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汾州古城 大美汾阳:汾阳“酒篓”的故事

汾州古城 大美汾阳:汾阳“酒篓”的故事

汾州古城 大美汾阳:汾阳“酒篓”的故事篓,一种容器,据传发明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用荆条编织而成,可装固体也可装液体,广泛应用于人们生产生活,因其能装液体而不漏,深受人们喜爱。

篓,一种容器,据传发明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用荆条编织而成,可装固体也可装液体,广泛应用于人们生产生活,因其能装液体而不漏,深受人们喜爱。

汾阳名人录_汾阳历史名人_汾阳的名人

篓从清朝光绪年间经赵明靖夫妇由太行山泽州(今晋城市)一带传入汾州府并大量使用,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逐渐消失弃用,对推动当时汾州府“秦晋旱码头”发展,促进酒文化繁荣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赵明靖夫妇和“赵家篓子铺”以及“酒篓”也随之成为汾阳名人,老字号,畅销品,享誉一时。

赵明靖,妻赵氏,世居泽州一个赵姓集中的村落,村人农闲时以太行山一种叫“桃条”的灌木来编织一些“筐、筛、笼、篓”等物换取生计,其中篓的工艺更为复杂,工序最是繁多,编织成型后还要用麻纸,动物血发酵,白灰等和为粘状从篓的内部裱贴糊粘,并根据体积大小,掌握层数,晾干一层,再加一层,直到达到装入各种液体既无异味,又点滴不漏的效果。

光绪三年(1879年),天下大旱,民不聊生。河南大部,山西南部等地连续六年赤地千里,饿殍遍野。迫于无奈,赵明靖夫妇一根扁担两个筐,一头装着简单的行装,一头挑着三岁幼子,北上逃荒。行至洪洞,儿子不幸被冻、饿、疾病夺去生命。夫妇二人相依为命,一路艰辛,经“通介门”进入了时称“红火东关”美誉的汾州府东关。他们看到这里店铺林立,市井繁荣,民风淳朴,为人和蔼,看不到一丝灾荒迹象,像是进入沙漠中的绿洲。铁匠铺、木匠铺、钉掌铺、杂货铺、金银铺、古董铺、车铺、药铺、当铺、酒庄、饭庄、钱庄等等,应有尽有,十天一会,五天一集,城里乡村互通有无,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两人被东关孔姓大善人好心收留,孔大善人不仅施舍他们饭食,还把自家磨房让他们安身居住,于是孔家磨房成了二人的家,用汾阳话说“叫花回来也有立棍棍的地方啦”。没过几天,上过私塾,天资聪敏,耐心细致的赵明靖很快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商机。

汾阳一些大字号如“德義园”“狄遗元”“義泉涌”“德生泉”等醋酱铺、酒坊等使用的容器多为陶类坛、罐、瓮等,在马车运往平遥的十几小时中,存在有易碎、包装重量大于货物本身、装卸不方便、液态货物(醋、酱、酒、油)无法远运等问题。他找了一些当地人编笼用的“条子”,原来,汾阳当地有编笼传统,大笼子也装二百多斤,供煤矿专用。另一种笼子有提梁,可农用或家用。身带家传“编篓”手艺的他拿回这上结条子编成了大约高15公分,长25公分,宽12公分的几个小篓,带着样品走进了汾阳最大的醋酱铺“德義园”。说来也巧,那天,“德義园”的掌柜正在和平遥来的客商为把黑酱大量运去而犯愁,当赵明靖叩门求见把手中的小篓样品呈给二位掌柜时,两人第一次见到如此轻便的包装,先是一愣,继而喜出望外,连忙询问此物何名?如何使用?效果如何?赵明靖详细介绍道:“此物名篓,有大有小,全凭手工,制成后无异味且点水不漏,篓口用圆木作盖,越盖越紧,可达到密封效果,此篓装满可垒三尺之高,无论道路多颠簸,篓不变形,里面货物也不会有点滴跑漏。”二位掌柜听了这番述说,十分高兴,又见来者三十来岁,正值壮年,身材魁梧,二目炯炯有神,衣服虽然破旧,但清洗干净整洁,说话句读有序,正气凛然,绝非草莽粗鲁泛泛之辈。言语间,又知其住在东关孔大善人处,既成邻里,洽谈气氛更是和谐,当场决定先订制三百个篓试用,并给付了预付款,约定了交货时间。从此,液态产品在汾阳大量使用,赵家也结束了逃荒要饭的悲惨历程。

经过“德義园”成功试用,各商家纷至沓来,争相订制,产量上升,赵家夫妇仗着年轻力壮,起早贪黑,埋头苦干,不仅结识了很多商贾大家,也使白虎岭区灌木桃条有了新的出路,不但增加了人编篓就业,而且带动了山区农民割桃条换钱的收入。不过半年,在众多朋友帮助下,赵家就在东关街买下一所大院,西房五间住人,东房五间编篓,从此,在东关众多铺坊中又新添了一个“篓子铺”。

赵明靖后来又生两子,长子永廉,次子永清,赵家篓子也与时俱进,从五斤,十斤到三十斤,五十斤,不断适应市场需求,赵家父子还共同制造了百斤大篓,吸引了来自陕西绥德和榆林的驼队,通过赵家篓把汾州的酒、醋、酱、香油、胡麻油等特产传向丝绸之路与内外蒙古和俄罗斯。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对吕梁解放区及陕、甘、宁地区实施经济封锁,赵家篓在汾阳民主抗日政府的领导下,大胆创新,小心改进,在小篓里放一层活底,把大篓肩部编成双层,利用篓夹层往解放区运送火柴,西药,针剂等急需物资,使赵家篓子铺发展到了巅峰。赵家掌门人赵永廉也因广结人脉,救贫济困,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成为知名人士。

随着玻璃和塑料产品的发展,篓由于其手工制作,费工费时;流水线作业、批量生产难度大;成本高,利润空间小等因素,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惋惜的是,笔者多次参观过山西省汾酒博物馆、山西省新晋商酒庄博物馆等地,一直很少见到“酒篓”这一曾经为酒行业立下汗马功劳的艺术品陈列。笔者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引起各位喜欢汾州文化的学者对“酒篓文化”“编织文化”兴趣,让这个曾经使汾州经济繁荣的大功臣——酒篓不要消失在大家的视线中。

上一篇: 中华第一巾帼英雄,在两广海南等地广为人知,被誉为岭南圣母
下一篇: 由历史人物变成了影视剧大IP,为什么只有他成功了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