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中国大运河高邮段的河道变迁、堤坝变化、航运交通以及渔民生活,真切感受大运河对自然环境、野生生物、居民生活、防洪航运以及地方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切身体验深受大运河滋养的文化名人对大运河、对家乡的真挚情感,4月21日下午,扬州树人学校南门街校区教务处主任常松老师带领南门街校区初一、初二年级5位英语教师、13位学生前往邮驿之城高邮开启对未来的项目式运河研学之旅。
在本次研学之旅中,树人学校师生实地考察了高邮博物馆、汪曾祺纪念馆、盂城驿,访谈了大运河沿线生活的居民和渔民,了解大运河高邮段的堤坝、航运交通、地方民俗文化、沿线街镇以及居民渔民生活等方面的变化,赏析大运河高邮段的文化名人的名篇名作。
迈入高邮市博物馆,了解这座有7000多年文明史和2240年建城史的古城高邮的前世今生。从新石器时代的龙虬庄古村落的历史遗迹,到后来高邮沿高邮湖、大运河的城市建造与发展,真实地还原了高邮邻里街坊的特色建筑、民俗风情等。
参观高邮博物馆
到高邮博物馆参观合影
走进美轮美奂的汪曾祺纪念馆,同学们通过汪老的身世与作品,切身感受着影响着他一生的水文化和他语言文字的魅力、他对生活的态度,“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忧虑、兴致盎然地生活”。
参观汪曾祺纪念馆
参观汪曾祺纪念馆合影
踏入盂城驿,登上鼓楼远眺,仿佛又见驿卒策马扬鞭,飞驰而过。古城高邮作为中国邮传历史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缩影,从秦置邮亭以来的漫长岁月中,高邮一直承担着重要的邮传任务,“一支邮字歌,从古唱到今”。
高邮南大街街景
参观高邮南大街合影
参观古盂城驿
参观古盂城驿合影
古盂城驿鼓楼
踏上平津古堰遗址,同学们去察看这极具历史价值的古石堤。这段近百米的11层古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唐朝调节运河水位的水利设施。正是它的修筑,才有了里运河,“不仅保证了山阳渎水力的充足,又增灌溉万顷之田”。
古平津堰遗址
几十年来,高邮各方面的变化可算是日新月异、翻天覆地。同学们对居住在老城区的居民、高邮湖边的渔民进行了采访,了解古城高邮的历史变迁与百姓生活的今昔变化,了解大运河河道的变迁与高邮湖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
采访高邮湖渔民
采访高邮老城区居民
最后,夕阳西下,在改道前的古运河畔,高邮湖旁,同学们临堤赏景,沉醉于高邮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感叹于其蓬勃发展,带给同学们无限的遐想与展望。对大运河高邮段文化遗存的实地寻访与探秘,更让同学们对本次运河研学目的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未来的项目式研学成果呈现有了更多的期待。
高邮湖景
如今的里运河故道
参观里运河故道合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