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总视觉文化研究课程的分析笔记,并对相关概念进行延伸阐述
对于分析动态影像(包括电影、电视、录像、视频、电子游戏等,以及通过记录性的录像、视频等载体被观察和分析的图像形式:比如建筑、雕塑、表演艺术、城市景观、家庭空间等)在媒介特性影响下的构成而言,“电影诗学”的方法尤其有效。这种方法体系,源于汤普森和波德维尔(Kristin Thompson、David Bordwell),他们将“新形式主义分析”运用到对电影的分析,形成“电影诗学”的分析方法。汤普森在《打破玻璃挡板:新形式主义电影分析》这本书的引言中,明确指出:
新形式主义电影分析继承了俄国形式主义文学分析的传统,这种原本用在分析文学的方法,被加以调试,用于分析视听文本。
新形式主义分析路径,拒绝在分析具体文本的时候套用一些既有的结论,而是给出一些原则、方向、问题,再根据具体的文本,做出具体的描述和诠释,因此这是一种非常关注具体视觉构成的描述和阐释的方法。
电影的呈现,被视为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包括电影在视觉和听觉上、叙事时间和空间上的调配与观众认知的互动。而电影诗学将每一个电影(或动态展开的视觉材料)视为一个具体的、充满偶然性的构成,因此每一个电影都值得做出描述和诠释,而不应该、也不适于套用抽象普适的理论来解释。
之所以说电影是一个充满偶然性的构成,是因为叙事和视觉构成,要在引导观众做出一些认知和心理反应(比如惊奇、期待、满足或者不满)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观看者的认知心理会影响后续的叙事展开和视觉构成。电影所构建的意义,是在叙事形式、视听构成与观众认知心理之间的交流中完成的。
因此,波德维尔与汤普森借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观念,强调电影的构成是一种动态展演。
电影诗学认为,观看者会主动寻找视觉线索,并且基于在其他观看经验和日常生活中养成的观看技巧,对这些线索做出回应,如果电影的视觉构成策略无法在感官、情感和认知层面构成观看的线索,就无法达成形式的期待和风格的效果,所以说,视觉经验的展开和解释并不一定是必然的,而是取决于观看者的经验和习惯(以及“眼力”)。
叙事和视觉的构成策略,可以说是动态展演的“演员”。视觉构成的策略有的遵循惯例(conventional),有的打破惯例(unconventional)。叙事和视觉构成的惯例,是经过许多影片在一段时间内的生产和观看,历史性地形成的,它构成了影片和观众之间的契约,打破这种契约的影片和作者,试图借此构成独特的风格,而这种打破惯例的做法,有可能形成新的契约(新的惯例)。因此,描述和诠释视觉构成,需要了解惯例构成及其历史脉络(即“风格史”),从而能够识别出非惯例的构成。
电影诗学采用一种系统性的、有步骤的方法,在形式与意义之间建立关联(阐释),这种方法包括三个阐释步骤:
1. 描述指示性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
2. 描述外在意义(explicit meaning)
3. 描述内在意义(implicit meaning)
观察和描述的基础步骤,是仔细观看某个具体的电影,分段落记录场景、事件,然后找出这些段落之间的关系,并且着重分析哪些构成了平行对照关系的段落,关注其中的重复和差异。
电影(以及录像、电视、视频等其他动态影像)用来构成叙事形式的元素和策略不同于文学、绘画等媒介,取决于对不同视觉元素的构成,即场面调度(mise-en-scene),以及听觉元素之间、听觉元素与视觉元素之间的组织。
场面调度和听觉组织,决定了电影的具体风格和与观众交流的策略。所以我们要描述电影等动态图像的构成,就需要把某个图像放在这些元素的关系中入手:
1.布景
2.演出
3.摄影:包括明暗结构(照明)、运动速度、空间透视关系(焦距、景深、特效)、取景、景框的面积与形状、画内空间与画外空间、取景的位置、景框的运动、镜头时长
4.剪辑(连续性剪辑惯例和非惯例剪辑)
5. 声音(音效、音乐、语言)
那么,如何找到“有意义的形式”?潘诺夫斯基和电影诗学所代表的的新形式主义分析,都注重寻找和描述“母题”。
所谓“母题”(motif),最初是一个来自叙事和文学的概念,指的是一种重复出现的元素,在反复出现的过程中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能够用来传达出主题或者某种情绪。
在《电影中的风格和媒介》中,潘诺夫斯基谈到了迪士尼电影会使用一些源自传说和神话的民间元素作为母题,比如《圣经》中的“大卫和歌利亚之战”是一种主题母题。“大卫和歌利亚之战”讲的是一个以弱胜强的道德母题:在古代的以色列有一位名叫歌利亚的巨人,身高大约2.74米。歌利亚是个武孔有力的军人,在跟以色列人打战时,作为非利士军队的代表者,整日出阵挑战。即使是这样令人害怕又让人憎恶的人,最终也被不敌于他的人打败了。
潘诺夫斯基指出,迪士尼的电影在主题上重复既有的文学主题,构建出的空间和时间、视觉和听觉上的结构,就可以调动观众对于重复的期待,不需要非常困难和费力的解释,也能够很快获得理解。他还指出,母题可以是任何元素,包括声音、可见的物体、运动,甚至一种印象。重复出现的元素可以让我们将某个图像的构成联系到其他的参照物来描述和阐释。
对电影诗学来说,“母题”是一种视觉线索,激发观众在头脑中发展和完成电影的形式模式,比如“ABA结构”中重复出现的A,会让人期待接下来出现的是B(即A的后续/结果),如果实现了,观众就会获得满足感,如果没有实现,就会产生下一次的期待。期待引导了电影的视觉展开。重复出现的元素会创造一个规律的模式,让我们产生形式上的期待。
相似和重复,是视觉构成的重要原则,为此,我们需要观察和描述出重复出现的东西(从台词、音乐节奏、镜头运动、人物行为到物品、颜色、地点、声音,甚至人物的个性、打光的方法、摄影机的位置)。只要是电影里任何有意义并且重复出现的元素,就可以被视为母题。
重复的元素出现的时候,就会形成彼此间的“平行对照”(parallelism),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重复”的作用:强化一些相似的地方,凸显不同的元素。
找到母题,就可以建立平行对照的原则。也就是说,一旦这种母题重复出现的时候,我们就会意识到一定会出现什么了,从而产生一种观看的乐趣。因此,在母题重复出现的地方进行描述和阐释的重点,在于找到变化和差异。
建立平行对照的原则,就可以对比重复出现的元素之间的变化和差异,因为母题虽然是重复的,但是很少是一模一样出现的,在关注差异和变化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母题元素如何被“发展”的过程,就可以找到一种规律的模式,这个“发展”的过程就涉及到母题元素与其他元素之间的关系。描述“发展”的过程,是描述视觉构成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用母题来描述和阐释图像的步骤:
1.将图像(静态或动态)按照一定的顺序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并分别简要记录和描述
2.辨别各组成部分之间重复的元素,即母题
3.描述这些重复部分的相似和变化,揭示这些相似和变化的功能(平行对照)
4.描述这些重复的部分是如何被结合在一起的(结构和发展母题的方式)
5.描述重复部分被结合在一起时所产生的构成特点
6.平行对照图像中出现的母题元素与其他已经存在的文本中的母题元素
7.描述图像如何母题做出了重复和改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