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那些为人类做出贡献的英名, 往往用万古流芳、万古千秋等词语来讴歌,祝愿美好事物永远生机盎然用万古长青来形容,万古——多美好的词语!那么作为地名的万古究竟在哪里?万古又有哪些最美特色呢?本文将向你详细介绍。
一、地理位置及概况
万古镇位于河南省滑县东南部距县城35公里处 。镇域面积85.2平方公里,耕地9.8万亩,辖42个行政村,6.56万人,分汉、回两个民族,以汉族为主。西临213省道,北临222省道,南临307省道,大广高速从境内穿过,后谭、史老、万丰公路交汇于此,乡村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 万古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重点镇”、“中州名镇”。
二、历史沿革
万古镇历史悠久,夏朝第六代帝少康元年,元哲(颛顼高阳氏的第十世孙,黄帝的第十三世孙)受封于豕韦(万古镇妹村),建立豕韦国又称韦国;隋称韦城县;万古曾称“都隆集” 、“万户”,明初取“万古长青”之意, 改称“万古”,属滑县义台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万古集,民国19年(1930年)至民国25年(1936年)为东二区(广敬)所辖,1936年为七区,1940年为万古区,1955年称万古乡,1958年称万古人民公社,1983年取消人民公社改称万古乡人民政府,1996年经由省、县人民政府批准撤乡设镇。
三、传统文化
(一)地名的来历
都隆集 :也称“都龙集”。该名来源于地貌,当初(至少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都隆集是一处盛大平坦的高地,以其为中心,有九条路逶迤伸向四面八方,从高处放眼望去,碧绿的田野好似波涛汹涌的大海,九条路在其间逶迤形如九龙腾飞。人们说,这叫“九龙会首”,故尔得名都龙集,后因繁华被写作都隆集。
万户:据传说,这里(年代不详)曾有过食邑万户的侯爵在此居住,他遍请能工巧匠,集各地建筑之长于一府,把侯府建造得气势宏伟,府内亭台楼阁轩榭,小桥流水假山等堪比江南园林。当时都隆集的店铺、茶肆、酒楼、书场等,热闹几条街。街上白天买卖声喧嚣;夜幕降临,店铺门前的气死风灯笼如繁星点点,悠扬的琴瑟和歌声,伴随着徐徐清风在空中回荡……当时人们往往把都隆集和万户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万户”之名就取代了“都隆集”的叫法。尽管由于世事变迁,已无当年万户的踪影,但它仍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故事传说。
万古:明初,肖、史、杜、李等姓从山西陆续迁此,他们为了表达美好的愿望,千秋万代安居在这里,再不过颠沛流离的迁徙日子,民富国强,生活越过越好,取“万古长青”之意,给居住之地万户以其谐音改名“万古寨”,后简称万古。
(二)历史古迹
1、玉皇阁
万古风水被人们认为是九龙会首之宝地,有人便在万古给天、地、人三者最高的统治者玉皇大帝建了座行宫,这就是玉皇阁。万古玉皇阁建筑庙群始建于隋文帝18年(公元599年)。庙群有九门九关厢,大院套小院,院院相连,小殿拱大殿,殿殿生辉,大小殿庙楼阁计70余座。庙群各殿风貌不一,里面雕刻、绘画中人物、飞禽走兽等都栩栩如生。该庙群集佛、道、儒三教为一体,被称为豫北地区最大的庙宇,香火旺盛,唐、宋、元、明、清各代官员和平民百姓,均把此庙作为朝拜之地。
玉皇阁台阶高出地面6米,全殿分上下两层,东西七间,皆为砖、木、石结构,气势雄伟壮观。大殿上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五脊六兽。屋脊中间有一个一人多高的宝瓶,两边各塑有一龙,龙两边各站着一只仙鹤,雕刻得栩栩如生。远远望去,仙鹤好像展翅欲飞一样。楼阁四角各挂一铜铃,风吹玲响,清脆悦耳。
传说鲁班等神仙曾下凡帮助修建玉皇阁。因此,玉皇阁的建筑、雕刻就显得与众不同,堪称古代建筑中的一绝。
