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日,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发布关于曹操家族DNA研究最新成果,并指出目前找到的曹操后人有9支,其中一支来自江苏海门。记者根据这一线索,追溯到海门余东,获悉南通曹氏后人更大的聚居地在通州余西古镇(现已并入通州区二甲镇)。
余西曹氏研究
12日下午2时许,通州余西古镇一座农家小院里,退休教师曹振湘坐在庭院里,仔细地读着报纸,午后阳光和煦地洒下,庭前一片菊花开得正艳。“复旦大学的研究我也刚刚看到,非常激动,看来我父亲曹玉麟撰述的族谱说我们是曹操后人是真的。 ”见到记者来访,曹老找出珍藏的族谱。
曹玉麟在1991年撰述的《曹氏四端堂家谱》里写到,“余幼时所见的曹氏宗谱,前有曹操画像并有苏东坡所撰序文始悉曹氏宗族,源于山东曹州(今菏泽)而曹氏家谱断自曹彬至我已有三十三代矣,现在我所写的曹氏四端堂家谱始于十七世祖曹芳聘,原住河南东三甲他始迁余西镇。(原文如此)”
从这段文字里,我们看出,曹玉麟幼时所见的家谱里,确认他们这一族,是曹操的后裔。而他们是自河南迁至通州余西镇的。
曹玉麟已经过世。余西文化老人马锡华介绍,曹玉麟毕业于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文学士,精通史地,英语日语极佳。历任省立中学、师范学校高中历史地理教师及余西精进中学教务主任,随校迁通后,又兼任《东南日报》主编,曾选为南通参议员。晚年应县政协之邀,撰写了许多文章,为通州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同为曹氏后人的曹栋已经83岁,仍在余西古镇建设发展指挥部担任顾问,他回忆道:“当地有句俗语‘余西不演《捉放曹》’,就是说在余西唱戏不能唱《捉放曹》,因为余西人曹姓居多,上演《捉放曹》会有人来捣乱,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余西曹氏对于先祖的尊重和避讳。 ”
不过,也有人表达了不同意见。同样研究余西曹氏的民间文化人曹洪江介绍说,当地曹氏一直公认的始祖是北宋开国元勋曹彬,这也是有多个族谱可以考据得来的,鲜有人提到先祖是曹操。对此,曹栋和马锡华等人表示,由于曹操在后世被描绘成奸臣,出手狠辣,有篡位之心,不是正统,久而久之曹氏后人并不以此为荣,虽然内心还以曹操后人自居,但已经鲜有提及,所以才逐渐失去历史上的这一延续性,而曹玉麟发现的族谱恰恰证明,余西曹氏确实与曹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后人灿若繁星
根据曹洪江等人的研究,余西曹氏目前公认的始祖是北宋开国大将曹彬,颇受百姓和士兵爱戴,其人心善,不杀降者,曹氏家人遂以“武惠”为堂号。元末为避战乱,其中一支从江南迁徙至通州余西,其族谱有介绍“先大父廿八副使避乱,浮江自南而北,至近海之余西……”,所述迁徙途径一目了然。
曹氏至余西定居后,形成“武惠堂”迁通曹氏,从明初洪武至清嘉庆,曾六次纂修家谱。据曹氏族谱记载,余西“武惠堂”曹氏是曹彬第三子曹玮之后,在余西落地生根,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传至曹洪江这一代,已经历经二十四世。而曹玉麟一支,则尊武惠堂十七世祖曹芳聘为一世祖,也就是从武惠堂另立的分支,溯其根源,仍是同一个祖先。
也许血液中真有曹操这位一代枭雄所赋予的性格,余西曹氏后人中也涌现出不少名人。
根据曹洪江提供的资料可以发现,明代抗倭民族英雄曹顶和著名评坛宗师柳敬亭(其族谱名字为曹永昌)都是从余西走出的历史名人,在灿烂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二人一文一武,足可证明曹氏后人在文化和武功方面的造诣,也与历史上曹操文治武功的雄才大略相吻合。
与他们同一时代,还涌现出明代文学家曹大同、清官曹玹,清初征讨吴三桂的大将曹应鹄、书画家曹星谷、智慧名人曹秀升、孝子曹溥等。
及至当代,在政界、文化界都活跃着余西曹氏后人。上海著名画家曹简楼、曹用平,著名翻译家曹乃云等等都是从余西走出的曹氏后人。
历史要有延续
虽然余西曹氏应该追溯到曹彬还是再向上追溯到曹操,当地还有不同意见,但众人都表示,复旦大学的这项研究为余西曹氏的研究又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历史要有延续性,如果随着今后相关史料越来越丰富,余西曹氏的宗祖应该可以上溯到曹操这一代。 ”曹栋说。
