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武功十大历史名人

武功十大历史名人

武功十大历史名人我的家乡在陕西咸阳市的武功县。武功,原为古有邰国,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底蕴丰厚,曾是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的京畿之

武功十大历史名人拿笔小心

执笔:丁群练文史顾问:王祥

我的家乡在陕西咸阳市的武功县。

武功,原为古有邰国,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底蕴丰厚,曾是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的京畿之地,又是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的圣地,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享有“中华农都”之美誉。

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孕育了不少华夏英杰,下面介绍的家乡武功十大历史名人,他们震古烁今、名垂青史,在推动华夏民族的发展进程中,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推动作用,让世人敬仰!

一 、​黄帝

史料上记载的人文载体——古姬水。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

据已查找到的历史资料上表明,《国语•晋语》中记载“昔少典氏娶于有礄氏,生黄帝、炎帝,炎帝以姜水成,黄帝以姬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关于“姬水”在哪里的讨论目前也是史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姬水到底是在哪里,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尚无定论,但根据国内学者的推论,认为姬水就是指现在陕西省关中中部武功县一带的漆水河,姬水,即漆水。漆水,是把古人“姬水”的语音给念转音了而已。

【历史功绩】

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对中华早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缔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后人称他为华夏的“人文初祖”。

二、姜嫄

文物古迹人文载体——华山秀塜姜媛墓。

姜嫄,有邰氏部落之女,五帝之一的帝喾(kù)元妃,周始祖后稷之母。据《史记·周本纪》载,姜嫄为帝喾元妃,在荒野践巨人迹,身动而有孕,遂生后稷。《诗·大雅·生民》载:“厥初生民,时维姜嫄。”姜嫄所处的时代,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末期。

据传说,在帝喾执政的时候,有一次姜嫄外出,踩到了巨人的足迹,回来后发现自己已经怀孕,过一段时间孩子越来越大,心里感到奇怪,且厌恶这件事情,通过卜筮,又向神祈求,但是最终孩子还是生了下来。她认为这个孩子是不详之物,便把他扔到了巷子里,牛羊都躲开孩子不踩。于是又将这个孩子放在山林之中,后来伐林木的人为孩子盖上保暖之物。再后来,又将孩子放在寒冰之上,飞鸟便飞过来用翅膀保护住这个孩子。姜嫄感到很奇怪,于是便把孩子抱回家,起名叫“弃”。姜嫄履迹生子的传说,既包含历史事实,也有神话色彩,与历史上的感生说、圣王说皆有密切的关系。

据说姜嫄好清静,做事很专一,平时喜欢干田地里的活计,相夫教子,等到弃长大了,姜嫄就教他种树和桑麻。

【历史功绩】

姜嫄相夫教子的行为,体现出了母仪文化。古人言“贤母使子贤也。”人所共知,母亲的训导和躬身垂范,对子女道德观念的养成和处事行为的匡正,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姜嫄作为周人始祖后稷的生身之母,以其“相夫教子”之践,最早创立了中华民族的母仪文化,开启了中华民族立德行道之源,影响历史数千年,是后稷儿女乃至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脉所在,至今仍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影响。

三、​后稷

文物古迹人文载体——教稼名台、河滩古会。

姜嫄的儿子弃为少儿之时,在母亲的传授和影响下,戏玩就爱植树木,种麻菽,已而树木茂盛、麻菽丰美。步入成年之后,遂酷好农耕,他有相地之宜,种植五谷,成果丰硕,农人纷纷效仿,影响很大。树艺百谷,大获成功后,帝尧知道后,即封他为农师,筑台于漆水河畔,悉心教民稼墙,天下尽得其利,弃之于民,功莫大焉,于是帝舜封弃于邰,赐号曰:“后稷”,舜曰:“弃,黎民始饥,而后稷播时百谷,别姓姬氏。”其后子孙繁衍,逐渐强大,是为周,可见,后稷是周人始祖。

《礼记》中记述有孔子语:“后稷播种,务勤嘉谷,以伏民饮食。”他将土地分为青、赤、黄、黑四种类型,教人们根据不同土壤种植不同谷物。他创制的诸多挖打刨木石农具,特别是所发明的犁具和牛耕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领先于世界一千多年。

【历史功绩】

后稷始创了农耕文明,农耕文化的产生和光大,使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摆脱了日益枯竭的自然渔猎资源的困顿,创造性地解决了“民以食为天”这个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推进了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开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划时代伟业,奠定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坚实基础。因此,后稷被称为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武功被称为中国农业的发祥地和周民族的生发肇启之地。

四、​苏武

文物古迹人文载体——龙门节碑苏武墓和苏武纪念馆。

苏武,一说为武功县人,另说为长安县(京兆杜陵)人。据史料记载,苏武之父曾任职长安(京兆杜陵,有人认为系“京兆杜陽”之误),可推知:苏武的原籍为武功(苏建封地建宅于今武功苏坊村),出生于或曾随父居于杜陵。杜陵,应为苏武的出生地或曾居地。

