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日,内蒙古自治区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全国少数民族服饰保护传承标准化技术委员(TC585)秘书处通过腾讯会议组织召开《民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评估通则》国家标准研讨会。中国艺术科学研究院、云南省标准化研究院、四川省标准化研究院、广东省职业教育研究院等单位的相关专家参加会议。
会上,全国少数民族服饰保护传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内蒙古自治区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特聘专家籍凤英对《民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评估通则》国家标准目前研究情况及时间节点进行介绍;TC585副主任委员、中国艺术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闫贤良组织各位专家对标准内容进行研讨修改。与会专家对标准研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探讨沟通,为后续标准研制提供了帮助。标准起草组将根据修改意见尽快形成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进行公开征求意见。
民族服饰特点(民族服饰特点的介绍)
《民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评估通则》国家标准,将明确传统民族服饰的典型特征,揭示遗产承载的服饰文化,为传统民族服饰文化应用于现代服装生产领域和消费市场提供技术支撑,既保护了民族服饰遗产,又传承了民族服饰承载的文化。
据了解,2019年11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发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成立全国卫生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9个技术委员会的公告》,全国少数民族服饰保护传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少数民族服饰标委会”)正式成立,编号SAC/TC585。主要负责少数民族服饰术语分类、普查确认数字化、技艺制作及创新利用等领域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第一届少数民族服饰标委会由34名委员组成。其中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5名,秘书长1名,副秘书长3名,其余委员均来自全国科研院所、民营企业、大专院校及行业协会等。少数民族服饰标委会秘书处设立在内蒙古自治区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负责日常管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负责业务指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