当初建造万古玉皇阁的时候,来了个老头。那老头背着个箱子,找工师要求给个活干,混碗饭吃。工师一看,这老头少说有八十岁,瘦骨嶙峋,脓眼眵目糊,哆哆嗦嗦似有鸡爪疯。工师想,这老头,让你料理梁檩,你岁数大没气力;让你雕花刻纹,你有鸡爪疯。不给活吧,这么大岁数找来啦。就碍理不理地指着工地上的一堆树疙瘩说:“你劈树疙瘩吧。”就再也顾不上管他了。
玉皇阁快建好的时候,遇到了难题:前面托檐椽的檩条比设计低了一寸,檐椽也比设计短了一截。咋办?工匠们你看我,我看你,大眼瞪小眼干挠头皮。工师忽然想起了让那个老头劈树疙瘩的事。如果用劈柴把托檐椽的檩条垫高,说不定能凑合。
工师领着几个人,急急忙忙到了工地一角抱劈柴片。到那儿一看,傻眼了,哪里有劈柴?树疙瘩原旧没动,就上面有这一道那一道的打满了墨线,还有画的大大小小的圆圈、方块。工师那个急呀,朝树疙瘩踢了一脚!这一踢,“呼啦”一声,所有的树疙瘩全散了架,碎在地上的成了一个个带有龙头和一寸厚龙尾的椽头。工师喜出望外,和其他几个人赶紧抱起所有的椽头,来到玉皇阁前,把龙尾压在檐椽下,龙头后部和椽头接吻,刚好补上了短少的一截。檐椽和龙头吻接得严丝合缝,自然天成。人们猛然省悟,是鲁班师傅早就料到此事,专门下凡解难来了。
万古的传说很多,都带有美丽的神话色彩,比如“济世苍龙”:
从前,万古有一慈善人家,家里有个叫老苍的雇工,膀大腰圆,臂力过人。他为东家管理菜园、耕田种地。
说也奇怪,东家往菜园去看了几次,都见他在屋里呼噜呼噜大睡。东家实在忍不住,便对他说:“老苍,菜该浇了。”老苍说:“中,晚上浇吧。”说罢,又鼾声如雷。
第二天一大早,东家就到菜园去看,见几亩菜地都浇过了,那菜都是水灵灵的。东家一见这般光景,心想:一个人绞辘轳,一桶水一桶水地往上绞,一夜之间,竟能浇几亩地,真奇怪!
数日后,东家又催老苍浇菜。老苍还是那句话:“晚上浇吧。”为解开疑团,天还未黑,东家就藏到菜园近处,要看个究竟。天刚定更,只见老苍走到井旁,把尾巴往井里一扎,又一扑甩,菜畦里就存有四五指深的水。东家这才明白:原来老苍是隐藏在民间的一条龙!
春天来了,东家要往地种谷子,老苍说:“还是种高粱吧。”东家自从知道老苍是条龙以后,对老苍总是言听计从。东家按老苍的意见,种上了高粱。当高粱苗该锄的时候。老苍说:“叫我去锄吧。”东家说:“中,你去锄吧。”老苍把地锄完后,对东家说:“你到地看看,留的苗是稀还是稠。”东家到地一看,大吃一惊:呀,这么大一块地,咋只留了五棵苗?东家回家里,没好气地对老苍说:“稠,剩一棵就中啦!”老苍二话没说,就到地里把四角留的四棵高梁苗都锛掉了,只留下中间一棵。他哪里知道,地里留五棵高梁苗,那是叫他代代五子登科;现在只剩下一棵,表示他以后辈辈是单传。
高粱熟了,收到场里后。老苍说:“天擦黑再碾吧。”东家说:“中啊,天黑再碾吧。”天黑后,高梁碾好了。谁知,只打了一鹌鹑布袋儿。老苍叫东家把粮仓楼马门打开,再搬架梯子。老苍站到梯子上往仓里倒高粱,好象玩魔术一样,哗哗哗一个劲地倒个不停,那高粱米从袋子里往外流,如同九天银河开了口,直倒得仓满往外流。东家说:“中啦!中啦!不要再倒啦!”老苍不倒了,把袋子角里剩下的高粱撒向四方。第二年,方圆二十四个县,获得丰收的都是红高粱。老百姓有饭吃了,顺利度过了灾荒年。
原玉皇阁在1958年被拆,2012年动工复建的玉皇阁气魄更宏大,其形式宛如故宫太和殿。
2、天锡殿:
天锡殿(天齐殿)是万古庙主建筑之一,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为歇山顶,青砖砌墙,木结构,有12个大明柱,柱上有斗拱。房顶上是青、黄琉璃瓦。殿南北长12.8米,东西宽10.4米,高7.2米。殿南边有香房、弮棚顶、八个石明柱,上有雕刻。门脸前边房檐下有透花木雕。天锡殿2008年6月被列入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农历三月二十八是万古天齐庙大会,影响范围冀鲁豫皖,甚至更远,香客商贾云集万古,庙会上人声鼎沸,昼夜不息,传数里之外,繁荣至极。2008年滑县人民政府把万古庙会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冀鲁豫军区四分区烈士陵园 :
