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安顺市挖掘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服务乡村文化振兴

安顺市挖掘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服务乡村文化振兴

安顺市挖掘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服务乡村文化振兴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多民族汇集与交融的安顺市,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全市居住有汉族、布依族、苗族、仡佬族等45个民族,延绵千百年

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多民族汇集与交融的安顺市,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全市居住有汉族、布依族、苗族、仡佬族等45个民族,延绵千百年,各民族在黔中大地上交往交流交融,造就了独具黔中山地特色的传统村落文化。截至今年3月,全市共有六批78个村庄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我市大力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在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过程中通过建档案、修村志深挖乡愁文化,打造文旅融合“活化牌”,初步建立起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长效机制,聚力让传统村落焕发魅力,努力实现“活态”传承。

绘档案为“乡愁”留住“家”的温暖

“石头的山上建石头的城,石头的城里散落石砌的房,石头的磨盘碾豆浆,娃儿坐在石凳上喝一缸”——节选自安顺山歌《山城石头歌》片段。

安顺石材资源富集,已探明优质石材储量达7亿立方米,是贵州四大石材生产基地之一。走进屯堡、高荡、板袍等传统村落,“石头的路面石头的墙,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使人惊诧,安顺这座以石元素为特色的石头古城。

传统村落承载并发展了地方文化与乡土文化,其具有的丰富物质文化遗存,诸如历史建(构)筑、文保单位、街巷院落等历史环境要素镶嵌其中,成为传统村落的“点睛之笔”。近年来,我市以建立健全传统村落民居户型测绘档案为抓手,全面摸排全市传统村落现状,收集屯堡、布依族和苗族等极富民族特色和历史内涵的传统民居户型,对具有黔中特色的传统村落民居户型建筑的尺寸、空间位置、纹理等信息进行精确数据采集记录,按照“一类型一档案”方式建立传统村落民居户型测绘档案,并依托丰富详实的档案资源编制了《安顺市农村建房通用图集》,充分挖掘传统村落文化元素,将石头的城墙、屯门、碉堡所组成的战争建筑,三合院、四合院式的庭院住宅,江南风韵的雕刻装饰等文化元素融入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利用全程,通过聘请规划设计团队驻村服务,引导群众新建特色鲜明的传统民居,留住传统村落“颜值”,聚力把建筑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挖掘出古建筑的艺术审美价值,不断规范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管理,确保传统村落的风貌肌理保存完整,并通过旅游走向市场,获得收益。目前,已完成52类传统村落民居户型测绘档案组建工作,为全市67个中国传统村落聘请驻村指导规划设计师30余人,盘活了传统村落闲置资源6个,打造高荡村、阿歪寨、云山屯等10余个网红景点,建成匠庐·村晓等品牌民宿18家。

建档案为“乡愁”留住“家”的乡音

“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具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续修安顺府志辑稿》这样记载了安顺地戏的原始风貌与表演形式。

一个村落一堂戏,近年来,我市把地方戏曲艺术档案工作作为加强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发展的重点,全面梳理了散落在各传统村落中的安顺地戏、西路花灯及其他地方戏曲剧种400多堂,不断加大对地方戏曲艺术活动中形成的不同载体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力度,就各传统村落地方戏发展历史、艺术特点、分布地区、演出团队、人才状况和创作状况等登记造册录入档案,推动加快建成准确、完整、规范的传统村落地方戏档案体系,通过以体系化的思路让艺术激活传统村落业态,利用布依族“六月六”、传统村落戏曲展等载体,采取现场演绎、视频短片、影像资料等方式,传承村落特色文化守护乡“音”。先后精心打造一批具黔中特色的传统村落文化“品牌”,成功申报了《铜鼓十二调》《布依族勒尤》《盘江小调》《苗族阿玛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6个,建成传统村落数据博物馆32个,文艺资源优势逐渐转化为旅游产品、经济优势。

同时,我市还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好传统村落地方戏曲剧目的留存和备份,初步实现市、县两级文化馆、档案馆对传统村落地方戏曲文化资源实行常态的档案数字化管理,将《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郭子仪征西》等300余出传统村落地方戏收录进地方戏曲艺术库名录。此外,我市还依托档案资源发挥文化优势,相继开展了《地戏面具技艺》《安顺地戏》《苗族跳花节》等非遗项目专业化、数字化采集工作,举办了“好戏连台·‘戏说’黔中”——安顺传统村落戏曲展活动、非遗线下展示展销活动,助推传统村落地方戏曲艺术等非遗文化融入生活,成为安顺传统村落的特色文化名片。

纂村志为“乡愁”留住“家”的记忆

蜡染、石雕、傩雕、银器……品读安顺,在传统村落志书的民间技艺时光里探寻“家”的物件;

“跳花节”“吃新节”“四月八”“六月六”……神游安顺,在传统村落志书的民族民俗节庆里体验“家”的喜气。

传统村落的核心是因“人”而聚,村落的历史也是人们生活的历史。用乡愁文化为传统村落“铸魂”,近年来,我市进一步加大了乡镇村志编纂力度,特别是深入挖掘整理各地特色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先后编纂了旧州镇、天龙镇、轿子山镇、永宁镇、白岩镇等20个乡镇志,并筹备启动了《安顺市名乡镇揽胜》《安顺市传统村落志》编纂工作,重点选取丰厚历史底蕴、独具地方特色、发展前景潜力较好的69个传统村落为先行,从推动全市乡村文化振兴的高度深度挖掘当地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并依托“一云一台”(方志云、数字档案平台)体系,同步建立本地名人、历史、少数民族文化以及优势产业、美食名产、民俗、老照片、录像等方面的特色方志数据库,对现存村志或数据资料进行数字化、碎片化加工和标引,实现专题内容的碎片化检索。

此外,我市还在不断丰富和拓展宣传渠道和载体出新招下功夫,积极探索启动了“方志+文艺”的村志文创工程,对传统村落文化特色品牌持续深耕,先后创作了本土电影《两枚铜元》《云上南山》,完成电视剧《美丽乡村兵书记》剧本创作,出版了《凤凰于飞》《安顺老底子》《与茶有约》《与蜡有染》等40多部本土文化作品,精心规划建设了一个人的安顺乡愁文化园、黔中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等一批有影响的乡愁文化新高地,让“传统村落”为乡村振兴添彩增辉,在黔中大地上业已成为社会共识和行动自觉。

上一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20年度颁奖词+事迹
下一篇: 登坝陵河大桥!逛明朝古道!全国网络名人贵州行活动走进安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