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小学语文教材版本众多,有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等等。如今,小学语文教材实现了全国统一,全部变成了部编(统编版)语文教材。
尽管部编版教材反复雕琢,但也不是完美无瑕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本人认为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有以下缺点:
卖火柴的小女孩原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原文三年级上册)
在每篇课文的后面,一般都有生字表。生字表包括两部分:田字格上的是一类字,两道横线中间的是二类字。
对于小学生来说,一类字要求会认识会书写,二类字要求只认识不必会写。可是,翻开语文课本,可以发现一类字与二类字有不少是重复的。
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不免心生困惑:到底哪些字才是重点生字呢?
一二年级的语文教材,课后生字表上的生字没有拼音。低年级孩子认识汉字不多,拼音基础掌握得不牢固,应该加上拼音更好一些。
而且,每册语文教材的最后,都安排了词语表。但是,这些词语比较零散,并不是课后生字组的词语。
有意思的是,二年级下册课文《我是一只小虫子》,生字表一连出现了“屁”“尿”“屎”三个生字。当学生纷纷组词“放屁”“撒尿”“拉屎”时,老师在课堂上会不会略显尴尬?
编者在选编课文时,一般会对原文进行改动,但也不能随意乱改。
以三年级下册课文《燕子》为例,原文是“小燕子从南方赶来”,课文变成了“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
个人认为:课文应把“那些小燕子”去掉,句子会更通顺一些。你觉着呢?
还有,前文提到“纤细的电线上”,后文出现了“几支木杆”,这不大符合农村生活实际。
在农村的田野,电杆随处可见。电杆之间有细细的电线,怎么会有木杆呢?莫非要挂上衣服晒吗?我查阅了原文,原文是“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这更加接近生活现实。
与课文《燕子》原文相比,编者加了不少修饰语,多了一些优美的语句,却偏离了原文的意义,掺杂了更多的主观因素。
自从2018年实行秋季部编版教材以来,本人发现:每学期的课文都会有变动,变动幅度还比较大。
有的课文在这个版本是第24课,下个版本却变成了第26课。有的课文在这个版本出现了,下个版本却消失了。有的课文这个版本没有,下个版本却出现了。
不仅如此,课后的生字还经常增加或删减。虽然教材生字表、课文进行了调整,但是教辅资料跟不上变化。由于个别课文有变动,教师在讲教辅资料上习题时,经常会遇到一些麻烦。
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偏小,识字量有限。到了二年级下学期,整本教材课文不再带拼音,只有个别生僻字才有拼音。这对基础差的学生而言,无疑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该课文选自《安徒生童话》。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孩子们可谓是耳熟能详。
可是,课文中用大段的篇幅,描述了圣诞树、烛光、画片等物品,渲染了圣诞节快乐的氛围。看到这样的场景,学生会不会憧憬着过圣诞节?
如今,国家大力提倡过传统节日,社会上掀起了抵制洋节的浪潮,此类关于圣诞节的课文不要也罢。
更何况,大部分学生都在家读过这个故事,非常熟悉故事中的内容。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童话故事课文就有好几篇。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的篇幅增加不少。不可否认,学习这些优美的诗歌,能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但是,不少现代诗歌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含蓄隽永,而小学生社会阅历浅、缺乏想象力,也不了解诗歌表达技巧,他们在鉴赏诗歌时会感到迷茫。
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三单元,《短诗三首》《绿》等课文都是现代诗,有的诗歌还要求学生背诵。
等到一些学生喜欢上诗歌,会模仿写诗时,考场作文却提示“诗歌除外”!看到这样的要求,学生会不会哭笑不得?
在各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深奥,学生不容易领悟透彻。
例如:二年级语文下册的《彩色的梦》《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三年级语文上册的《花的学校》《那一定会很好》、三年级语文下册的《宇宙的另一边》、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三月桃花水》《白桦》、六年级语文上册的《丁香结》《好的故事》等课文。
一些课文抽象难懂,连老师都要琢磨半天:这篇课文到底是什么意思?作者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课文《剃头大师》《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中,学生并不熟悉“老掉牙推剪”和“夹袄”。如果教师不加以介绍的话,学生理解起来会有难度。
课文《我们家的男子汉》中,出现了“一角钱”“营业员”“同志”等词语,颇具有年代感。在这个电子支付的时代,学生对这些名词缺乏认识,难以将情感代入到课文中。
总之,本人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建议是:教材上的课文尽量固定下来、不要把原文改动太大、生字表编排更合理些、适当加入中国经典故事、多选编一些接地气的课文。
在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您有什么要吐槽的吗?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看法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