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书单 | 20位史学达人开列的200本历史书籍

书单 | 20位史学达人开列的200本历史书籍

书单 | 20位史学达人开列的200本历史书籍历史,不在教科书里。它在更新的史料里,在逼近真实的多方叙事里,在学人借助新的方法论和史观获得的洞见里,在当代人站在前人肩膀上看到的清晰风景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语)

书单 | 20位史学达人开列的200本历史书籍

历史,不在教科书里。

它在更新的史料里,在逼近真实的多方叙事里,在学人借助新的方法论和史观获得的洞见里,在当代人站在前人肩膀上看到的清晰风景里。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语),只有用当下的智识解读历史,才能了解昨天的真实,解开今日之疑惑,揭示明日之希望。

《新周刊》邀请了当代中国10位学院派专家和10位民间高手,每人推荐10本最值得阅读的历史书,从历史事实、研究方法、观察角度三方面切入,足以让你摆脱曾经遮蔽过双眼的历史教科书。

历史可以很性感,它甚至让现实更迷人——让我们一起开卷读史。

马勇

中国社科院近代所研究员

代表作:《从维新运动到义和团》、《儒学兴衰史》等

1.《訄书》章太炎

2.《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

3.《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

4.《中国近代史》蒋廷黻

5.《中国史纲》张荫麟

6.《国史大纲》钱穆

7.《美国与中国》(美)费正清

8.《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李约瑟

9.《中国通史简编》范文澜

10.《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

梳理近代大师

《訄书》是一部论文集,但太过古奥晦涩,除了章门弟子,除非像胡适等聪明绝顶之人方能弄懂。

《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将清代三百年学术视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并融入此书之中。

胡适的书近乎彻底地摆脱了传统经学研究方式,运用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用进化论的理念去解释中国轴心时代。

《中国史纲》全书没有繁琐冗长的引文考据,只是以行云流水的文字如实讲述那段历史。《国史大纲》具有独特的“中国叙事”理路,对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保持一种“温情与敬意”。《中国通史简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山之作,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三本书可以比较阅读。

费正清的中国历史研究深刻影响了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甚至西方国家政府的对华政策;而李约瑟的书,纠正了“似乎中国的成就毫无例外地是在技术方面,而不是科学方面的错觉”。

胡绳的书总结的三次革命高潮的说法,对近代史研究影响非常大,但是今天看来,它过于看重底层社会的反抗,忽略了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对富强、民主、自由的普遍追求。(文/马勇)

毛佩琦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代表作:《明成祖史论》、《明清行政管理制度》等

1.《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徐旭生

2.《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

3.《明清史讲义》孟森

4.《南明史》顾诚

5.《廿二史札记》赵翼

6.《国史旧闻》陈登元

7.《世变中的史学》李金强主编

8.《明季滇黔佛教考》陈垣

9.《极简欧洲史》(澳)约翰·赫斯特

10.《100名画古希腊罗马历史》(法)阿兰·施纳、佛朗索瓦·勒布莱特

用史料说话

长期以来,中国史学家所写的历史受时代环境的影响较多,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为某种社会目的服务,带有功利性和政治性。所以,那些看起来著名的史书我不推荐。

回归历史真实,就是我推荐这十本书的目的。

徐旭生先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用了大量的考古资料来复原中国古代社会,没有社会环境的约束,只是让我们通过真实的历史资料,看到一个真实的古代社会。

邓之诚在写《中华二千年史》时,只写了从秦汉到明清这两千年的历史,因为秦之前的历史他说不清,就索性没有写。在他的书中,收录了大量史料,对其作出梳理和作简略的评语,让历史材料来说话。

孟森先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写的《明清史讲义》到现在都无可取代,薄薄两本,提纲挈领地概括了明清的历史,既有高屋建瓴的把握,又有细致的材料。顾诚的《南明史》是在僵化的思想环境之下,推出的一本独立思考之作。《世变中的史学》是一本关于史学观发展的论文集,对20世纪以来的历史观,史学与政治、史学与社会关系的全面反思。(采访/金雯)