万古镇冀鲁豫军区四分区烈士陵园占地80亩,1944年由冀鲁豫军区四行署干部及当地群众捐资修建。“精神不死万古在,惊天动地泣鬼神”。军区要求把战功卓越的烈士集中安葬在万古烈士陵园,主墓葬四军分区参谋长胡乃超烈士。园内烈士事迹陈列馆以及其它亭台楼阁等建筑飞檐流丹,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2003年万古镇党委、政府 又在大门口增建石牌坊,匾额题写“万古长青园”,柱子主联为“碧血洒疆场赤胆忠心千秋在,丹心照汗青丰功伟绩万古存”。正对大门是宫殿式建筑“革命历史纪念馆”。馆内大厅正中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三吨重的铜质坐像,两边是开国元勋诸等画像,并配有生平文字简介。每逢初一、十五月会和三六九集,来这里的人络绎不绝,他们瞻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金容,缅怀革命先烈为国捐躯的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2016年,冀鲁豫军区四分区烈士陵园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四)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
万古镇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稀有剧种二夹弦、罗卷戏分别获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故道家纺老粗布、文盛馆万古羊肉卤也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古今名人
(一)、万古的名人
翟让,隋末瓦岗军创始人,出生于韦城(今万古镇)。他在做狱吏时,因同情农民的疾苦,私放了不少无辜的百姓,被郡守发现后,在押待斩,被人偷放出狱,连夜赶到瓦岗,举起义旗。威震四海的瓦岗农民起义军,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极大地震撼动摇了隋王朝的统治,促进了隋王朝的灭亡 。
杨锐(1908——1990年),本镇人。1937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战火中才干不断提升,任冀鲁豫第四行署专员,中共冀鲁豫第四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46年南下。1961年11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书记处书记、省委第二书记。1984年7月,任湖北省第五届政协委员会副主席。毛主席视察湖北时曾与之合影留念。
(二)、发生在万古历史中的名人
音乐鼻祖,总修“三皇五帝”之乐的商朝乐师师延,死后葬于万古镇梁村,现有师延丘。其属殷商文化。
汉代东郡太守翟义首揭反莽大旗,揭露了王莽的篡朝野心。翟义失败被碎尸葬于原韦城北门外二百步处,今万古镇忠厚村南。
周太祖郭威 ,祈帝业万古千秋,谋计特在韦城(现万古镇妹村)兵变,被黄旗披身拥立为帝,万古是他的发祥地。
宋太祖赵匡胤在澶州与柴荣等龙虎英雄会期间,在万古寺台打擂,今留下故事传说和遗址。
北宋著名史学家、宰相司马光在韦城县(今万古镇妹村)当县令时,因天旱不雨,写下了为人称道的《祈雨文》。
《滑县志》载:真宗幸澶渊,驻跸韦城。今万古镇玉驾庄北首有其行宫遗迹。玉驾庄原为御驾庄,其名来源于此。
祖国幅员辽阔,重名的地方很多,“万古”这一地名除了河南省和重庆分别有一万古镇外,别无它处,而咱河南省滑县万古镇的文化积淀深厚则是独一无二的,她的地名故事最美,我为其点赞,为其自豪。
撰稿人:肖随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