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管中窥豹,从清河博陵崔氏的兴衰一窥中国门阀士族的衰荣

管中窥豹,从清河博陵崔氏的兴衰一窥中国门阀士族的衰荣

管中窥豹,从清河博陵崔氏的兴衰一窥中国门阀士族的衰荣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如智姓),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姓氏,从一开始,就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权利、统治等紧紧挂靠在一起,成为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名人姓崔历史故事_崔姓历史名人_崔姓历史名人从古至今

中华姓氏涵盖了几千年的华夏历史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中国上古著名的姓氏有八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如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姜姓还是今天中国的许多姓氏如吕姓、谢姓、齐姓、高姓、卢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姓氏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因此姓氏的产生对国家对社会都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既是国家社会产生的必然,反过来又促进了国家社会的稳定有序的发展。也正因此首届中华姓氏申遗大会7日在福州举行来得是恰到好处,更佐证了姓氏在几千年来对中华文明,对中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来自海内外姓氏文化专家和姓氏组织代表共两百余人与会,共同倡导传承和保护中华姓氏文化,推动中华姓氏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如若成功,则更会有力的推动我们中华姓氏的研究和保护。

名人姓崔历史故事_崔姓历史名人_崔姓历史名人从古至今

从姓氏研究我们的氏族起源是一个最佳的突破口

崔氏源出于齐国公族,是齐太公姜子牙的后裔 。齐太公吕尚长子的嫡子季子将继承权让给了齐乙公,以崔为采邑,于此终老,有子穆伯,后世便以崔为氏 。穆伯的十一世孙崔杼担任齐国的正卿,有子崔成、崔强,后娶齐桓公的后裔东郭姜 ,生崔明。庆封攻杀崔成、崔强,崔杼与东郭姜自杀,崔明躲在坟墓中逃过一劫,之后出奔到鲁国 ,继任鲁国卿大夫。崔明有子崔良,崔良十五世孙为秦朝大夫、东莱侯崔意如,崔意如有二子,即崔业(崔伯基)、崔仲牟,兄弟二人在西汉初年分别定居于清河郡东武城县(今河北省故城县)与涿郡安平县 (今河北省安平县),崔氏家族遂分为清河崔氏与博陵崔氏两支。至此,崔氏两支开始跟随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兴盛起来。也借此封建制度中门阀制度开始走向了兴盛!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的兴盛推动了门阀制度的极大前进,反过来门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则又把清河和博陵崔氏推到了氏族的头把交椅。研究中国门阀制度的兴衰,始终绕不可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的发展历程。

崔姓历史名人从古至今_名人姓崔历史故事_崔姓历史名人

研究崔氏的文化,也可管中窥豹,透过现象看到社会的本质

士族阶级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汉代。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错上疏《削藩策》,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建议,于次年冬天下诏削夺吴、楚等诸侯王的封地。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力,以“清君侧”为名联兵反叛,后因战略失当,被汉朝和梁国联手平定。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诸侯王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而这也为后来士族的产生奠定了政治基础。正是因为诸侯王势力的瓦解,中央集权的强大,为氏族豪门的产生提供了沃土。而中央最高统治者总是担心自己的家族内部包括外戚有可能擅权,更是放心外部没有皇权威胁的世家大族参政,而世家大族的子弟往往拥有博学多才的一面,逐渐得以慢慢在政治上露头,由点到面,提携联姻,终究成为一方世家大族。在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文景之治的经承者汉武帝,又再推一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声称以孝悌为本 ,主张强化君父之权。儒家经历秦汉之际思想学术的大融合,儒家学者又根据井田制废除,私有经济产生,宗族解体为家族,以及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确立等新情况,对古老的宗法制度进行了一番加工改造,设计了一套以个体家族为基本单位的宗法制度,这一加工改造体现在汉初儒师的造礼活动之中。

自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家经学兴盛。不少著名的儒者,世代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业,而且形成了学术垄断。他们授业范围广泛,许多官吏都出自其门下。受业者以弟子自居,弟子的弟子则为门生。他们的弟子动辄数百人,甚至数千人。通过经学入仕,又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这样,就在大小官吏之间,涂上一层师生色彩。这些大族累世为高官,累世传授经学,有大批故吏、弟子、门生。中正官是依据是人的谱牒家世、德性、才能评定人才优劣,定为九品,据以作任官的标准。九品中政治初行时,尚能秉持曹操用人“唯才是举”的原则,不分门第高卑。但逐渐因中正官多由高门子弟担任,他们在评选时不免偏私,所以制度到后来,中正官被门阀把持,只推选门阀子弟,加速世族阶级发展,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遂形成严格的姓氏等级制度,许多名家大族因而产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无论是朝廷的徵辟,或是郡国的察举,大多以赡富经学者为上选;但由於经学教授不易,经学大师常将其独特见解传与子弟,经由历代传授,累世经学往往造成累世公卿,士族的雏形已逐渐浮现。崔姓得姓以后,世代在齐国担任重要官职,是当时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孙崔杼是齐国权臣,独揽朝政大权多年。

