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扬州三人行的三座四角桥上的留影以及高邮宝应欢迎您的标语
三人行有一阵子在无锡和东台等地连续看了多座四角桥,这一次再度关注四角桥把目标定在了扬州。每次出行总觉得时间不够,冬天日短,每天有效的观光时间更是有限。去扬州的路程还是有点远,于是先乘坐高铁到扬州东站,解决了长途到达目的地费时费力的问题,然后租车自驾游,这种形式在三人行中尚属首次。根据掌握的资料,扬州共有三座四角桥,分别位于高邮和宝应。尽管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很少有人关注的四角桥,既然来到这里,顺路当然也游览了一些当地的名胜古迹。高邮和宝应的名胜古迹还是不少的,由于时间关系只游览了一些主要的景点,即便这样,有限的两天时间也撑得满满的了。
*扬州是个好地方
扬州无疑是个好地方,此行总算理解了古人关于扬州旅游的总结,那就是要选择一个最佳季节,即所谓的“烟花三月下扬州”。而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只是抽空便结伴同行,来了一个“寒冬腊月上扬州”,结果是吃足了苦头。冬季不一定不适合旅游,但过了长江或许就不一样了,在这里许多的河道里都结了厚厚的冰,我是已多年没能看到这种景象了。我们相约的扬州两日游,才庆幸没有下雨却恰遇一次寒潮,让我们领教了刺骨寒冬的威力。看似零下2、3度的气温并不算很低,感受到的却是除了寒冷还是寒冷,最难忍受的是观光时的拍照,出手才一会就有了冻僵的感觉。
*扬州高邮市三垛镇东楼村的四角桥
(一)高邮三垛镇东楼村四角桥
扬州三人行首先拜访的是三垛镇东楼村的四角桥。由于预先在卫星地图上已经找到四角桥的具体位置,所以根据导航很快就驱车直接来到了四角桥边。根据四角桥边民居的门牌,可以知道这里为东楼村七组。而原先采集的资料显示为荡楼村,卫星地图上的显示也是荡楼村。各地行政区划的变化造成了这样的局面,有行政村,也有自然村,还有新旧地名,而百度上基本上查不到其变化过程的相关信息。最大的可能就是原来的东楼村和荡楼村已合并为新的东楼村。
*东楼村的四角桥在卫星地图上的位置,它的周边还是传统民居。
*东楼村四角桥横跨两河相交处,基本上仍处于建桥时的状态,这是在桥上看东南西北的河面。
只能用荡楼村任家路北侧的东楼村七组来表示四角桥的位置了,而四角桥所跨的两条河流皆不知其名。四角桥周边还是较为原始的农村风光,建筑也是以传统民居为主。在桥上所遇几位村民十分友好,尽管当地方言很难听懂,经过简单交流,得到的一个主要信息便是该桥建造已经有47年了,推算一下也就是1977年或者1978年间建造的。我们发现,各地的四角桥大多是集中在这个时间段内建造的,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建筑技术都有关系,只是至今不知究竟哪一座四角桥是有史以来的第一座。我们来到四角桥边,对该桥的各个角度进行了拍照,经过村民的允许,我们还上到他们家的楼顶上,居高临下地观看四角桥的全景。
*东楼村四角桥的结构为两座双曲拱桥十字相交,桥座为乱石垒砌而成。
*四角桥一桥通四方的四个桥堍
东楼村四角桥的保存相当完整,为典型的两座双曲拱桥交叉而成,四个桥座都由不规则的块石垒砌而成。沿着河坡比较容易就可以走进桥洞内,对于四角桥的各部分结构都能仔细观察,满目都是拱形水泥板,四角桥对这种构件的应用可谓达到了极致。所跨十字交叉的河道也同样完整,站在桥上四处张望,河边都是苏北普通的农村风貌。东楼村四角桥如今仍然在正常使用,四个桥堍都有不算直接的道路相连接,不过农村地区本来人就少,加上正是寒冬腊月,并不见有行人和车辆在桥上经过。四十多年历史的老桥一眼望去还算整洁,可见该桥的质量还是经得起考验的。四角桥桥体是刷过了涂料,石质桥栏显然是近年来重新加装的。
*桥上看四堍和桥面,桥栏显然是近年来新做的。