叶曙明

广东省教育出版社副编审

代表作: 《国会现场:1911—1928》,《大变局:1911》

1.《清日战争》宗泽亚

2.《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美)易社强

3.《梁启超传》解玺璋

4.《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王明珂

5.《民国衣冠》岱峻

6.《一宗现代史实大翻案》陈定炎、高宗鲁

7.《晚明七十年》十年砍柴

8.《谁谋杀了宋教仁?》张耀杰

9.《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许姬传

10.《历史的复盘》范泓

历史就是悲天悯人

我喜欢读历史,是对悲剧的迷恋。历史于我而言,无不是一幕幕人间悲剧。一颗种子,将来要长成一棵怎样的植物,能长多高多大,能活多久,其实那颗种子早已决定,只是在结局还没出现,我们无法参透而已。

若拉开历史的距离来看,近代史上的曾国藩与洪秀全,辛亥年在武昌城头高揭义旗的首义英雄与紫禁城里的孤儿寡母,宋教仁与那个始终隐藏在阴影里策划暗杀的黑手,帝制自为的袁世凯与讨袁护国的蔡锷,复辟的张勋与共和的段祺瑞,革命的孙中山与联省自治的陈炯明,其深层的悲剧意义,并无二致。

我所推荐的这几本书,既有宏大的历史全景画卷,也有小人物微不足道的喜怒哀乐,它们之所以令我感到震撼、动容,并不在于历史人物的对错输赢,而在于“物是人非”这四个字。既然往者已往,来者未来,那么我即往者,我即来者。历史遂由虚无而返回现实。中国式悲剧的精神价值,亦在于此。(文/叶曙明)

张玉法(台)

中央研究院院士

代表作: 《辛亥革命史论》、《清季的立宪团体》等

1.《资治通鉴》司马光

2.《国史大纲》钱穆

3.《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

4.《近代中国史纲》郭廷以

5.《宋教仁传》吴相湘

6.《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周策纵

7.《白话文学史》胡适

8.《梁任公年谱长编》丁文江、赵丰田编

9.《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

10.《近代中国思想史》郭湛波

研究历史需要追根溯源

据我所知,现在**年轻人不是很喜欢看历史,他们喜欢文学,甚至连文学也不看,都去看电影。1950—1970年代的年轻人还喜欢读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到1980年代以后有些改变。当然在大学,文史学生大多还是喜欢读些中国文学和史书,但都是以中国大陆为背景。

我自从进中央研究院就研究中国近代史,从辛亥革命开始,做断代史的研究。研究了几十年,发现这些问题实际上还是中国历史的老问题。我个人之所以选择研究中国近代史,与我个人早年的经历以及所处的时代有很深的关系,我们这一代经历过抗日战争、国共战争,自己身受颠簸,因此对于时代的转变和问题的来源,我想了解真相。

研究到现在,越来越感到历史的根源是追不完的,比如你想研究辛亥革命,其实它的问题很早以前就埋下了;你要研究清朝的东西,会发现清朝的问题或许明朝就有了,要想研究明朝的东西就又得往前推,所以我近十年就从古代向下追,看历史的源流是怎样的。 (采访/孙雅兰)

张鸣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

代表作: 《武夫治国梦》、《乡土心路八十年》等

1.《罗马人的故事》(日)盐野七生

2.《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罗志田

3.《吴虞和他生活的民国时代》冉云飞

4.《中国好人》刀尔登

5.《观念的水位》刘瑜

6.《金融的逻辑》陈志武

7.《丧家狗》李零

8.《倒转红轮》金雁

9.《共同的底线》秦晖

10《关键词》(英)雷蒙·威廉士

追寻真实是人类内在欲望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还说是胡适说的,实际上无从证实。总有人或者某些集体想把历史任意打扮,但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如苏联控制那么严格,几乎把所有历史都修改了,但最终历史真相还是会大白天下。寻求真实的历史是人类内在的欲望,这是阻止不了的。

第二个问题要谈谈“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人们需要用历史关照当下,寻找事物来源的脉络。

现在历史阅读进入新时期,历史通俗阅读也具有一定的市场,比如当年明月所做的就是一种尝试。本来这种工作应该由专业人士完成,但某些专家专业做不好,通俗也做不好,最后只能由一位业余人士来写。但通俗历史仍应该以历史真实为基础,现在历史喜欢戏说,如清宫戏,过分戏说就会脱离历史,甚至成为“穿越剧”。