​ 汉代民族英雄苏武,于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奉命出使匈奴通好,因意外变故,被单于扣留。面对匈奴的刀剑威逼、高官利诱、困境折磨,忠心不改,大节不亏,捍卫了民族尊严,维护了大汉国格。匈奴单于为了摧残其身心、消磨其意志,将苏武流放到人烟罕至的北海(今贝加尔湖),饱受风寒饥饿之苦,历经漫长的一十九载,方才回到祖国。苏武归汉后,官拜典属国,受爵关内侯,封地于武功,后来又拥立汉宣帝,为安抚边疆、稳定政局建立了勋世功绩,享有“麟阁勋名”之誉。

海内外苏姓族人尊奉苏武为先祖,公认武功为故乡,以“武功”二字为堂号和族徽,每逢清明云集武功,追怀祭奠,以承其德,影响日益广泛。

【历史功绩】

苏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华夏后世所尊崇,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辉典范。

五、苏蕙

史料记载人文载体——璇玑回文图及织锦技艺。

苏蕙,字若兰,生于武功县苏坊村。幼时读诗书,习针红,十六岁时,嫁于秦州刺史窦滔。婚后不久,窦滔被前秦苻坚任命为安南大将军,因其另宠美女赵阳台,故苏蕙心生怨恨,不愿随行,独居秦州旧宅。时长日久,思夫心切,遂将平日怀念夫君之作,经过精心构思,以五彩丝线,绣于见方八寸锦缎之上所成《璇玑图》,寄于夫君窦滔。窦滔读之深为感动,遂驱赵阳台而迎苏若兰,被传为千古佳话。

晋代才女苏蕙所创造的空前启后的《璇玑图》回文诗,以巧技妙工织于见方只有八寸的锦缎上,共841字,纵横各29行,每行29字,用五色丝线组成不同方阵,成为不同组诗。纵横、回环、交叉、跳间共能读出200多首诗歌。诗体繁复变幻,有三言、五言、七言,还有四言、六言。既有绝句,又有律诗,节奏铿锵,情真意切。因此而创造的织锦文化,一直被人们所推崇和效仿,堪称罕世之作。苏蕙回文织锦,自称“璇玑图”,喻示图中文字排列似那天上星辰,玄妙而有致,识之者可知其意,不识者望之茫然。更暗喻自己对丈夫的恋情,亦如星辰般深邃。唐周女皇武则天,对苏蕙的回文诗(后称璇玑图)十分赞赏,称其才情之妙“超今迈古”,并为之作序,给苏蕙以极高评价,推崇其织锦技术。

【历史功绩】

苏蕙的织锦文化,是武功的一大特有历史文化。武功手织布和手工刺绣品之所以能够名扬天下,走俏九州,皆得益于苏蕙织锦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精巧的工艺传承。

六、李世民

现存文物古迹人文载体——报本寺塔。

盛唐明君李世民,隋开皇十八年(598)十二月,降生于武功庆善宫,为李渊次子。四岁,有书生相曰:“此子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必能济世安民。”故取名曰世民。世民幼即博学强志,聪颖绝慧,习文演武,胆识过人。16岁就曾应召从军,设疑兵智退突厥,解救隋炀帝于雁门。隋炀帝荒淫无道,驾舟南巡,天下群雄并起时,世民胸怀大志,腹藏谋略,暗与刘文静等强说李渊北连突厥,起兵晋阳,时年18岁。世民带兵,西渡黄河,首入关中,遂据长安。建德九年八月甲子,世民即皇帝位曰太宗。少年时在武功生活过十三个春秋,走出武功主政后,唐太宗励精图治,从谏如流,轻徭薄赋,恭人俭让,天下乐业,世称“贞观之治。”以其文治武功,开创了贞观盛世。

他称帝后,感念其母太穆皇后,改位于武功镇西街的古宅为报本寺,筑塔以报亲恩;曾多次亲临武功庆善宫,厚赐乡里,与民同欢,亦赋诗多首。又下诏改建母亲生前经常焚香拜佛的观窝台,竣工之日莅临庆典,亲笔题写寺名“清凉寺”。

他不忘桑梓父老昔日的关照之情,以帝王之身数回武功故里,拜神祈雨,宴会相亲,回首往事,感怀万千,当场写下诸多诗篇,深深表达了唐太宗李世民还乡念故土之情怀。他对故里热土情有独钟,经常率领大臣回到武功,或访民间情状,或察驿道工程,或游猎于田野,留下了贞元、凉马、咬(跃)马和观音堂、白兔寺等诸多村镇(寺)名。