后来由于他在政争中失败,崔姓才在齐国失去权势,避居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续任鲁卿大夫,仕宦罔替。秦朝时,崔杼裔孙崔意如被封为东莱侯。入汉以后,崔意如长子崔业(字伯基)袭封这一爵位,并在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东北)定居下来。崔业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在汉朝,清河崔氏、博陵崔氏借助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土壤开始一天的兴盛起来。这就为二人的后代在汉魏南北朝及隋唐时各发展成为强宗大族奠定了有利的外部环境,而这之后两大家族名贤辈出,史称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最终成为“七宗五姓”之首。

崔姓历史名人_名人姓崔历史故事_崔姓历史名人从古至今

博陵崔氏是氏族门阀的一个典范

随着西汉政权的稳定和儒家称霸的国策实施,博陵崔氏率先声名鹊起,逐渐成为当地有名望的大家族。博陵崔氏在东汉时期名人辈出,如与班固齐名的文学家崔骃(文章辞藻典美,当时的皇帝都赞赏不已),《四民月令》(记载了当时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功能跟《齐民要术》差不多,算是比较少见的实用农业书)作者崔寔,《座右铭》作者崔瑗等等,《后汉书·崔骃传》称:"崔氏世有美才,兼以沉沦典籍,遂为儒家文林。"相较之下清河崔氏发展较晚,直至汉末三国时期,始有崔琰、崔林等人扬名史册,崔琰曾投曹操门下。熟读《三国演义》的人应该都记得,在刘备三顾茅庐时,未见孔明,却先见到了诸葛亮的一个好友崔州平。历史上的崔州平确有其人,名钧,博陵安平人,生活在东汉末年。在这一时期,“博陵崔氏”已经跻身名门之列,所以崔钧才被称为是“博陵崔州平”。史载,崔氏“自汉迄唐蜚声延誉,甚盛益兴,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并为千年旧族……闻人达士先后相望也。”东汉时期很多崔氏族人南迁,但崔氏家族并非全部南迁,只是崔业的八世孙崔密一支。崔密有二子:长子崔霸,次子崔琰。这一系大致从崔琰发迹,到北魏初年势力很盛。崔琰,字季珪,曾任曹魏时尚书、中尉。崔琰有二子:崔谅、崔钦。崔谅曾任晋中书令,谅子崔遇为后赵特进;崔遇之子崔瑜,为黄门郎,崔瑜之子崔逞,曾任前秦齐郡太守、北魏御史中丞等职。崔逞有七子,以崔諲、崔祎、崔颐较为有名。崔氏的兴盛,不是再是一个点,不再是一个人的博学多才,而是一个面,再一个面,最终形成了立体的网。博陵崔氏跻身名门之列正是在东汉末期。汉代崇尚儒学,而博陵崔氏素以“耕读传家”为传统,十分注重培养子弟。虽然博陵崔氏分支庞杂,但基本上都是以“读书”作为非常重要的族训来传承。从博陵崔氏的分支大屋基的族谱和家规中即可窥一二。“族约家规第三条规定,培植人才。”这就成为后来的士族门阀的一扇窗,透过它,足可以窥见士族的形成、发展和衰弱。

