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澳]张磊夫 / 2023 /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东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一统王朝,国祚延绵两百年之久,虽然皇帝大多短命,但东汉仍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的重要时期,为中国历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东汉史与三国史研究的先驱级人物、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终身讲座教授、国际汉学研究领域儒莲奖获得者张磊夫,用《洛阳大火:公元23-220年的后汉史》一书,丰富了对东汉历史的研究。
这本书成书于2016年,是第一部用西方语言撰写的后汉通史,2023年5月在国内发行第一版中文译本,以黑色为底色,红色火焰图案的封面极具质感,豆瓣评分高达8.0分。
这本书通过东汉首都洛阳的命运作为朝代兴衰的标志,详述东汉都城洛阳的地理、布局、礼制、人口、重要建筑等,并由此切入对东汉政治社会的分析;继而用年鉴体写就东汉的历史脉络,以时间为序,详细讲述了东汉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的人物和事件。
东汉都城洛阳的兴盛与衰败
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是经过多方考量的。
洛阳位于黄河中游,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同时洛阳当时也是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有着丰富的经济资源。
东汉以火德彰显权威,洛阳也被称为雒阳,因火忌水,所以“洛”字去掉“水”而加了个“佳”。从光武帝刘秀开始的几朝皇帝都根据前朝西汉的礼制大规模建设洛阳城,政治经济呈现红红火火的发展态势。
洛阳承载着东汉历史的沉浮,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使得洛阳城的局势更加动荡不安。
公元189年,何进被宦官所后,火烧南宫宫殿的火光为董卓传递了信号,率军入城。之后少年皇帝刘辩被废,效忠汉室的关东州郡结盟,灾难性的战争爆发。可以说,洛阳城这把大火,标志着东汉彻底走向衰败。
经济和文化的繁盛
东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农业技术得到了显著的改进和发展,如水利工程的兴修、农具的改进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提高。工商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洛阳作为当时重要的商业中心,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有名,甚至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商人前来贸易。
东汉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时期。班超在任使节期间,将中国的文化和技术带到了西域,并将西域的文化带回了中国。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双方文化的繁荣。
宦官、外戚、士族轮流坐庄的朝局
外戚宦官专权、士族势力庞大是东汉政治的一大特点,出现了多次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的现象。
纵观东汉时期,除了光武帝刘秀、明帝、献帝,其它皇帝都活不过40岁,其中很多皇帝还是幼年继位。每一个皇帝即位时几乎都是皇太后辅佐朝政,而历朝皇太后们也大多依靠父兄或身边的宦官,皇帝成年后极易因权力争夺而与宦官、外戚发生争斗,严重影响了国家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东汉王朝历经风雨,却依然保持着繁荣与独特魅力。王朝的衰亡是一个复杂而又悲剧的过程,宦官和外戚的专权、统治阶级之间的内斗,以及经济和社会问题都是导致东汉覆灭的重要原因。
《洛阳大火》这本书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叙述方式,将历史的经验教训传递给读者,让我们认识到腐败、内争、外患等问题对一个国家的破坏力。
书中大量生动的案例、插图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背景,基于大量史料和学术研究,作者将其援引的史料在书中一一注明,具有极强的可考性,是一本历史学者和普通大众都适读的好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