最近几年抗战史研究有进步,至少正视历史,如果按照过去的说法,抗战怎么可能单方面由某方打呢,至少现在已经承认了国军的作用。但研究的方法论进步不大。(采访/汪璐)

李冬君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代表作: 《文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史》(与刘刚合著),《孔子圣化与儒者革命》

1.《书目答问汇补》来新夏

2.《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刘泽华

3.《历史理性批判论集》何兆武

4.《中国历代战争史》(1-14)**三军大学编

5.《中国疆域沿革史》顾颉刚、史念海

6.《从希腊到中国》(法)R.格鲁塞

7.《英人 法人 中国人》储安平

8.《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德)卡尔·雅斯贝斯

9.《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塞缪尔·亨廷顿

10.《罗马人的故事》(日)盐野七生

诗性江山

关于读书,先是越读越厚,一本十万字的书,可以读成二十万字或更多,书的扉页或笔记本上,记满了读书笔记;后来便是越读越薄,翻阅前言后记、目录以及相关章节,即使是大部头也很快看完了,很适应当今书的产量。我推荐的书,应该属于越读越厚之列。

所有读书都要从目录学入手,“补问”成于来师88岁,是对张之洞《书目答问》的补注,当代京城著名藏书家韦力以所藏书补充。作为推荐开端,也向来师致敬。

重读中国历史,发现历史上其实有两个中国,一个是二十五史里的中国,叫做王朝中国。一个是贯穿了所有王朝的中国,叫做文化中国。

所有王朝都在兴亡交替中,短则数十年,长则数百年,难逃一亡,唯有文化中国越千年而不断,还在发展。要把历史放到江山中读,不要放在王朝里读;要用诗性的眼光读,不要用“资治”的眼光读。以诗性之眼,能读取文化的江山;用“资治”的眼光,只能围绕王朝打转,把历史读成阴谋诡计和打来打去。这很可能是我读史最重要的发现。 (文/李冬君)

杨天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

代表作:《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等

1.《中国通史》范文澜、蔡美彪

2.《中华史纲》蔡美彪

3.《中国近代通史》张海鹏主编

4.《中苏关系史纲》沈志华主编

5.《二十世纪中国史纲》金冲及

6.《毛泽东传》金冲及等主编

7.《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杨奎松

8.《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杨奎松

9.《邓小平时代》(美)傅高义

10.《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美)陶涵

绕不开的两人

想了解中国的近现代史,毛泽东与蒋介石是绕不开的,两人的传记算是中国近代史的入门。蒋介石的书已经很多了,但是,我觉得大部分写蒋介石的书都是急就章,观点陈旧,掌握资料太少,没花深功夫。

蒋介石的资料也许是很多研究者穷极一生都看不完的,他在五十多年中所记的日记,已经在斯坦福大学的胡佛研究院对公众开放;**有数量庞大的蒋中正档案;南京的第二历史档案馆也有数量可观的档案。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一书的作者陶涵在写蒋的书时,在口述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他去奉化采访了当地老人,对蒋家族在奉化的情况作了梳理。

作为美国国务院的资深官员,他在利用美国档案方面有不少便利条件。所以,此书在研究中美关系,研究**地区与美国的关系方面有很高的价值。

之前西方学者写蒋介石往往都把他写成军阀,一个腐败政权的代表,但是陶涵对蒋介石作了比较高的评价,大陆的版本有所删节,把其中一些过高的评价删掉了。(采访/金雯)

倪乐雄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

代表作:《战争与文化传统——对历史的另一种观察》、《寻找敌人》

1.《罗马史》(古罗马)阿庇安

2.《西洋世界军事史》(英)富勒

3.《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英)利德尔·哈特

4.《马克思与第三世界》(意)翁贝托·梅洛蒂

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古希腊)修昔底德

6.《制空权》(美)杜黑

7.《闪击英雄》(德)古德里安

8.《孟子》

9.《论语》

10.《老子》

军事史推荐

阿庇安的书是了解古代西方文明兴起、扩张和衰落过程教科书,对于理解今天的西方世界仍然价值很高。

《西洋世界军事史》是治军事史者必读的入门书籍,国内曾有人批判他,比较之下,批判者智商不及富勒一半。利德尔·哈特也无须多说,战史经典。

翁贝托·梅洛蒂著的《马克思与第三世界》,把我从山寨版马克思主义迷途中拯救了出来。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作为西方史学开山之作,现在西方文明的许多原则的源头,从国际政治角度看,古代雅典的“剧情”仍在21世纪国际政治舞台上演。

