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关于明太祖朱元璋的长相,在历史上一直都是个谜。专家们翻遍大量书籍,也不能从中得到准确的答案。
而朱元璋的相貌,自古以来有两种不同的言论。
一种是,历代君王标准画像的描述,“朱元璋正襟危坐、相貌平平”。
另一种,就是民间传说。朱元璋长着鞋拔子嘴脸,脸上有许多密密麻麻的黑斑,五官扭曲,奇丑无比。最具有显著特征的就是他的鼻子,像耳朵一样耸立,大耳隆鼻。
由于朱元璋出身于贫民世家,所以相比之下,这个言论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朱元璋的长相究竟如何,直到十几年前才有了准确的答案。
从平民草根到开国皇帝
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
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濠州(今安徽凤阳)地区连续发生自然灾害,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接连去世。
不久后,当地战乱与灾害频发,迫使朱元璋与其余亲人慌乱逃离。在逃亡路上,人潮拥挤。朱元璋与亲人走散,从此独自一人开始在江湖闯荡。
朱元璋曾四处寻找工作,但由于近些年的灾害,再加上他的年龄太小,商贩老板都不愿意接受他。为了生存下去,朱元璋来到附近寺庙,剃度出家做了一名行童(寺庙劳役的小和尚)。
来到寺庙之后,朱元璋在高彬和尚的吩咐下,每日在寺庙扫地、烧水,处理各种杂物。因为年纪小,朱元璋的力气还远远不能承受繁重的劳役。所以,每当他从井里打水的时候,总是会将井水洒在地上。
每当寺庙中的扫地僧人看到朱元璋将干净的地面,弄脏弄湿的时候,就会拿起身边的扫帚向他挥去。年幼的朱元璋没有任何反抗能力,只能在寺庙中四处逃窜,逃离僧人的追打。
不久之后,当地发生旱灾,农作物遭到破坏。百姓们开始闹饥荒,寺庙里没有粮食来源。无奈之下,住持只能派遣寺庙的和尚和行童外出化缘,寻找食物。
朱元璋在住持的吩咐下,跟从寺庙的和尚沿街乞讨。
他从濠州走到合肥,又走到河南、汝州、陈州等地方。三年时间里,朱元璋走遍了名都大邑的淮西地区,领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开阔了视野。
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朱元璋见证了元末农民起义,看到了白莲教在各个地区宣传。这些事情,对朱元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再加上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百姓流离失所,困苦不堪。在刘福通与彭山童的带领下,农民们揭竿而起,组成“红巾军”起义。
朱元璋在街道上化缘的时候,恰巧遇到正在起义的儿时伙伴汤和。他们先是闲聊了彼此的近况,随后又分析当前的社会局势。在汤和的劝说下,朱元璋决定参与其中,加入起义军。
朱元璋凭借机智多谋,处事灵活,很快就得到了义军将领郭子兴的赏识。随后,在郭子兴的带领下,朱元璋在战役中屡次获胜,在义军中获得了威名。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郭子兴去世,朱元璋因为战功,受到众多士兵的推崇,成为队伍主帅。
朱元璋不仅机智多谋,还善于广纳人才,得取民心。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朱元璋将刘伯温(刘基)邀请到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谋臣。随后,两人根据当前局势,分析了作战计划。
在刘基的筹谋下,朱元璋一边实行“广积粮”,为百姓解决粮食问题;一边推行屯田法,兴修水利工程,带领士兵在各个地区开垦种植。
在此法下,朱元璋仅用了几年时间,就带领士兵解决了军中粮食问题。随后,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百姓的“寨粮”,减缓百姓负担,从而获得了百姓的爱戴。
此外,朱元璋广纳人才,在各个地区寻找知识分子,巩固实力。朱元璋还特意为文人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四海八方的文人谋士。
公元1368年,在众多追随者的推崇下,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
人物的双面性与面貌之谜
朱元璋在位期间,从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以及文化上,都有许多功绩。在他的统治下,百姓摆脱了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的生活。社会生产也逐渐走上正轨,出现了“洪武之治”。
朱元璋自己就是贫民出身,所以他深刻知道百姓的处境,自然会更加体谅百姓的苦楚。在他治理朝政期间,恢复了科举制度,让平民有入朝为官的机会。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非常注重农业生产发展。
朱元璋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减免税收,还平衡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带动各个区域的协调发展。朱元璋还指示军中官员“三分守城,七分屯田”,让士兵自立自足,在军队附近开垦荒地,耕种粮食。既带动了边境区域的农业发展,又解决了军粮问题。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特别注重百姓的日常生活。他为百姓建立了免费养老院(养济院)、医馆救助中心,帮助百姓修筑房屋等一系列措施。
从朱元璋为百姓设立的许多措施来讲,朱元璋是一名为民的好皇帝。但是从朝中官员的角度来讲,朱元璋的统治是有些残酷的。朱元璋在晚年的时候,由于多疑的性格,造就了明初四大惨案。
