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建后的董子读书台 崔忠伟 摄
新中国成立前德州文庙,曾一度被驻军占用。明正统六年(1441年),知州韦景元对文庙进行维修,在这里挖掘出了董子读书台的石碑
民国《津浦铁路风物》所载的董子读书台
董仲舒,继承并发展了先秦的儒家思想。
董子读书台就是董仲舒读书的地方,因其著有《春秋繁露》一书,也称繁露台。“三年不窥园,下帷读书”,就是在这里。
董子读书台始建于隋朝,民国时期毁于战乱,2007年9月开始复建。这一跨越千年的传奇影响了德州一代又一代人。
广川迁移 始建董子读书台
董子读书台始建于隋朝,据《德州志》记载:开皇年间,朝廷在旧广川县东八十里左右的运河西岸建设了新的广川县,也就是目前德州的位置,同时建设了文庙和董子读书台。“书台夕照”曾为德州十景之一。元杂诗《咏陵州》赞曰:“泊舟人自语,听雨夜偏长。何人肯忧国,得似董贤良。”
明洪武十年(1377年),德州文庙与董子读书台一起迁到运河以东,文庙建在目前德州监狱位置,在大殿旁边的廊屋里摆放董子牌位,每年春秋二仲举行祭祀大典。
明正统六年(1441年),知州韦景元对文庙进行维修,在东厅墙下,挖掘出一块隋朝石碑,石白如玉,刻有“董子读书台”五字,笔画苍劲有力。他在石碑原基后侧建设了祠堂八间,起名为“聚贤”,用以祭拜董子。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巡抚都御使熊翀、同知王从鼎为方便祭祀,在文庙的东侧,历时两个月,建设了独立的董子祠,正堂八楹,前后厢房十二楹,原有“董子读书台”石碑,筑台立在寝堂旁边,并修建了亭子进行保护。全部工程均由民间出面,财政没出一分钱,落成开学那天,全城欢腾。
明嘉靖六年(1527年),当时德州最高官员,主政史麟,检查工作时祭拜董子,见董子祠疏于管理,十份破旧,便批评道:“广川之重,有得于书院也多矣,盖地灵则人杰,人杰则地益胜,岂可缓哉。”并立即对董子祠进行了修缮,扩建后的大殿十二楹,塑有董子坐像;祠堂前面建有凉亭,里面为“董子读书台”旧石碑;东西两侧为厢房,沿用原来的牌匾“斯文一脉”,朱红大门描金漆银,气派不凡,门上牌匾书“董子书院”。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知州马明瑞将董子书院迁到大西门外的运河东岸(今迎宾大道国际商贸城附近),同时在小西门外建设了醇儒书院。院中除珍藏了诸子百家的经书之外,还重点保存了董子的《春秋繁露》及其他一些著述。当时,董颜祠、乡贤祠里同时供有董子牌位。
“崇仁会”成就“燕齐都会”美名
运河将董子书院与南北文化串联在了一起,特别是每月在此举行一次“崇仁会”,吸引了天下学子才人、骚人墨客源源不断聚来,比试诗文才艺,交流感情。运河岸边书声琅琅,吟咏唱和,德州一度也成为世人向往的“燕齐都会”(李明诚《醇儒书院记》)。清人田致在《陵州四时词》中唱道:“柳湖西畔御河隈,芦荻萧萧两岸苔。酒户词场多少客,登高齐上读书台。”田雯曾题“公羊一卷至今存,千古醇儒道自尊”。这种浓郁的文风也深深感染了康、乾二帝,留下了歌咏德州的诗歌79首。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帝写下《繁露台》一诗:“天人三策对贤良,已见春秋大义彰。那更高台演繁露,转思董子失之详。”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再次南巡时,又为董子台题咏:“故里千秋疑信猜,城楼耸处久称台。都传繁露春秋演,谁识竹林与玉杯。”
沐浴在浓郁的文风中,一批批德州学子,以独特的政治文化理念与诗人气质合而为一的特质,从这里走出走向了中国历史的舞台。据统计,明清两朝以来,德州共考取举人400人,进士近310人;其中仅明朝洪武四年(1371)开科到崇祯十六年(1643)满清入关,德州就有195人中举、65人取进士。
复建读书台,续写千年传奇
“董生读书处,寂寂临高台”(明嘉靖年宰相严嵩),作为德州历史文化的象征,董子读书台寄托了德州人太多的人文情怀,令人惋惜的是,这座全国闻名的古迹,自民国以后,由于连年战乱,年久失修,消失在历史的沧桑之中。
复建董子读书台,是德州人的梦想。
2007年1月24日,历史将铭记这一天,在德州市第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上,关于复建德州“董子读书台”的议案,以一号议案获得通过。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区域经济文化高地,吹响了集结号。2007年9月开始复建董子读书台。
项目最终选址在隋运河故道的沙王河畔,占地150亩,总投资5亿元,命名为“德州董子文化街”。
整个景区以儒家文化为主题,以董子读书台为主景,以沙王河水系为脉络,台临水建,景随水出。董子读书台、董子文化街、三策固本水上牌坊、柳湖书院、繁露广场、聚贤阁、柳湖、柳亭、不窥园、繁露堂、春秋舫等所有景观为传统建筑,体现古朴、简洁、大气的汉代建筑风貌。
主街南北方向长约1500米,以徽式建筑为主体,以灰、白为主色调,黛瓦白墙,明间大窗,尽显汉唐风韵。中西两街拔地而起,在一层之上形成了宽15米、长200米的“天街”,这种街区模式在德州及周边堪称首创。
董子文化街分为名人字画区、红木家具根雕奇石区、古玩与民俗艺术区、金银珠宝玉器区、美食茶艺区、商业商务服务区等六个具有不同业态特色的大区。浓缩了古老德州的文化精华并逐步成为辐射全国的旅游休闲、文化交流、购物娱乐首选之地。街与园因河相连,临河相守,体现出人文建筑空间与自然生态空间相和谐的城市景观。漫步董子文化街,追溯古风遗韵,处处河湖相连,花木扶疏,读书台气势恢宏,尽显大汉雄风;沈鹏先生题写的街名,大气凝重;钱绍武先生创作的董仲舒铜像凝气传神;欧阳中石先生题名的“柳湖书院”“三策固本”牌坊庄重典雅;亭舫廊榭掩映于绿柳碧水之间,书家墨迹点缀于楼台桥阁之上;音乐喷泉,水幕电影,异彩纷呈。
“广川之重,有得于书院也多矣,盖地灵则人杰,人杰则地益胜,岂可缓哉。”这是明嘉靖年间德州主政史麟的语重心长,如今,董子读书台建成,续写了这一跨越千年的传奇。
□特约撰稿 王德胜 本报记者 杨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