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畅 沈玉
近期,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播出的《你所不了解的溥仪》受到广大观众欢迎。主讲人晚清研究学者、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贾英华,更是让人们觉得神秘:他怎么对末代皇亲国戚的事情了解得那么详尽?很多历史细节还能拿出了关键物证、录音和影像资料,此人究竟是什么来头?
为此,我特意拜访了贾英华先生。贾英华的家中,有一个以“晚清”为特色的书房,轻易不肯示人。这里收藏有数百卷100年前外国人记述中国晚清宫廷生活的各种外文原版书,以及蘸银粉书写的藏文经卷;还藏有溥仪等晚清人物的一批珍稀档案史料,包括数十小时录像、数百小时录音、数百位亲历者的口述资料,相当一部分堪称孤本;作为一名研究者,贾英华还收藏有不少溥仪用过的物件,如溥仪的镜子、两副眼镜、原始病历复印件、多封亲笔信及实寄封,溥仪老师陈宝琛和朱益藩的亲笔书法等等。
皇亲国戚找他验明正身
贾先生在晚清研究方面究竟达到何种水平,普通人很难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但是几则小事,就可以将这个问题解答明白。曾经自称是婉容后人的两位女士几次三番和贾英华通话,希望他代为验明正身,并引荐给爱新觉罗家族,“因为爱新觉罗皇室的宗谱收藏在我手中,所以这些年来经常有皇室后人找我来寻根。甚至还有些爱新觉罗后裔,高价购买来宗谱后,发现印刷的不清楚,托人找我来看看原版。”说起这套宗谱,来历也是不凡,“这是皇子背了一辈子的宗谱,上面还有公安部办公厅盖的章”,贾英华笑着一语带过。他话中的这位皇子就是毓喦,溥仪的侄子,在溥仪作为战犯关押在苏联时,曾被溥仪秘密立为“皇储”,作为皇储他负责保存溥仪交给他的二百多件故宫珍宝和这套原版宗谱。几年后,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时,毓喦将原版宗谱、珍宝以及秘密立储之事一并上报管理所负责人。
话说有一回,贾英华举办晚清讲座。其时不巧,正逢小雪纷纷,一位老爷子早早就来到了现场,老爷子看到贾英华后,眼含喜悦,缓步上前,自我介绍是晚清权臣荣禄的曾孙。贾英华压抑着喜悦,却不敢贸然相认,于是请老人回答两个问题以证自身,其一,荣禄隐居之所在哪里?其二,荣禄的结局如何?“荣禄晚年有两个住所,先是东厂胡同,后又移居菊儿胡同,荣禄是病死的。这些不见史料记载的问题,老人家一一回答出来,”一番畅谈下来,贾英华就此确认乃荣禄后人无疑。
老街坊皆有来历 为他开眼界
近些年来,贾英华屡次被北京东四街道邀请回去,讲述清末民初在东四胡同里上演的一幕幕名人轶事。从东四头条数起,一直到十四条的瓦岔胡同,居住着不少曾经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达官贵人”,还有些以脂粉香气潜移默化参与过历史的“红粉佳人”。而从小生长在北京东四九条东口的贾英华,就和这些名人们当起了街坊。他曾笑言,“民国7个总统都在这附近住过,大都属于八条居委会,跟我家一样。”几十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惊心动魄抑或是血腥残酷的往事,对于儿时的他来说并不是一段段湮没的历史,而是矗立在巷子口的电线杆、小学校内的一处花园游廊、自家街门前的一副对联……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时光流逝,在老街坊的讲古中、在偶然获得的历史遗存中,贾英华竭力拼凑出历史完整的细节。
末代皇帝溥仪(中)、皇弟溥杰(左)、国舅润麒(右)在宫中。
他家所居住的九条胡同西口有一座四进院的旧王府,正是奕谟的府第,民国时期成了中国银行总裁冯耿光的寓所。前几年,他偶然买到了民国期间这座王府的拍卖公告,对于贾英华来说是“似乎触摸到了昔日旧王府败落的最后‘体温’”。他告诉记者前段日子又去这座旧王府中拍照,“这儿后来是东四九条小学,小学里花园小亭曾是梅兰芳先生拍摄《黛玉葬花》戏装旧照的地方。”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因与冯耿光是多年挚友,深为院内优雅的花园游廊所深深吸引,排练京剧《黛玉葬花》的戏装剧照便是在此园亭前拍摄的。据他介绍说正由于梅兰芳先生的这幅剧照,花园的小亭在修葺中才侥幸得以保存下来。
八条胡同住的老街坊与贾英华家的渊源更深。溥仪的叔叔载润及女儿女婿就住在这里,与贾英华一家是同一个居委会的好朋友。女婿朱毓鋆是帝师朱益藩之子,他和贾英华堪称莫逆之交。
贾英华和皇叔夫人王乃文。
据贾英华回忆,朱毓鋆被遣返回京后,他家为救济朱毓鋆,“买了他几幅字画,以让他家渡过难关。载润的女儿金淑英几乎每天都给我家带牛奶,以示感谢,我家三兄弟每到冬天就帮助他家运冬储大白菜。”当贾英华的弟弟结婚时,朱毓鋆还亲笔书写了一副楷书对联,就贴在贾英华家的街门上面,“记得,当时好多街坊前来围观。”街坊情谊就是这一件件小事儿积累起来。人心换人心。贾英华由此获悉不少皇族的真实秘闻。