东楼村的四角桥中规中矩,其相关资料却是一片空白,如果要加以深刻印象,必须与当地历史相结合。不查不知道,查阅一下还真不简单,据说这东楼村是著名的历史人物吴三桂的祖籍地,他是一位影响历史进程的著名人物。吴三桂(1612-1678),明末清初的政治家,军事家,祖籍三垛东楼人。在明崇祯末年降清,曾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后晋封为平西亲王。其于1673年因不满朝廷撤藩而叛清,发动“三藩之乱”。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同年秋病逝。
*扬州高邮市三垛镇三百六村的四角桥
(二)高邮三垛镇三百六村四角桥
看过东楼村的四角桥后,根据导航我们穿过三垛镇来到了三百六村,这里又有一座四角桥。相对于在三垛镇东南镇郊的东楼村,三百六村就在三垛镇区北侧,两者直线距离不到三公里。三百六村四角桥更接近镇区,其周围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到达四角桥前,首先看到了秦观大道上的高邮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也就是高邮市第三人民医院,与三垛镇政府也相距不远。三百六村四角桥的定位为三垛镇秦观大道少游路东南,四角桥附近这两条道路之名,实际上指的是同一位历史名人,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宋著名的婉约派词人代表秦观。
*高邮市三垛镇秦观路少游路东南的三百六村四角桥
*三百六村四角桥上看所跨的河,其中南方的河道已经被填埋。
想不到三百六村的四角桥也能与一位历史名人相关联,这里是他的故乡。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北宋时期大臣、词人。秦观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为北宋婉约派重要作家。秦观是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全国各地留有各类纪念他的景观,三垛的两条道路秦观大道和少游路也是其中之一,附近还有少游文化广场。而四角桥所在的三百六村,是我感觉到非常神奇的一个地名,却查不到它的出处。
*四角桥的结构与东楼村的一模一样,两座十字相交的双曲拱桥。
*三百六村四角桥的桥堍
四角桥西南处的店面门牌就是少游路,可见该桥已是处于镇区了。在四角桥东北桥堍外,还有几间老房子,里边还能看到一座土灶,这里的门牌是三百六村六组,可以想象这里原先是与东楼村四角桥一样的乡间环境。我在这里遇见一位老人,当问他这里是什么地方,他用当地方言说的“三百六”,我一时却怎么也听不明白,觉得实在无法再交流下去,只能笑笑而离去,直到看见这里的门牌才明白过来。那老者或许也在想,说得这么明白了,我怎么还是听不懂呢?其实在四角桥面朝少游路的西侧,挂了一幅写着“参军报国无私奉献 立志军营建功立业”的横幅,其落款就是三百六村。
*四角桥的桥面和桥上看其四堍
三百六村的四角桥,与东楼村的四角桥可谓是一对姊妹桥,无论其外观还是结构都如出一辙,或许就是同一批人马设计建造的。四角桥同样相当的完整,至今仍能通行,桥面及周围环境也还整洁。仔细看过四角桥后,发现连近年来加装的桥栏也与东楼村的四角桥出自同一批次,不同之处是石望柱头上的花纹由竖纹改为了祥云纹。四角桥桥体上某些部位的粉刷层有所脱落,可以看出其中的砌砖,得以进一步了解四角桥的结构。据东楼村的村民说,三百六村四角桥的建成比东楼村四角桥稍晚几年,只是由于靠近镇区,如今周边面貌已有较大的改变,除了紧靠着的少游路已是城镇街道,旁边的建筑也是新建居民楼了。最重大的改变就是原来的十字河道,南侧的一条河已经被填埋而建成少游路的街面楼房了,显然填埋已久。可以看到的是东南桥堍处,蓝色的彩钢板围栏外是一片新建的居民小区,城镇化进程使原处于农村的四角桥逐步进入到镇中心了。
*扬州高邮市宝应县柳堡镇廷柏村的四角桥
(三)宝应柳堡镇廷柏村四角桥
三人行在扬州,看了三垛镇两座相距不远的四角桥后,又驱车赶到宝应县,最后观看柳堡镇廷柏村的四角桥。走到桥上看所跨的十字河,或近或远皆有一座桥梁,可证当年建造四角桥的初衷,一桥通四方,一桥顶三桥;由此也证明眼下的四角桥,其通行功能已被完全替代。这座桥的整体结构虽然没有改变,但外表风貌已是完全改变,功能也由原先的主要交通硬件,变为了一座光彩夺目的景观桥,用当地官方的话来说是成为了“廷柏村对外展示的窗口”。此行所看的三座四角桥中,数廷柏村四角桥的资料最多,不能说它的外观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只能说已是彻底地改头换面。对于历史建筑来说,这并不是最佳的保护方式,但作为仍在使用的公共建筑来说,应该也算是另外的一种保护方式了。