曹振湘介绍说,在复旦大学的研究报告还没有公布之前,其大哥曹振熙--在西安公路学院任职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就已经在查找资料,准备重新编纂族谱,并已经明确把曹操作为自己一支的祖先。“复旦大学的研究也佐证了这一点,文史资料加上科学技术,其公信力还是可靠的。 ”
曹洪江也表示,虽然现在还没有更多的资料可以证明余西曹氏的祖先来自曹操,但这种可能性还是存在的,这也为余西曹氏文化更为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素材和方向,让历史得以更好地延续,这对余西曹氏也是一个利好消息。
走在余西古镇上,雕梁画栋的建筑,在时间的长流中逐渐破败,不少空置的房屋已经被茂盛的植物占领,但门前火红的灯笼又为古镇带来生气,似乎在诉说着千百年前的往事。余西古镇建设发展指挥部宣传组组长周亮介绍说,余西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成片古色古香的建筑也吸引不少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目前政府正计划加大余西古镇的保护建设力度,依托古镇、古迹、古人,打造余西古镇的古韵特色风情区,曹操与余西曹氏的关系在今后如果可以研究出更多的成果,未尝不可融入到余西古镇的保护建设之中,更能增加余西古镇的文化氛围。
曹姓南迁简史
根据考证,曹姓的南迁,始于唐朝末年的民族大迁移的时期。而南通曹氏一族的迁徙,始于北宋末年。据有关资料显示,北宋南迁时,曹彬后人确有四支十八房南迁,余西曹姓为其中一支,即曹彬五世孙曹珏,当时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由汴迁吴。南渡毕,曹珏晋加任两浙常镇等路宣挥司使,遂居于常熟,是当时的望族。到十二世尧卿在元朝做官,当上了盐铁司副使,因为元朝政治腐败,他弃官带着两个兄弟尧咨、尧民南迁至通州余西场定居。所以,最初迁徙于江北的,是他们兄弟三人。而三人的父亲宣徽院副使曹嵩年(崇寿)被通州曹氏一族奉为迁通一世祖。
根据曹洪江研究,“武惠堂”曹氏与曹雪芹亦同祖同宗。“武惠堂”曹氏自江南迁南通州后,自明初洪武至清嘉庆,曾六次纂修家谱。据南通州曹氏族谱记载,余西“武惠堂”曹氏是曹彬第三子曹玮之后;又据江西南昌武阳曹氏族谱记载,曹雪芹为武阳曹氏始祖曹孝庆第十七世孙,而曹孝庆是曹彬第三子曹玮五世孙。由此,可以说曹雪芹与余西曹氏同祖曹彬、同宗曹玮。
据了解,“武惠堂”曹氏自江南迁徙余西后,于明代末年曾有一支迁徙至南通城南;清代曾有一支迁徙至如东曹埠,还有迁徙至海安袁庄曹家园“积善堂”一房。
余西曹氏名人
曹顶(1514-1557),抗倭英雄。当时沿海倭寇作乱,曹顶应募抗倭,他英勇善战,多次立下赫赫战功。后来局势平稳之后,他便退伍回到家乡,在南通城城山路上开了一家面店,并取名“跳面”,又叫“曹顶面”。嘉靖三十六年(1557),倭寇又来侵犯通州各盐场,分别从吕四、余东、余中、余西诸场一路烧杀抢劫,整个通州陷入恐怖之中。曹顶毅然返回军营,奋勇抗倭,一路追击贼军到今通州平潮,当时天降滂沱大雨,小道泥泞,曹顶乘骑的战马滑倒在泥泞的壕沟之中而身负重伤,他与倭寇英勇搏斗到最后一刻,去世时年仅43岁。
尤可贵者,曹顶身为一个烧盐工的儿子,随父生长于主人家,依主人之姓为姓;入伍后每论战功,多让同辈,每得赏赐,转酬昔日的主家,从不求利禄,他的一生血染声光彩,更有泥土般的质朴。旧通州诸志为曹顶立传于“忠义”类,传称:“州人称顶为长城,闻其死无不痛泣者。”清人朱玮有《曹顶将军歌》“将军殁今三日载,英气棱棱至今在”。
柳敬亭(1587-约1670),评坛宗师。柳敬亭祖籍通州余西场,本姓曹,流落泰州后改姓柳。柳敬亭精心钻研说书,汇百家之长,自成一体,艺术造诣极深。曾先后说书于扬州、杭州、苏州、南京等地,擅长说《隋唐》及梁山泊英雄好汉故事。明亡以后,更借说书抒发心中愤恨,唤起听众的民族意识。同时代的学者黄宗羲称其说书技巧“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其技艺精湛,被誉为扬州评话开山祖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