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史箴图》局部
用线造型
中国古代描绘人物形象可追溯到远古的岩画和半坡的人面鱼纹盆。可靠的最早的中国画出现在战国,是马王堆帛画《人物驭龙图》、《人物龙凤图》。在描绘人物中已经注意发挥线描的表现力,已经具备中国人物画的首要特征:用线造型。
《人物龙凤图》
传神写照
时间推进到魏晋,这时的人物画成为独立的画科。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把线性造型发展到极致---连绵不断,悠缓自然,在线的节奏感和力度上都有飞跃,把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完美境界。而顾恺之在人物画的理论上更是贡献不菲,并对中国绘画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他强调对人物的精神面貌的细致刻画,尤其是眼神的描绘,要做到“传神写照”。此论点是要画者做到“以形写神”“神形兼备”。形成了人物画的第二个特征。但是画面整体还是不成熟,在人物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物的表现上仅是初级阶段。
《洛神赋图》
主大从小,尊大卑小
随着隋唐盛世的到来,人物绘画到达它的完善期,隋阎立本《历代帝王像》已经相当成熟。尤其是他刻画隋两代帝王像时,是水平最高的。睿智清秀的杨坚,纨绔狡诈的杨广。深刻刻画了人物的性格,达到了入木三分。而《步辇图》是他的旷世名作,描绘吐蕃使者鲁东赞迎亲文成公主的事件,图中线描准确,各个人物神态惟妙惟肖,表情刻画出神,人人物座次和大小上又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物绘画的又一特征:“主大从小,尊大卑小。”
《历代帝王像》局部
《步辇图》局部
书法入画
同一时期的吴道子是不得不提的巨匠,虽然如今已经找不到他的真迹了。通过敦煌的唐代壁画我们可管中窥豹,体味一番。他的线条运用有着强烈的个人情感,流畅飘逸,形线统一完美,以书法入画,同时运动感和节奏感突出,和北齐的曹仲达并成为“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计白当黑
唐的仕女画很有特色,在唐初形成,鼎盛于盛唐开元,其中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是精品,其形态肥硕饱满这和唐玄宗的病态审美有关,当时杨贵妃和安禄山体态成为社会标准。画面背景留白,计白当黑,这时中国古代绘画的布局特色。
捣练图(局部)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南唐的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揭开了中国人物画的高潮序幕。这时典型的最早“针孔摄像偷拍”。说的是南唐后主李煜时期的重臣韩熙载被皇帝监视的故事,韩熙载是三世老臣,由于战乱东奔西跑,落难南唐,委以重任,但没有融入南唐仕途圈。为自保,故作腐败。其原因归于中国官场弊病:腐败可保命,贪财好色无威胁。画中生动地描绘了韩熙载的高级会所的场景。歌妓闲人繁多,布满画面,但是人物之间神态呼应,生动传神。尤其韩熙载的眼神,比较一下,会发现与众不同。表现他内心的痛苦。茫然无助,深邃的痛苦。“间谍”作者扑捉到了事件的瞬间。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宋徽宗时期我们到了人物画的高峰,是个copy者,是最大的中国文化大救星。他倡导的古画复制运动使得很多名作才可流传。他经常把属下的作品署名为自己,虽然有人说他剽窃,但是这种剽窃是有益的,他把绘画上升到皇家的艺术。他笃信道教有名的《听琴图》相传是他的自画像,两旁的人是他的宠臣蔡京和高俅,他所弹的是无弦之琴,这和他的信仰有关,出自陶渊明书斋摆无弦之琴的典故,着实的行为艺术。所谓大音希声,真水无香。
王居正《纺车图》局部