【历史功绩】

李世民的感恩怀德之举,以其历史名人的特有效应,对后世优秀传统和纯正民风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

七、​游师雄

文物古迹人文载体——唐太宗祠及唐昭陵六郡图。

游师雄(1037—1097),北宋名臣,龙图阁大学士,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武功人,字景叔,宋治平元年(1064)中进士,历仪州司户参军、德顺军判官、宗正寺主簿、军器监丞等。元祐初,坚决反对舍弃陕北四寨,为此而著《分疆录》。出使熙河,协助指挥宋军大败来犯的吐蕃军。以功任陕西转运判官、提点秦凤路刑狱。进陕西转运使。数次对答哲宗边防得失及本末,作《绍圣安边策》。后历知邠州、河中府、陕州等。史称其“慷慨豪迈,有志事功,”熟悉边务。时论以其未得重用为憾。

游师雄为人慷慨,不仅善于谋略,建有武功,而且通晓文史,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在陕任职期间,于元祐四年(1089)主持重刻《昭陵六骏碑》,在太宗陵庙中塑造了六骏像;5年后,又于绍圣元年(1094)刻制了《昭陵图碑》。20世纪初,著名的唐代“昭陵六骏”石雕被列强勾结民族败类分解成小块,其中拳毛騧、飒露紫两块盗运到了美国,另外四块被群众拦截,藏于碑林(今西安碑林博物馆)。四骏石雕虽幸存,但已残损不全,上面所题刻的太宗赞马诗及马的名称都无法看到了。试想,如果没有他的这一卓越贡献,“昭陵六骏”将成为永远解不开的疑团。

【历史功绩】

游师雄以其武略策论拒敌安边;以其文治修复留存史迹;以其“一门两代六进士”誉时载入史册。

八、康海

文史记载人文载体——武功县志、康王腔。

康海(1475--1540)中国明代文学家。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陕西武功镇浒西庄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武宗时宦官刘瑾败,因名列瑾党而免官。以诗文名列“前七子”之一。所著有诗文集《对山集》、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等。

潜心于戏曲和史志事业。康海与户县王九思相互唱和,组建起被民间称为“状元班”的康家戏班,后发展为活跃了五百余年的“华庆班”,开创了秦腔“四大声腔”流派之一的“康王腔”,至今被西部秦腔所承扬。

康海创作的《中山狼》和《王兰卿服信明忠烈》杂剧。还著有散曲《沜东乐府》。

我们日常最为常见的正德《武功县志》就是康海所撰。此志为康海继承父志所篆,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七八月间,仅用一月时间篆成。全志三卷,分地理、建置、祠祀、田赋、官师、人物、选举七篇,二万一千余字。为明代著名方志,明清以来,对其评价甚高,康海所著的《武功县志》,明、清时皆推第一,“海内咸推第一”,被清代《四库全书》所收录。2015年,经国家方志馆组委会研究,明·康海《武功县志》精装版首推上架,进入国家方志馆。

【历史功绩】

武功的艺术文化,以明清时代陕西首位状元、著名剧作家和散曲家,“首推第一”的史志大家康海为代表,其戏曲和志书饮誉海内,影响深远。

九、孙景烈

史料记载人文载体——南留路碑。

孙景烈(约1696~1773),字孟扬,号酉峰,陕西武功武功镇西街人,官至翰林院大学士,关中著名学者。

他幼年好学,聪颖过人,博览群书,过目不忘。雍正十三年(1735)中举人,授商州学政。由于他廉洁谨慎,辛勤于教育事业,被陕西巡抚以贤良方正推荐,朝廷加授六品官衔。乾隆元年,赴礼部试取明通榜,按成例授商州学政。当其将为学正时,皇帝命各地举荐贤良方正之士,陕西巡抚硕色首推景烈。景烈以如果答应举荐,将不能参加会试为由,坚辞不赴。他廉而严于律己,勤以教士,商州人士竟相劝学。

回陕后,他先后被聘请担任关中书院、甘肃兰山书院、户县明道书院讲席。孙景烈先后三次主讲关中书院,一次主讲皋兰书院,从学者多成名。大荔李法、武威孙俌、吴堡贾天禄、雒南蒋宁廷、武功张洲和韩城王杰等“关中书院六士”都是他的门生。乾隆十三年,高宗又命各地举学问、道德高尚之士,陕西总督尹继善、巡抚陈宏谋力荐景烈。

景烈生性耿介,除潜心精研学问外,别无所欲。他酷爱读书研习,其严谨端方,几近于愚。正因其孜孜不倦,穷究理学底蕴,故被称为关西夫子,海内大儒。他的学问渊博,热心于教育事业,为当时名儒。勤恳执教三十多年,生活淡泊,不结交权贵。督学杨梅似谓“关中一时人才济济,尤以先生为当世无双。”