名人姓崔历史故事_崔姓历史名人_崔姓历史名人从古至今

文化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崔氏的兴盛,与家族的门风有莫大的关联

东汉世家豪族发展的延续,是士族的渊源;而魏晋统治阶级的政策是导致士族形成的直接原因。曹魏九品中正制规定门第为定品的主要条件,使当朝显贵子弟官运亨通;魏、吴给公卿客户和西晋官吏可按官品占田荫客,使显贵广占田地、佃客和奴婢。因此,魏晋士族必是当朝显贵,只有在魏晋获得政治地位,尤其是在魏晋蝉联政治地位的家族,才有资格列名士族。。清河崔氏后来长仕北朝,其中崔浩历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后人称颂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北朝隋唐时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七宗五姓”。崔諲在刘宋占据山东时期,曾任青、冀二州刺史。崔祎曾在刘宋为官,北魏占据青、齐后,崔祎之孙相如进入北魏,曾考举冀州秀才。崔颐起初曾任北魏太子洗马,后又升至散骑常侍,再后来又被魏太武帝任命为冀州刺史。崔钦这一支被称为清河青州房。崔钦之子崔京,崔京之孙崔琼,崔琼之子崔辑。崔琼曾担任慕容垂的车骑属。崔辑时,随慕容氏南迁青州,崔辑曾任刘宋泰山太守。崔修之之子元孙曾担任刘宋尚书郎。元孙之子崔亮,少年时丧父,先随母亲房氏投依了叔祖崔道固,北魏平三齐后,又被迁往桑乾。后来得到李冲的赏识,被推荐为中书博士。崔目连之子僧祐,曾担任刘宋辅国将军,后降北魏。他的弟弟僧渊,曾担任北魏南青州刺史。崔道固先在刘宋为官,担任徐、兖二州刺史从事,后又先后担任过冀州刺史、徐州刺史等职。后来降北魏后,担任平齐郡的太守。在这里我们既能看到家族兴盛的延续,也能看到点面的到处开花。崔寔家几代为官,而且官风很正,很受当时百姓爱戴,因而名声在外,加之世代都有治学大家出现,在注重名望的汉末魏晋,崔氏很快跻身名门之列。

名人姓崔历史故事_崔姓历史名人从古至今_崔姓历史名人

门阀士族的生活逐渐脱离了底层百姓,也为以后的消失埋下了伏笔

尽管入仕北朝北魏的清河崔氏在北魏发展日盛。清河崔氏崔浩在众多军阀中选择了北魏:灭胡夏、击北凉、伐柔然、凿通丝绸之路!可以说北魏统一北方绝离不开清河崔氏的帮助!被北魏皇帝誉为“神国之策”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汉化改革后:轻军功、重氏族!但终天兴二年(公元399年),道武帝拓跋珪杀崔逞,崔逞诸子大多逃亡到南方做官。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太武帝拓跋焘杀崔浩,并尽杀其族人。清河崔氏因国史案,导致崔浩满门被诛。崔浩因直笔修史,在国史中明陈皇家鲜卑族未被汉化前的陋习丑闻,被课以“曝国恶”之罪诛九族,“清河崔”族群遭受重大打击,中国历史的编纂实践也由此拐弯,由“秉笔直书”改为“为尊者讳”“曲笔修史”。但柳暗花明,就在清河面临无人的时候,幸好清河青州房的崔休、崔亮、崔光等人入辅,加之文史界的崔鸿,使得清河崔氏依旧保持了首席的地位。当然,危机感开始了。东魏北齐之际的清河崔曾对好友范阳卢元明说:“天下盛门,唯我与尔,博崔、赵李(赵郡李氏),何事者哉!”表面看,是因为清河崔心理优势强大(当然也是如此,有一次,大臣赵郡李浑举行宴会,满座喧哗不已,这时候崔来了,于是大家都不敢说话了。这既是崔本人的魅力所在,也是清河在当时的威望所在)。终止南北朝时,崔氏(包括清河崔氏)为相者竟有十人,获得爵位者二十六人;累至盛唐,为相者竟多达二十七人,朝野五品以上官员400余人,堪为一时之盛,其他家族无出其右。因此崔姓也被称为“宰相之姓”。当时民间流传有“崔家丑女不愁嫁,皇家公主嫁却愁”的说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北朝及盛唐的历史,有相当一部分是崔氏人写就的,成为一方郡望自在情理之中。崔氏家族的这些故事,都被后人传为佳话。正是这个家族有着不少秉持忠孝、刚正耿直、为民请命的人物,才使得这个家族能够以人格立足于世,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管中窥豹,当时的士族,不止崔氏一家,而在南朝的宋齐梁陈中,第一等的高门有陈郡谢氏、琅琊王氏等。他们在历史上皆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书圣王羲之、淝水之战的谢安、谢玄等。

崔姓历史名人从古至今_名人姓崔历史故事_崔姓历史名人

魏晋士族之风,已开始清谈玄学为主了

士族势力的发展,最终影响到了皇权,平行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演化成门阀政治。士族为维护自身利益,故修撰族谱,禁止与非士族的寒门联姻,拒绝与寒门往来。由于士族日益腐化,士族子弟"上车不落则著作(郎),体中如何则秘书(郎)",生而富贵,遂不思进取,纵情声色,穷奢极欲,乃至"熏衣、剃面、傅粉、施朱"。最终,这些主要因素的影响之下,在“侯景之乱”中,南朝士族死亡殆尽。北魏士族也很快腐化,在“河阴之变”时遭到沉重打击。虽屡遭打击,尤其是前面提到北朝的崔逞、崔浩等家族遭遇灭顶之灾,但正因如此,才看出世家大族的尤其是与庶族相对的士族的强大生命力!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虽屡经乱世,但终究不灭,是因为这两个家族人才辈出,更是因为整个门阀士族互相联姻,互相倚重,成为铁板一块!