不过关于朱元璋,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皇帝,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断,这是无法统一达到共识的。
除此之外,朱元璋身上无法达到共识的还有他的相貌。
前些年,关于朱元璋的面貌,在网络上曾有过这样一个言论。据说明朝画师为朱元璋画像的时候,因为太过写实,而被朱元璋赐死。在这副画像中,朱元璋的相貌十分丑陋,面颊中间有黑痣,五官扭曲。
随后,朱元璋又召见了另外一位画师。因为有了前车之鉴,这位画师十分谨慎。他先是向朱元璋询问一些事情,借机观察。之后,在原有面貌上稍加美观。
然而,仅凭一幅画像并不能说明什么,更不能讨得皇帝的欢心。
但这位画师非常聪明,他先是向朱元璋说明自己的画工浅陋,为人呆板。只能根据人物的真实面貌来绘画,不会在画像作出改动。以此来暗示自己完全是按照朱元璋的真实面貌画的。
这一做法,既博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又让朱元璋十分开心。
然而,关于这一说法,并没有任何史实考证。
根据相关记载,范守己曾这样描述过晚年时期的朱元璋“须鬓若银,面益丰而圆矣,色更皙。乃知外间所传龙颔虬须,面有瘢志者妄也。”
而大明开国军师刘伯温(刘基)曾这样讲述“高额细眼,凹鼻阔唇,耳虽小廓却厚,颊虽突而颏硕;身长而背弓,腿长而膝弓,腰粗而肩窄,手阔而指细;行动如虾在水,声音则鹰鸣而猿啼。”
两个人的言论,虽然各有不同。但都讲述了朱元璋的相貌,并非传闻中的那般丑陋。但关于朱元璋的真实相貌,因为相关信息太少,专家无处考证。
直到考古专家在河南的小山村,发现了朱元璋的真人画像。
相貌之谜,浮出水面
十几年前,一支考古团队来到河南当地进行考察。经过几次周转后,考古专家来到了河南的一个小村落。考古队像往常一样,拿着探测仪来到当地空旷的田野间,寻找文物。
不久后,考古队的行动吸引了周围的民众。当地的百姓看着考古团队奇怪的举动,感到十分不解。一位村民在看到这件事之后,立即将事情告知了当地的村支书。
这个村民并不了解考古的相关事情,他只知道村里进来了奇怪的人。他飞快地跑到村委会,气喘吁吁地将事情告知了村支书。
“咱村里来了堆奇怪的人,他们在挖土。不会是贼人吧?”
村支书听到后,怀疑有非法分子来村中盗墓,立即跟随村民来到考古队所在的位置。
“看!就是这些奇怪的人。”
村支书的到来,让村民们放下心来,他们熙熙攘攘地围在一起,议论纷纷。
随后,村支书走到考古专家的身旁,向他询问。
双方交流之后,才明白了事情缘由。原来,这是一场误会。由于这次考古事出紧急,再加上任务繁重,一时间忘记与这里的人员说明。再加上,考古团队人员不足,所有人都在挖掘,就疏忽了与村中人的交涉。
村民们在了解事情经过后,终于放心了。特别是在知道专家们此行的目的后,村民们更是热情地与考古团队交流。随后,村民们向专家介绍村中的历史。
“听上一辈的人讲,我们这些人都是从别处逃过来的。”
专家觉得村民们讲述的很有意思,便询问:“是战争时期吗?”
“是明朝时期!”
一旁的青年兴致勃勃的拿着手中的烙饼,递给考古专家。
“明朝?这个时期的历史可是十分久远了。”
“是呀,一开始我们也不相信。直到上一代人将明朝时期的物品递给我们,让我们好好保管的时候,我们才确信了这件事情。”
说着村民就带专家来到家里,将祖辈留下的物品交给专家,让他辨别物品的真假。
当专家看到一张陈旧的画像时,心中咯噔一下。他仔细观察,发现这确实是一张明朝时期的画像。专家觉得这幅画像大有来头,立即拿着画像来到考古研究所,与其余专家调查这张画像的来历。
经过几天时间,专家们仔细调查了所有相关历史时期的事件。他们发现,在明末时期,有许多皇家贵族为了躲避敌军的追捕,带着族人隐姓埋名,逃到了其它地方。在相关史书上,没有太多这方面的记载。但是这一时期的历史和村民们的讲述,是吻合的。
根据村民讲述,当时皇家贵族为了躲避敌军的追杀,迁移此地,更改姓氏。将曾经的朱姓改为王姓。虽然姓氏改了,但是祖宗定下的规矩还是要遵守的,所以后辈的名都是按照朱元璋在位时期的辈分取的。
专家调查完事情后,再次来到村庄,向村民询问关于明朝的事情。随后,村民从祖传的盒子里,拿出家谱。考古团队在经过村民同意后,来到村民的家中考察。
经过仔细勘察和鉴别,考古团队发现这些村民家中有许多明朝时期的瓷器,就连村民家中使用的碗具,有些都是价值连城的历史文物。
其中,最具有研究价值的就是朱元璋的画像。明太祖朱元璋的真实面貌,一直是考古界和历史界的一大谜题。虽然村民给予的画像与专家想象当中的有些不一样。但是这副画像与《明史》中的描述,还是有相似之处的。
“姿貌雄伟,奇骨灌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
由于这幅画像长时间没有得到保护,画像已经逐渐褪色,朱元璋的面目也逐渐不清晰。专家为了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劝告村民:你们应将文物上交国家。
村民听到后,下意识想要拒绝,这件东西毕竟是祖先留下的,他们这样做的话会有愧于上一辈人的信赖。但是考虑到画像的重要性,村民还是决定将其交给当地的文物研究所。
经过现代科技技术的复原,这副受损的朱元璋画像完整地呈现在专家的面前。关于明太祖朱元璋的真实面貌,终于有了准确的答案。
文物保护
在千年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的文物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逐渐销毁。这些在历史中留存下来的物品,见证着中华五千年以来的历史,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历程与演变。这些物品,之所以称之为文物,是因为它们对于我们国人来说,具有很大的价值。
为了文物的保护与发掘,国家在各个地区设立了文物研究院,颁布了文物保护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中,制订了文物的保管措施与考古发掘、文物收藏等条例。
对于“山村发现明太祖画像,揭露朱元璋真实长相,专家:应主动上交国家”的故事,大家在读过之后,有什么感受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