王居正《纺车图》,作者师周昉,得其闲冶之态。但“精密有余,而气韵不足。”其下笔前沉思静虑,力求形神兼备,故所作构思巧妙,形象生动,刻画细腻真实。 《纺车图》布局手段很是巧妙,他把地位让给了二条飘摇着的细线。环绕二线,画面出现了众多人物。右边一村妇坐在小凳上,怀抱婴儿哺乳,身旁放置一架纺车,左手正摇轮。哺乳理应身向后靠,而村妇由于身兼二事,只能身向前俯,并微微拔腰。作者在处理这一形像时表现出了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前面一老媪,双手引着线团,脸上体现出体量和爱抚。在这个主题展示的同时,作者又引入了另一情节。村妇身后有一个席地而坐的儿童,手中拿着木杆,牵着一只蟾蜍,似乎等着婴儿下地玩耍。此图勾线细劲,纺车等都据实描绘,体现了北宋风俗画的较高水准。
《清明上河图》局部
提到风俗画不得不提我们的“国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神来之笔每个地方都是精心设计的,写实而复杂。细品每个细部都是一张画。可以演绎无数的人间故事。据说五十年代,观者可在画里河里见到游鱼。我们惊叹画家的想像力。画中触角到了各个行业,宏观微观具佳,伟大的巨制。这是画人民的人民画家描绘的和谐清明之盛世。
武宗元《朝元仙帐图》
由于文人绘画的出现,人物绘画在宋时有一定的制约,但是也是名家辈出。武宗元《朝元仙帐图》是当时另一精品,在用线上继承了吴带当风的特色。李公麟的人物形象塑造堪称完美,能画出不同地域,民族和阶层的人物特征,并突破陈规,别创新样。
国破之后的南宋,偏安一角,从南宋李唐《采薇图》中我们又能看到画家的社会责任感,其描绘的是伯夷叔齐,不当国君。不吃新天子之饭,深山采薇而食的故事。正所谓“多买胭脂画牡丹。”的情节。
李唐《采薇图》
《伯牙鼓琴图》是元时王振朋的力作,画中肢体语言丰富生动,左边是伯牙,他面目清秀,蓄长髯,披衣敞怀,端坐石上,双手抚琴。尤其画中坐观听琴者拿脚打拍子,生动传神,可见其是个懂琴会听的行家。而旁边的侍者左顾右盼,心并不在琴上。这幅画在人物心理活动的描绘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绘画技法上画家王振朋很好地继承了北宋李公麟的“白描”画法,线条挺拔有力,富有弹性,既连绵不断,又有轻重、粗细、缓急、顿挫的变化。画中部分衣帽用淡墨渲染,石块略加皴擦,这些丰富而简洁的表现手法使画面有变化而又含蓄,明快又不显单调。
《伯牙鼓琴图》
在元以后的朝代人物绘画很难再达到高峰,中间零星地有文征明,仇英和唐寅等文人画大师,但是人物画还是比较前朝缺少了些许的活力和灵气,只是在明末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人物造就了一段回光返照的辉煌。这样一群人中佼佼者是陈洪绶和崔子忠,次之是丁云鹏和吴彬。他们柔和了唐和五代的人物画特色加以民间化,开创了“宁拙毋巧,宁丑毋媚。”的人物画新特点。反映了明末士大夫和清初遗民的精神追求。这时的题材多以道释人物为主,造型夸张变形,颇有装饰意味,笔法酋劲,设色古雅,形成变形主义。
文征明的《湘君湘夫人》
仇英人物
唐寅人物
陈老莲人物
崔子忠人物
之后的曾鲸创没骨人物画先河,在刻画人物上抛弃了描写人物的外表特征,深入揭示人物的精神特质。把民间的写真传统技巧结合了文人画的审美情趣。他最擅长人物肖像,最著名的是《王时敏像》,之后的追随者任伯年把西画的技巧融入国画,没骨之后赋色,画出逼真传神佳作《寒酸尉像》等。
曾鲸王时敏像
在最后这段清朝人物画家中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以郎世宁为代表的,用中国的笔墨融入西方的技法和透视,把平面的中国画改造成立体的工笔人物,由于皇家的爱好这种画法大行其道,这期间一批宫廷画师追随此法,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郎世宁人物(局部)
顺中国古代绘画的历史长河而下,纵览古今的名家胜迹,不禁慨叹,这些瑰宝不仅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社会面貌、风俗人情,在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之外,还具有其它画科难以相比的史学价值和社会学文献价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