书摊。2011年周迅再度代表亚洲形象登上法国《观点大视野》杂志封面,并被评为最美亚洲女性之一,中国新生代演员的领军人物。
2010年周迅和其他十位世界各地环保人士一同获得联合国环保人物大奖“地球卫士”称号,并成为第一位摘得该奖项的演艺界明星,同年被CNN网站评选为“史上25位最伟大的亚洲演员”。
2011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年度“全球青年领袖”(The Young Global Leaders,YGL)名单”,周迅作为本届唯一一位文化娱乐明星获此国际殊荣; 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起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在国际主流媒体上热播, 周迅作为中国五美代表之一出现在时长30秒的《人物篇》里向世界诠释中国形象。并被选为2011年中欧青年交流年形象大使。
谜语大王”孙秀兰:20年写出近3万条谜语
“二三位贤人集居地,打一本地街名。”“这条谜语的谜底是:五圣街。”2月11日下午,在府山街道钟楼社区,年近九旬的孙秀兰老人高兴地给我们展示了她多年的创作成果。20多年来,孙秀兰老人创作了近3万条谜语,其中,有2000多条谜语是根据衢州市各个村庄、街巷、山川河流等的名称进行创作的,老人也由此被称为“谜语大王”。
“我小时候就很喜欢猜谜,那时候猜的谜虽然很简单,但是让我感觉很有意思。”从小就爱上猜谜游戏的孙秀兰,工作以后由于生活繁忙不得不把这个爱好暂时放下。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一次偶然的机会,孙秀兰和老伴参加了儿子同学单位组织的推广产品活动,里面有一项成语接龙游戏,那种开动脑子想成语的快乐又唤醒了她对猜谜的兴趣,让她重新投入到这种游戏之中。
从那时起,孙秀兰坚持20多年摘抄、创作谜语,家里的七八个纸盒里已经保存了20多本谜语本。在那已经有些泛黄的纸张上,孙秀兰手写了约2.9万条谜语,而且多数是她自创的。孙秀兰创作的谜语种类很多,有关于历史人物的,有关于地名的,有关于小吃的,其中2000多条有关衢州的谜语让人倍感亲切。
“社区工作人员给我提建议说利用衢州的地名创作谜语,我也觉得挺好,就开始创作了。”孙秀兰说,起先她是照着地图将衢州乡镇以上级别的地名全抄到本子上,然后以地名为谜底创作谜面。谜面创作好了,再和老伴一起商量,看看是否妥当,决定之后再将谜面和对应的谜底重新誊写一遍。最后,还按照笔画顺序给它们排序。地图上的地名抄完了,老两口就自己走街串巷,到处搜罗衢城的胡同小巷名称,“那时候还年轻,几乎整个衢州城都被我们走遍了,现在不仅衢州两个区的乡、村、镇的地名可以在我写的这些谜语里看到,而且那些因为开发而消失的小巷和胡同,也有很多都记录在了我的谜语里。”
如今,写了20多年谜语的孙秀兰,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希望有人能帮助她把这些谜语出成书。“谁喜欢就送谁,不卖钱!能让大家都有机会看看,猜猜谜,多好啊!”孙秀兰说,谜语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希望能有更多人去了解和喜爱它,把这种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一把雕刻刀成就的“工艺大师”
杜梦生向黄蜡石工艺品爱好者介绍自己的作品。
【人物简介】杜梦生,男,1976年5月出生,1994年参加工作,民盟成员,2012年毕业于衢州广播电视大学,大专学历,现任衢州市雅研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
【人物故事】1994年,杜梦生参加工作后,主要从事木雕与根雕工作。多年的摸索,为他后来从事黄蜡石工艺品雕刻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3年,杜梦生开始接触黄蜡石雕刻。与普通石质工艺品相比,黄蜡石硬度较高,与翡翠、和田玉硬度相当,但黄蜡石色彩丰富,其艺术形式的表达更胜一筹,山川、虫鱼、花鸟、人物都能通过黄蜡石雕刻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杜梦生一下就着迷了,扎进了黄蜡石工艺品雕刻的世界。
没有老师教,杜梦生就自己学。每到夜深人静,杜梦生就会拿起雕刻刀,对黄蜡石工艺品进行雕琢,有时候忙起来会忘记时间,一干就干到凌晨两三点。
小小一把雕刻刀,成就了杜梦生的“大师梦”。杜梦生的根雕作品获得过浙江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石雕作品《蝶恋花》参加第十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获金奖,木雕作品也获奖无数。
对于杜梦生来说,他最大的愿望是能够把黄蜡石雕刻做成衢州市的一张金名片。杜梦生介绍,黄蜡石雕刻从业人员较少,人才紧缺。为了破解这一发展瓶颈,他与衢州市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办黄蜡石雕刻技艺培训班,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黄蜡石雕刻技艺传承下去。
