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代的人评价也是一个不错的角度!
李鸿章死后两个月,梁启超即写出皇皇大作《李鸿章传》,对其做出还算中肯的评价。
不过我一直很好奇,十年后梁启超进入责任内阁执掌民国的司法和财政大权,踌躇满志而来,却心灰意冷而去。
当他看到十六年竟冒出五十七任内阁总理,到处鸡飞狗跳的民国,是否会对同样身居高位,同样焦头烂额的李鸿章抱有一丝理解之同情。
毕竟他接手的摊子远远胜过李鸿章,但二人对政治处境和个人命运的绝望不相上下啊。
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故 “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而读李鸿章传者,势不得不手中国近世史!”
梁启超也承认,李鸿章之于中国的重要性。在晚清历史舞台上,李鸿章活跃了四十年,从创办淮军、创办洋务、创建北洋水师,到镇压太平军、剿灭捻军,再到主持外交三十年,参与各种涉外事务。这样的人物,梁启超认为要大书特书。
但梁启超也认为,李鸿章是争议颇多的历史人物,“合肥之负谤于中国甚矣”。为此,梁启超特别提到了两人的关系,“著者与彼,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必非有心为之作冤词也。”
他认为李鸿章毕竟只是晚清“庸众中的杰士”,他“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他向西方学习,毕生追求的富国强兵的梦想,始终只停留在器物层面上。他没有也不可能去改变腐朽的封建体制,于是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只是“沙上建塔”。
正如他自己所说,终其一生,他“只是一个裱糊匠,面对一个破屋只知修葺却不能改造。”所以,梁启超认为李“有才气而无学识,有阅历而无血性”,他说“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当他也到了理想幻灭的年龄和地步,不知道会对当年的李鸿章有什么感想!知易行难啊!这是我的第一感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