崔姓历史名人从古至今_崔姓历史名人_名人姓崔历史故事

门阀士族互相联姻,互相倚重,成为铁板一块

这里有一个我们需要解释的概念,“郡望”,就是郡县的郡,声望的望,“郡”指地名,“望”是指家族,郡望放在一起,就表示某一个地方的名门望族。家族的所在地或是发源地,跟家族的姓氏结合起来,就叫郡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鉴别标准。郡望这个概念,进一步帮助门阀大族实现了自我塑造、自我拔高,南北朝末期到隋唐初期,出现的有声望的门阀,强大到皇帝都不得不通过限制他们彼此通婚,来防止他们进一步扩大影响,比如唐高宗就曾禁止当时的七大家族联姻,这七大家族分别是:赵郡李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经隋入唐后,事情出现了真正的变化,唐初定著姓,以与关陇军事集团关系密切的博陵崔民干为天下第一门阀,甚至排在皇室李家之前。后来在李世民的愤怒干预下,虽然博陵崔氏被放在皇室李家、皇后长孙家之后,但依旧排在其他众姓之前,仍为皇族外的天下第一姓氏。这些大姓家族虽屡遭禁止,但在非禁止时期,依然热衷互相通婚,甚或连皇室都不屑一顾。唐文宗时,皇帝曾经向宰相郑覃求婚,希望能让郑家的孙女嫁给皇太子。哪知道郑覃根本不乐意,最终选中的孙女婿是一位崔家后人,而这个崔某并非是大富大贵,而仅仅是一名九品官。唐文宗对此也没有办法,也只能发出“民间脩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两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的感慨。而侯景之乱的始作俑者正是侯景,侯景初入梁时,欲求婚于王、谢名门,请梁武帝做媒,梁武帝嫌其门第不够而予以拒绝,侯景因而对梁心怀怨念,对南朝士族门阀也充满仇恨。他攻入建康后,士族门阀遭遇灭顶之灾,除了被屠杀的,还有许多士族饿死,颜之推曾云:"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谱》;至是,在都者覆灭略尽。"

崔姓历史名人从古至今_名人姓崔历史故事_崔姓历史名人

以东床坦腹的王羲之终成风流,成为绝响,终被雨打风吹去,门阀士族终被冲进了时光深处

隋朝末年的大混乱,最终胜利的却是士族拥戴的关中李氏家族,而这些氏族中,就有博陵崔氏!有时候我们可以看到选择和方向是多么重要呀,小到个人,大到家族、国家,都要做出一个正确的决定,才可能辉煌荣耀。隋文帝在位时,也曾废除过九品官人法,改为科举取士,目的便是选取人才,用以摧毁门阀士族的任官系统,可惜的是,因为隋朝存在时间太短,收效不大,即使在唐朝初年的时候,也因科举制度不发达难以起到作用。到了武则天时期,随着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进士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地位越来越高,世家大族在人才方面的优势才被逐步蚕食,影响力开始出现衰微的趋势,但是他们在民间的威望依然无法撼动,这样的状况一直贯穿于整个唐朝年间。而且,纵观唐朝一代,尤其是中晚唐时,“五姓七家”——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人才辈出,其中博陵崔氏出宰相16人,清河崔氏出宰相12人。但到了唐朝末年,这一切已经毫无意义了:清河的末代宰相崔胤虽然强力,但在无赖朱温面前轻如鸿毛。而博陵的末代宰相崔远,则直接跟其他士族大臣一起,被朱温扔进了黄河里。唐朝的门阀大族,绝大多数都居住在洛阳、长安以及这两地之间,而历次动乱当中,这个地区都是被摧残最严重的,人口濒临灭绝,门阀大族集中居住的习惯,使他们在动乱中受到的打击尤其严重,一次又一次的毁灭中,大量的大族子弟失去了生命和财产,而除了直接的杀戮,更具毁灭性的是,他们建立起来的关系网,也不复存在了,侥幸活下来的人也会,悲哀地发现,不断的清洗让他们数代辛苦经营的关系网被撕得粉碎,想重返朝廷而朝廷都已不在!唐代的门阀大族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们是一个网状的形态,是一个整体,在政治上相互提携与庇护,这样才形成了对国家的控制,而在从黄巢起义开始的持续大动乱当中,这个网被撕碎,发挥不了之前的作用。于是,千年的门阀世家时代,就真的被冲进了时光深处……

上一篇: 盘点百家姓之崔姓
下一篇: 曲靖各县区在安徽各地优秀同乡名录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