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共1分09秒)
“南国奇葩”五华采茶戏:300余年老戏焕发新活力
“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生旦净末丑,采茶戏在方寸舞台上绽放异彩。
五华采茶戏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从江西赣南流传过来,属赣南采茶戏一派,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是以“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为主表演风格的地方戏剧。
五华采茶戏是以“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为主表演风格的地方戏剧。
采茶戏源自人民群众,源自茶园生活,演出剧目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其音乐唱腔又多民间风味,由于其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被誉为“南国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奇葩”。2009年10月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红土百姓》的灯光和舞美全面展现五华当地人文风采。张炳锋 摄
日前,记者刚踏进五华县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耳边便回响起幽幽曲声,省级非遗传承人陈翠媚正在给徒弟们讲述采茶戏的动作要领。有着30多年舞台经验的陈翠媚说起采茶戏可谓如数家珍。
“剧种的传承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代人的事。”陈翠媚说,五华采茶戏发展到今天,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立足?她认为不能满足于现状,必须要继承、交融、发展,“我认为传承发展五华采茶戏必须做好‘三打’:在传承上打好传统功底,在发展上打造创新剧目,在市场上打量年轻观众。”
采茶戏融入了当地的方言、唱腔、曲调,音乐曲调丰实而独具特色。
“戏剧是角儿的艺术,其传承和发展的核心是人才。”陈翠媚深有感触,她认为地方剧种的创作人员必须熟悉本土文化,且以本土为创作根据地,才能准确演绎本土故事。
以“师带徒”手把手传授的形式,为五华采茶戏培养了后备人才。
可是,采茶戏的专业人才很难从专业院校中招聘选用,只能在剧团“老带新”,且培养周期非常长,短则5年10年,长则二三十年。
陈翠媚(左)正给徒弟们讲述采茶戏的动作要领。
黄小丽是陈翠媚的徒弟之一,2003年就加入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她很快就成长起来,成为了青年一代演员中的佼佼者。“我以前性格偏内向,表演采茶戏之后自己更加活泼开朗了,也越来越喜欢采茶戏。”黄小丽说,非遗的传承既要学习前辈吃苦的精神、练好内功,也要在创作、宣传、推广上跟上时代的潮流。
同样是采茶戏演员的李鹏辉,16岁就进入传承保护中心,他对采茶戏非常热爱,“我希望自己在采茶戏演绎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同时也做一个推广者,让这门艺术走得更远。”
演员在后台化妆准备登台。
对戏剧艺术来说,观众是基础。因此五华县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积极主动走向校园,把校园看成普及戏剧文化、培养潜在观众、弘扬民族传统艺术的绝佳阵地。
五华采茶戏是以“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为主表演风格的地方戏剧。
“我们不仅送戏进校园,更是长期开班。”陈翠媚说,2021年在五华县中英文学校开设了戏剧兴趣班,每周三下午上课,让学生在欣赏中“入耳”、在体验中“入脑”、在参与中“入心”,从“知戏”“懂戏”到“爱戏”,甚至登台“唱戏”,让传统戏剧文化在薪火相传中发展得越来越好。
近年来,五华县委、县政府重点扶持采茶戏创排打造大戏,五华县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不断复排老戏、编排新戏。2019年一部反映精准脱贫的原创采茶戏《春来南粤》在广东粤剧院艺术中心震撼首演,2020年重点打造大型红色题材采茶戏《红土百姓》也将于今年首演。
大型红色题材采茶戏《红土百姓》将于今年首演。张炳锋 摄
据介绍,《红土百姓》主创团队均来自梅州本土,坚守地方剧种特色,自然地糅合人物、故事和乡土风情,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相辅相成。既展示了地域风情,更展现了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红色文化的强大凝聚力。全剧喜乐、诙谐、幽默,红色元素丰富,客家地域风情特色浓郁。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汪思婷何森垚
【摄影】何森垚(除署名外)
【通讯员】曾晓彬
【作者】 汪思婷;何森垚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