作为现代战争领域的伟大先知之一,杜黑的作品就是阅读和了解的最好理由。

古德里安是伟大的战地指挥官、坦克战的大师级人物,同时也是20世纪唯一可与拿破仑相提并论的军事家。

三本中国文化的经典,没有不读的理由,东方古贤孟子最早关于“人道主义军事干预”思想,经过西方国家无师自通,已经在今天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战争。

《论语》、《老子》之“道”贯穿古今、横绝东西。 (文/倪乐雄)

雷颐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所研究员

代表作:《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历史的进退》等

1.《人类与大地母亲》(英)汤因比

2.《路易十四时代》(法)伏尔泰

3.《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法)布罗代尔

4.《联邦党人文集》(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等

5.《昨日的世界》(奥)茨威格

6.《第三帝国的兴亡》(美)夏伊勒

7.《让历史来审判》(俄)梅德韦杰夫

8.《古格拉:一部历史》(美)安妮·阿普尔鲍姆

9.《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

10.《中国近代史》蒋廷黻

不让心灵在黑暗中行走

人们往往会有“我们缘何需要集体记忆”的疑问。一位俄国史学家写道:在俄国面临的大变动中,俄罗斯人民了解历史的热情空前高涨,因为人们认为,俄国20世纪几次影响人类命运的巨变,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与俄国历史有着紧密的内在关系。现在,“历史”取代文学,“在文学止步的地方,由历史学家撰写的随笔和论文展开了接力赛”。

或许,有人会强调应当忘记过去,面向未来。但正如一位波兰历史学家所说:“关注未来不能被视同愿意忘却。决不应该认为忘却是通向社会和平的通行证。记忆是国内和平的组成部分。”忘记过去,并不能带来和谐。而健忘的集体,总会不断地重复错误、罪孽,难以自拔;人类社会也将陷入“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悲剧循环之中。

“当过去不再昭示未来时,心灵便在黑暗中行走。”这是托克维尔的一句名言。而如果掩盖、涂抹历史,竭力遗忘历史,心灵必在黑暗中行走。不让心灵在黑暗中行走,就需要“历史”。 (文/雷颐)

樊树志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代表作:《大明王朝最后七十年》、《崇祯传》等

1.《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法)布罗代尔

2.《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德)贡德·弗兰克

3.《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彭慕兰

4.《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

5.《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日)夫马进

6.《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黄一农

7.《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巫仁恕

8.《当法律遇上经济:明清中国的商业法律》丘澎生

9.《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日)岸本美绪

10.《中国的早期近代经济——1820年代华亭娄县地区GDP研究》李伯重

对历史要敬畏

经常有人问我,你最喜欢明代哪位人物?一定要勉为其难的话,可以说海瑞令我难以忘怀。

海瑞担任南平县教谕(县学教官)时,有御史前来学宫视察,命教官们下跪。海瑞义正词严地拒绝,说:“如果到御史衙门参见,理当行下属礼,但是此地是师长教谕士子的地方,师长不应当屈膝。”海瑞始终有自己的准则。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海瑞出任户部主事后对嘉靖皇帝的尖锐批评,也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海瑞骂皇帝”。

近些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深受欢迎,写得引人入胜的历史著作,不时成为畅销书,令人欣喜。但其中粗制滥造的媚俗倾向却需警惕,美其名曰戏说,实则肆意篡改或歪曲历史。

新时代读历史需要提倡对历史的敬畏感,至少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某些地方官员,打着各种迷人的幌子,肆意拆毁历史古迹,新建假古董,达到敛财之目的。

其二是,希望作家们下笔慎重,严格区分虚构的文学与真实的历史之界限,也希望人们切不可把影视剧的戏说或演绎作品当作真实的历史,一旦到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地步,后果将难以收拾。(采访/孙雅兰)

下一页更精彩:书单 | 20位史学达人开列的200本历史书籍

上一篇: 艺术的文化、社会与历史研究研讨会暨东南大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揭牌仪式在东南
下一篇: 陈胜(秦朝末年反秦义军的首领)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