汪奎宏:竹海中掘金
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是我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纯公益类林业科研院所。每天身处林木丛中,汪奎宏一干就是31年。从技术员到研究员,从职工到院长,他把理想、信念、青春、才智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林业事业。11月初,记者在汪奎宏的办公室见到了他,听他讲述他和林业的故事。
-人物名片
汪奎宏
男,l962年2月出生,开化人。2000年获得研究员任职资格,现任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副会长、浙江省林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竹类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农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星火标兵、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国家林业局跨世纪培养人选。
林业大县走出的竹专家
上世纪70年代末,考大学的难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在马金中学读完高中,汪奎宏参加了高考,以失利告终。接着,他来到何田中学的高复班,发起了第二次进攻。考前一个月,校长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建议他改考把握大一些的初中中专。听校长说得有理,他把高中的书本挪到一边,重新捧起了初中课本,几乎是以每天做一本习题的速度推进。分数下来了,汪奎宏从74:1的录取比例中胜出,考上了浙江林业学校。“当时校长帮忙挑了2所学校,要么学医,要么学林,我想开化是林业大县,就填了林业学校,从此和林业结了缘。”汪奎宏说。
1982年,汪奎宏毕业,成绩优异的他被分配到了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刚到所里,他就在竹类研究室每天整理标本,做着竹林培育项目的研究。浙江的竹林面积在全国排第三,可是长期以来竹材加工业普遍存在机械化程度、产品环保性和附加值不高,精深加工不足,大量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杂竹未得到高效利用等问题,制约了竹产业的发展。随着科研实践的深入,汪奎宏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竹类加工水平直接决定产业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要把浙江的竹类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去带动、去支撑,需要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从此,他暗下决心,把引领竹类科技前沿当作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职责使命。
为竹子注入神奇的力量
传统的竹地板,如果山核桃壳掉在上面,不小心被踩到,肯定会在地板上留下痕迹。而采用新技术的重竹地板,即使把山核桃壳放上去刻意踩,也踩不出痕迹来,这便是科技创新注入竹材精深加工后产生的神奇力量。
2009年,汪奎宏主持完成的创新成果“竹材深加工关键技术集成与创新”一鸣惊人,不仅解决了硬度难题,还丰富了产品线。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当年省科学技术一等奖。9年间,他带领团队进竹林、下企业、走市场,进行竹材加工共性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究攻关,经常吃住在机器旁。潜心研究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共在重组竹地板生产技术、彩色竹地板生产技术、新型PUF共缩聚树脂胶生产技术等10项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外观设计专利4项。
常规工艺压制的竹地板,每立方米市场售价在3000元左右。汪奎宏通过将竹子疏解成竹束,经过竹材染色等工艺技术制造出了仿黑檀、仿柚木、仿红木等各种仿珍贵树种纹理的新型竹集成材,每立方米能卖到5万元,竹材的利用率从常规的30%-40%提高到90%以上,利润从5%-8%提升到30%-50%,极大地提高了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