孙景烈善于为文,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四书讲义》《关中书院课解》《兰山书院课解》《西麓山启稿》《酉麓山房存稿》《滋树堂存稿》《菜根园慎言录》《郃阳县志》《鄠县新志》《邰封闻见录》《菜根园慎言录》《馆课焚馀录》《孙氏族谱》及《校正康对山先生武功县志》等

其卒年77岁, 葬于本县戴家乡南留(兰柳)村,70年代农田基建中被平毁,仅存路碑。举葬时,远近门生吊唁者云集,状元王杰也亲临致祭。

【历史功绩】

孙景烈是关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学者之一,其一生不尚浮华,不务虚名,以书院为阵地,以讲学著书为手段,以移风易俗,改良社会风气为目的,致力于陕西人才的培养和关学的发扬光大,给后代学者做出的典范。讲学之余,孙景烈又整理出版家乡先贤康海的著作,纂修郃阳、鄠县、武功等县地方志书,在志史传承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十、焦易堂

文物古迹人文载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焦易堂(1879~1950),又名希孟,男,陕西省武功县河道河大村人,清末秀才,后又入北京中国公学政法科学习,中华民国时期政治家。宣统元年(1909),加入中国同盟会。宣统三年(1911),与张仲良等革命人士领导武功县光复。辛亥革命后,焦易堂在陕西都督府供职,先后拒绝袁世凯、曹锟等人收买,致力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战争。1926年,焦易堂任北伐第二军宣慰使,促使冯玉祥、岳维峻等出师响应,使北伐取得重大胜利。1928年出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委员兼法制委员会委员长,1930年兼任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委员,并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1933年与戴季陶、于右任、张继等国民党元老,力主发展大西北教育事业,振兴农业,以济民生,创办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业科技大学前身)。并先后在本县河道地区捐薪俸,办起民生小学和民生中学。1935年出任国民党中央最高法院院长,同年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在任期间,主张早日结束训政,实行宪政,还政于民。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挑起内战,焦易堂对此非常反感,曾说:“蒋介石违背中山遗训,所作所为,全出一己之利”,1946年,焦易堂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

焦易堂酷爱中医学,极力提倡发扬中华中医药,保存国粹。抗战期间,他先后在南京设立中医救护医院,创立中国制药厂,开办中医医务训练班,为战时服务。​创办西北农林科技学校,为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传承弘扬后稷农耕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历史功绩】

焦易堂,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之一;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宣传者;中国现代法制理念的实践者、现代法律制度的奠基者之一;中医学的传承者、中西医结合的首倡者之一;大西北教育的推动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立者之一。

家乡武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先贤辈出,以上故乡十大历史名人仅是部分佼佼者,仅是众多贤达英杰中的冰山一角,悠悠农都,千年古城,这十大历史名人,诞生了武功古城的母仪文化、农耕文化、爱国文化、诗锦文化、感恩文化、戏志文化、关学文化等七大文化,给世人留下了可贵的精神财富。

他(她)们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其所处时代的责任与担当精神,正如武功古城文化研究会会长王祥老师所言:“姜嫄身处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其“相夫教子”,是一种家庭责任担当;后稷身处渔猎生活向农耕生活过渡时期,其“济世生民”,是一种社会责任担当;苏武身处西汉与匈奴两国利益相争时期,其“家国情怀”,是一种政治责任担当;李世民身处大唐初立国家待兴时期,其“民本思想”,是一种执政责任担当;苏蕙身处东晋十六国天下争战的大乱时期,其“修身习艺”,是一种自我责任担当;孙景烈身处儒学与“新学”争鸣的时期,其“立心开太”,是一种治学责任担当;康海身处明代文学复古与台阁体学术相争时期,其“标则立乘”,是一种学术责任担当。”就是这种可贵的勇于担当精神,为当时年代社会进程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为后代树立了榜样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旧唐书·魏徵传》中写到:“李世民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一代明君李世民尚且知道这个道理,我们现代人更应该明白这些道理。现在,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要勇于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极其平凡的人,但也都需要和以上十个古人那样,树立敢想敢做敢于担当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不敢想不敢做不敢担当,不知不觉无形中就会行动上失去信心,精神上逐步退化。我们要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大胆创新,勇于作为,这样,无形中不仅可以看到数字的飞跃,更能完善自我,得到人们的尊敬和敬仰。​

领导人讲话中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担当文化传统,把担当精神上升到了新的境界,赋予了丰富的时代​内涵,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长远指导性,党性由责任来承载,由担当来体现,担当体现的是一个人的魄力和责任,担当是党员干部的必备素质,是推动工作实现目标的重要保障,立足岗位,担当责任,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实绩。

上一篇: 为什么王者荣耀最近推出的英雄不是耳熟能详的古代名人?
下一篇: 宋朝传统版《百家姓》,第92名,“卜姓”的起源和历史,你知道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