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著名作家马伯庸作客明德讲坛 畅谈历史中的“大”与“小”

著名作家马伯庸作客明德讲坛 畅谈历史中的“大”与“小”

著名作家马伯庸作客明德讲坛 畅谈历史中的“大”与“小”5月6日晚,人民文学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获得者,著名作家马伯庸做客明德讲坛,为全校师生带来一场妙趣横生、学识精湛的“中国历史中的大与小”主题分享会。

5月6日晚,人民文学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获得者,著名作家马伯庸做客明德讲坛,为全校师生带来一场妙趣横生、学识精湛的“中国历史中的大与小”主题分享会。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怎样在时代更迭中发展壮大?南越国历经了怎样的历史变迁?马伯庸侃侃而谈,以《兰亭集序》中的一段摘抄趣闻,拉开了中国历史中“大事”“小情”的篇章。

以“小”见“大”,寻访历史人性

“要在历史的小径中寻觅广阔的天地”,从《兰亭集序》到汉代镇墓石的墓志铭,再到“玄奘故里”石碑之事,马伯庸用一幕幕生动诙谐的故事勾起了在座听众们的勃勃兴趣。“纯粹的历史难免显得乏味,从历史长河中的小事入手去挖掘历史之大,反而能找到历史的趣味所在。”马伯庸深知听众们对学习历史存在的难处,认为历史应是众多具体场景的集合所在,较之空泛的观念与道理,鲜活真切的场景往往更能让人印象深刻。马伯庸举出了中国历史中典型例子——柳宗元《捕蛇者说》和杜甫《石壕吏》,二者皆以描绘真实的百姓生活见著,丝毫不难体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的宽慰。

“从古至今,科技不断进步,社会制度、社会风气也难免有所改变,但唯一不变的便是人性,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马伯庸谈了自己对历史变迁中人性的看法,“唯一亘古不变的便是人的内心,古今大相径庭;看待历史,无需过多拘泥于宏大叙事,而应通过详细的事件、史料、细节场景领悟、体会。”

谈古论今,领会历史温情

“历史并非冰冷,同样充满温度和热情——古人课本上的涂鸦、墓志铭上的画作、唐玄奘的痛心疾首,流露的都是历史中真情的实感。”马伯庸透过故事本身,述说着历史背后的人性。

情至深处,马伯庸回忆起在奶奶墓旁所见景象,他深切地体会到逝者父母的悲痛和难以割舍的思念。“墓的周围摆满了牛奶、饼干,如同古人以画作为陪伴,消减已逝亲人的孤寂之苦。”马伯庸畅谈古今,将古人的思想一一展露在听众眼前,小到“烦闷枯燥”,大到“伤痛欲绝”,都在历史的长涧中如出一辙。

洞察秋毫,勘探历史人物

“古籍上记载的大多是名人的丰功伟绩,难以见得寻常百姓的平凡之事。”马伯庸用明晰的思维将我们带回历史中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之中:入伍战士对家的思念,年迈长兄对兄弟的疼惜和珍重纷纷跃然“简”上,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远在秦楚之时寻常百姓家中的琐事。历史常被以数字的形式呈现,公元前多少年、几十万大军、几场战役……数字是冰冷的,也承载了许多家庭的伤痛。马伯庸用烂熟于心的史实为这些在战争中逝去的一颗颗凡星发声。

互动交流环节,师生们纷纷提问:“您如何看待历史中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思想、如何对待历史中的大与小、如何透过历史研究历史……”

“读历史不是读其本身,而应在历史中寻找共鸣,找寻古今的联结,寻找小故事中的大温暖!我将一如既往地在历史长河中挖掘更具价值、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故事,以小见大,让历史成为一幕幕更贴切、更真实、更饱满的动听旋律。”也有观众请马伯庸日后可以重庆为创作题材,马伯庸表示对这座城市非常感兴趣,有机会要写重庆故事。

本场活动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重庆有限公司、咪咕数字传媒有限公司、重庆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共同主办,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重庆有限公司城一分公司、重庆交通大学菜根文学社、新媒体中心共同协办。

上一篇: 怎么制作一个自己的卡通形象?
下一篇: 黎姓历史名人 黎姓历史名人及其主要成就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