“浙江的竹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才能把竹产业留在浙江。”汪奎宏说,目前全国竹林面积有7500万亩,一年产值是800亿元,浙江竹林面积是1335万亩,去年的产值是282亿元,用18%的面积创造了35%的财富,其中科技的力量功不可没。
几乎每年,汪奎宏的团队都能在竹类加工和栽培方面取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仅提升了浙江乃至全国的竹材精深加工水平,给企业带来效益,也给林农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一片激情带出一个好团队
1994年,省林科院划分为三个部门:开发部、服务部和科研部。出任科研部主任的汪奎宏旗下除了60多号科研人员之外,可以说是一无所有。面对这么多人的奖金问题,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经过周密思考,虽然风险巨大,但汪奎宏毅然成立了林科院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科技企业——浙江林业科技贸易中心。
万事开头难,以前看过经营管理方面的书,但具体操作起来总是不够用。为了注册公司,汪奎宏向省科委贷了l0万元款;要保持资金周转,他把写《中国毛竹》的稿费全部投入运作;跑工商、买材料、连剪刀都是他亲手准备的。路走对了,胜利也就不远了,只用了两年时间,不仅发放了全部职工的奖金,还结余8万元纯利。从小到大,现在的省林科院依靠技术转让、规划设计等每年创收在500万元以上。
1997年,汪奎宏担任了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
新官上任三把火,汪奎宏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偏偏往自己身上烧。他是科研人员出身,经常听到科研人员抱怨干科研的与搞管理的收入差距大,影响工作积极性。为此,他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奖金,提高了科技人员的待遇,切除了一个阻碍科研单位发展的“病灶”。
科研单位最大的弊端是惰性,汪奎宏采用末位淘汰制和全员聘用制,运用目标管理,进行年度目标定量考核。一开始,有的研究人员不适应全新的竞争机制,感到手足无措,汪奎宏就帮他一起争取科研项目,然后放手让他自己干。在包容式的竞争状态下,员工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死水变活了,科研成果不断浮出水面。
省林科院地处杭州城郊的小和山,比较偏僻,生活很不方便。曾经不到十年,院里就走了50多名职工。汪奎宏认为要留住人才,首先要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他拍板在城里购置了三十几套房子,在院里新建了80套住房,解决了科研骨干的住房。
“一旦决定了的事就不能轻言放弃,就好像长跑,在临界点,有的人因疲惫而放弃,但坚持跑过去,胜利便属于你。”汪奎宏告诉记者,他喜欢在前进的道路上设立目标,达到目标后再立一个,这样工作和生活会很有方向,人始终能充满激情和正能量。
衢州竹林开发潜力巨大
在科技成果推广中,汪奎宏经常到田间地头,深入浅出地给林农讲解科学种竹的道理,他明白林农们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短时间内要将新的科学技术引入绝非易事。2010年,衢州开始推广毛竹春笋冬出项目,让正常在清明前后出的笋提前到春节前出。那段时间,他每月都来衢州传授技术,和林技站的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服务。“毛竹盖一盖,收入一万块,一个多平方能挖出10来个冬笋。”汪奎宏告诉记者,用稻草、砻糠等覆盖在竹林里,微生物发酵后增温,春节前毛竹笋就能长出来。因为没出土,整根笋都很嫩,味道特别好,亩产平均可达到15000元-20000元。目前,我市已有135亩毛竹林运用了这项技术。
衢州的竹林面积约有120万亩,在省内排第四,开发潜力巨大。汪奎宏认为可以改造低产竹林,加大冬笋培育,多开发地板、竹屋、竹材等高附加值的产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走出适合本地实际的路子来。
站在汪奎宏办公室的窗户边,一眼就能看到楼下石墙上刻着的“求真奉献、科技兴林”8个大字。汪奎宏说,干林业不仅需要科技,更需要奉献精神。因为很多研究没有效益,而且周期长,像培育新品种、病虫害防治、林区生态建设等,一时不可能体现出成绩来,但这些研究却事关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林农的收入增减,件件都马虎不得。
“选择你爱的,爱你选择的。”汪奎宏读的是林学专业,干的是林业这一行,走林学这条路是一开始就选择的,今后他还会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