*高邮市宝应县柳堡镇廷柏村的四角桥,东北和西北两堍因为修筑公路而被截去一些。
*桥上看东南西北的河道
查阅资料可以知道,廷柏村四角桥始建于1976年,位于宝应县柳堡镇西南廷柏村,两条中心排河交汇处,将四个点连接起来而建,桥面的中央建有八角亭,廷柏人称之为“十字桥”。桥梁采用双曲拱形结构,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通过网上的搜索,发现了一张廷柏村四角桥的老照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它的原始风貌。四角桥原先并没有桥亭,原桥拱中间有水泥雕塑的正式桥名,隐隐约约地却看不清究竟是“十字桥”还是“四角桥”三字。而新装修的桥上,却挂了一块红底黄字“十字桥”的桥铭,据说这是当地人对该桥的习惯称呼。十字桥位于宝应县柳堡镇西南廷柏村,是以蔡廷柏烈士名字命名的村,全村有23个村民小组。四角桥四周就是农民集中居住点,村委会的办公地点设在“十字桥”旁边,我们所见在桥边的是廷柏村卫生室。
*廷柏村的四角桥有不少特别之处,如桥上有八角亭、桥堍有部分台阶、桥栏上有灯杆,桥体被贴了瓷砖,整座桥看去如同新建的一般。
提起苏北里下河地区的柳堡镇,就会想起新中国早期的电影《柳堡的故事》。通过作家胡石言介绍《柳堡的故事》的创作经过,可以得知该地名的来源:1943年我团驻军在这里时,名为刘坝头,沿河尽是大柳树。创作小说认为这个故事的风格与标题应该既是战争的,又是抒情的。“刘”便改为“柳”,“柳”字多情,但“坝”字没有兵味,所以改写成“柳堡”。《柳堡的故事》于1956年拍成电影并热播,柳堡便成了宝应刘坝头这块土地的正式名称。而廷柏村又是以蔡廷柏烈士名字命名的,蔡廷柏(1915~1947年),宝应小尹庄乡人,佃农。民国32年(1943年)参加革命,次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2月10日遭到数十名还乡团的包围,宁死也绝不投降,蔡廷柏牺牲后,中共宝应县委决定将新沟乡东部改名为廷柏乡。
*四角桥的桥堍,除了有台阶外,北侧两堍因为修筑公路而被挖去一截,显得有点不自然。
*四角桥上看其四堍
廷柏村十字桥始建于1976年,由于廷柏村上世纪70年代曾是扬州地区农田水利建设样板村,1970-1975年时间内,全村人民填老河、开新河,实现了农田水利标准化、农民居住集中化。为了方便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当时的县水利专家在征求群众意见后,便决定在廷柏村十字河上建一座十字桥,将两条河交汇的四个角连接起来。“十字桥”由县水利设计院和县水利工程队组织设计施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建造完成,成为廷柏村对外展示的窗口,当时也吸引了不少地方水利、农业专家前来参观。
*廷柏村四角桥顶上的八角凉亭名为博爱亭,亭内设有长靠椅,还有科普宣传。
廷柏村四角桥前些年进行了重大改造,重修了石质桥栏,给整座桥体用瓷砖贴面,并且在桥顶上增加了一座八角凉亭,才有了今天的面貌。廷柏村四角桥比较特殊的地方还有:桥栏中间设置了四对灯柱,上有球形灯;桥堍为部分台阶而不全是斜坡,由此成为了步行桥;东北和西北邻公路的两个桥堍被截去了一段,在卫星地图上看时尤为明显。总之廷柏村的四角桥与原来面貌相比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几天刚刚在桥亭上悬挂了大红灯笼,为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平添了几分喜庆气氛。
*网上找到了一张廷柏村四角桥的老照片,与现貌相比完全看不出是同一座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