与溥仪遗孀李淑贤结缘
胡同里激荡的故事为贾英华埋下了对近代史的兴趣,而一位关键人物的到来,使得贾英华和爱新觉罗家族结下了不解的渊源。这位关键人物是溥仪最后一任妻子李淑贤。溥仪病逝之后,上世纪70年代初,李淑贤搬到东四八条东口路南的一个旧宅院。不久后,因为贾英华的母亲经常热情相助,李淑贤成为贾英华家里的常客。因为这个机缘,贾英华收集整理了诸多溥仪留下来的文物,比如溥仪戴过的两副眼镜、一面溥仪去世前使用的手持镜子等等。在贾英华的家中,记者有幸得以一观。有一回,贾英华应李淑贤之邀到她家去帮助整理溥仪的遗物。就在还没来得及清理的物品中,他找到了两副溥仪使用过的眼镜和手持镜子,“有了这几件文物,我可以准确知道溥仪是否为近视,以及他的两眼裸眼视力是多少。”它们都是贾英华如今得意的收藏珍品之一。
贾英华展示末代皇帝溥仪的退位诏书。
不仅如此,贾英华还收藏了大量有关溥仪的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照片。比如溥仪亲笔书写的九封信札(含有信封手迹和邮票、邮戳等的实寄封)、溥仪病历档案、溥仪珍藏的爱新觉罗原版祖谱、溥仪“登基”所发行的邮票,还有当年理藩部印制的蒙汉文原版宣统逊位诏书并附清室优待条件等等。在他看来,文物会说话,且更准确。这些文物为他丰富了溥仪的很多历史细节,也为一些历史争议提供了不容置疑的答案。而这些都是他写作《你所不知道的溥仪》一书的基础。
此外,为了完整再现溥仪这个人物,解读他的历史轨迹,以及他的所思所感。数十年前,贾英华围绕溥仪采访了晚清以来人物三百多人,这些人物基本上都是与溥仪有过接触的。其中一些不仅有被采访者的签名,有的还附有被访者的照片。甚至对于有些重要人物,如溥仪的胞弟溥杰、溥仪的二妹韫龢、国舅润麒、溥仪的四弟溥任、溥仪的侄子毓喦、毓嶦等皇族代表人物,以及末代太监孙耀庭等历史当事人,同时进行了录音和录像。而这总数达到数百小时的录音及录像,也成为极为珍贵的文史资料。去年,溥仪的四弟溥任去世,这意味着再无溥仪的直系亲属在世,贾英华手中的录音录像资料,就成为研究溥仪乃至晚清皇族的珍贵且独家的宝贵史料。
贾英华与溥杰(左)。
在对晚清皇族的采访中,贾英华与爱新觉罗家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特别是溥杰。贾英华为写作《末代皇帝的后半生》一书在进行前期采访时,与溥杰相识相交,成为忘年挚友。在书付梓之际,溥杰亲笔为该书作序,并题写书名。不仅如此,溥杰还为贾英华顺利采访其他皇族做了大量铺垫工作,比如溥仪的二妹韫龢从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却唯独接待了手持溥杰亲笔信而来的贾英华,这是为何?韫龢说:“二爷(溥杰)给我打过电话。”贾英华告诉记者韫龢是最了解溥仪的关键人物,“二妹深受溥仪信任,很多往事,溥仪只跟她讲过,她还在伪满时期曾回到北京为溥仪寻找皇妃,以对抗日本人为他寻找的日本妻子。可见溥仪对二妹的信任。”而溥杰的鼎力相助,为贾英华写作溥仪相关著作和韫龢相关著作扫除了障碍。
贾英华为溥仪捉刀题写墓志后在溥仪骨灰盒后与李淑贤合影。
炸丸子和墓志铭的友谊
在贾英华的众多受访者中,有一位人物堪称独特,他就是末代太监孙耀庭。这位老太监曾在贾英华的力邀下重回故宫,讲述当年的故事,由此拍摄而成纪录片《末代太监游故宫》。这部珍贵的纪录片今天看来意义非凡,即便当年也曾让张艺谋、陈凯歌等名导感慨“很有价值”。
末代太监孙耀庭与贾英华。
孙耀庭和贾英华的交情,有两个信物,一是炸丸子,一是墓志铭。上世纪90年代初,贾英华患重病在家,忽然有人敲门探病,原来是孙耀庭的帮工崔师傅,他说是替孙耀庭来探病的,手里还拎了一个小竹篮儿,上边盖着几层干净的布。掀开一瞧,里边是用青花瓷碗盛着的腌鸭蛋,另一边的青花瓷碗里搁着按照宫廷方法刚刚炸好的丸子,黄里泛红,洋溢着喷香喷香的一股肉鲜味儿。在宫廷生活多年的老太监,总爱琢磨事儿,养成了极为细心的习惯。为了让贾英华吃上热炸丸子,他特意让崔师傅事先摸清了道儿,还空手试走了一趟,连多长时间能到达都弄得一清二楚。等荤丸子刚刚捞出油锅,即派崔师傅立即乘公共汽车送到了贾英华家。这份宫廷丸子送到时,还热乎着呢。
溥任(右)生前与贾英华在家中合影。
2015年4月,末代皇族的最后一位在世者——年逾97岁高龄的溥仪四弟溥任仙逝。《纽约时报》跨洋电话采访了贾英华,发表了一篇稿件并配以贾英华与溥任的合影。这篇文章被世界众多报刊转载,为中国末代皇族划上了一个小小“句号”。
贾英华与溥仪二妹在一起。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孙耀庭逝世前又嘱贾英华为其撰写墓志并“书丹”。墓志上,贾英华感慨系之:“余曾为末代皇帝溥仪捉刀题写墓志,今又幸为末代太监孙老人撰题碑文,莫非天意乎?忆相识于暮春,临青冢而涕泗。黯然销魂者,悠悠余情也……”一段段因追寻晚清历史而结下的友情,最终被时光冲散,幸好贾英华为逝者所书的著作留存于世,足以铭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