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关于袁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提出的问题
我姓郭,在历史上也有很多姓郭的杰出的人才,为此我感到很骄傲。但是我一直疑惑为什么会有郭姓呢?郭姓从哪里来?我带着这个疑惑做了一份研究报告。二、调查方法
上网搜索
查找资料
3、请教家长
三、整理资料
四、研究结论
1、郭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7位的大姓,人口偏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一三。
2、姓郭的名人真多呀!有郭隗、郭泰、郭子仪……我为他们而感到骄傲。
活动二:汉字字体的演变。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演变,前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行书—草书,这七种字体。被称为“汉字七体”。
活动三:制作汉字印章。
汉字承载了千百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一撇一捺之间,流露出豁达包容、蕴藉谦敬的感觉。
我们要传承汉字,不能让汉字的“小火车”掉队。加油!我爰汉字!
篇二:关于袁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小区里除了我们家,没有一家人姓雷。我们学校也没有“雷”姓的老师,学生里面也少有姓“雷”的。“雷”姓真的很少吗?“雷”姓是怎么来的?历史上有哪些姓“雷”的名人?现在雷姓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带着这些问题,我对“雷”这个姓进行了研究报告。
二、调查方法
1、通过网络查询
2、询问身边的人
3、查阅书籍
三、资料整理
1、“雷”姓的来源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下大臣雷公。传说,远古时期有个人叫雷公,他精通医术,是一个名医,被任命为“巫”,掌管天下巫医。在雷公的后裔子孙中,有的延续了他的姓氏,即称雷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2、“雷”姓的历史名人
《封神演义》中的雷震子作为虚拟角色最为著名,小说中他是文王姬昌第一百子,为武王伐纣立下赫赫战功;雷义,最早出现于史书的雷姓名人,东汉人,与同郡人陈重情笃作 文 吧,被誉为交友的典范,人称”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还有近代的雷锋,原名雷正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年仅22岁,他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以其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
3、“雷”姓的现状
据统计,当代雷姓人口已达到300余万,为全国第七十八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0。24%。明朝至今600年中,雷姓人口由15万增到300余万,增长了20倍。目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南、陕西三省,约占雷姓总人口40%。
四、研究结论
1、“雷”姓来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下大臣雷公,他的后裔子孙中,有的延续了他的姓氏——即雷氏。
2、“雷”姓的名人有《封神演义》中的雷震子、史书上首位雷姓名人雷义、当代人的好榜样雷锋。
3、当代雷姓人口已达到300余万,为全国第七十八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0。24%。
篇三:关于袁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校有不少同学姓李,我有好几个邻居也姓李,“李”姓是怎么来的?历史上姓李的名人有哪些?现在的“李”姓不是不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姓氏?带着这些问题,我对“李”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和报刊。
2、询问身边的人
3、其他方法
三、资料整理
“李”的来源:传说皋陶曾任尧帝大礼官,(掌管刑法的官职),其子孙以官名“理”为姓氏。后来呢,后来的“李”大多来源于此。唐代时,“李”为国姓。一些姓徐,安,杜,郭,麻,鲜于的武将,因立功被皇帝赐“李”姓。
“李”的历史名人:战国时期的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汉代的李广抗击匈奴,威明远扬;隋带的李春是著名的桥梁专家,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就是他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唐代的李白被誉为“诗仙”;宋代的李清照是一位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明代的李时珍编了我国古代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近现代的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李”姓的现状:据统计,2018年全国户籍人口中,王,李,张,刘,陈五个姓氏的数量占据前五名。其中“王”姓和“李”姓的数量均超过1亿,并且“王”姓比“李”姓略多。
四、研究结论
1、传说,“李”姓来源于上古时代的官名。唐代时,大量姓氏改为“李”姓,这可能为后来“李”姓人口的增加奠定了基础。
2、历史上,“李”姓名人辈出。有水利专家李冰父子、军事将领李广、桥梁专家李春、“诗仙”李白、李清照、药物学家李时珍、革命领袖李大钊……他们在各个领域都闪耀的光芒。
3、2018年,我国户籍人口最多的姓氏是“王”姓,“李”姓排名第二。
篇四:关于袁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提出
姓氏,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艺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我的姓氏是“黄”
老师说,姓氏是一种文化,很值得研究。于是,我就对我的姓氏“黄”做了一次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查阅有关姓氏的书籍,了解黄姓的历史。
2、上网搜索,了解黄姓名人的故事。
3、询问亲朋好友,了解“黄”姓的现状。
三、资料整理
1、“黄”姓的来源
出自远古伏羲下属之官。黄龙师,亦称黄龙、黄师、黄中官、龙师等,是伏羲设置的官名,为中官,黄龙师之后裔子孙,由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黄龙氏,后简称为单姓黄氏、龙氏等。
2、“黄”姓名人
1、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1],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
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乾符二年(875年)六月,黄巢与兄侄八人响应王仙芝。乾符四年(877年)二月,黄巢率军攻陷郓州,杀死节度使薛崇。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死,众推黄巢为主,号称“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乾符六年(879年)正月,兵围广州。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十七日,东都留守刘允章迎黄巢军入洛阳。十二月一日,兵抵潼关。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十三日,黄巢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并大肆屠戮唐朝宗室百官。
在唐朝将领李克用、王重荣等人的猛烈进攻下,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在今山东莱芜西南)。昭宗天复初年,黄巢侄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2、黄歇(前314年——前238年),楚国江夏人,原籍楚国属国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战国时期楚国大臣,是著名的政治家。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
3、黄霸(前130年—前51年),字次公,汉族,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西汉大臣,事汉武帝、汉昭帝和汉宣帝三朝。
黄霸自幼攻读法律之学,少有大志。汉武帝末年,捐官出仕,先后任河南太守丞、廷尉正、扬州刺史、颍川太守等地方官职。汉宣帝五凤三年(前55年),出任丞相,封建成侯,总揽朝纲社稷。甘露三年(前51年),黄霸去世,谥号定侯。黄霸善于治理郡县,为官清廉、外宽内明,文治有方,政绩突出,后世常将黄霸与龚遂作为“循吏”的代表,并称为“龚黄”。
4、黄香(68年—122年),字文疆,今云梦县人,以孝闻名,以才著称,忠孝两全,德才兼备,是东汉著名的孝子、贤臣、清官。
黄香从小孝敬父母,其“扇枕温席”的孝行载入《三字经》,被列入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他自幼聪慧过人,12岁时受到江夏太守刘护的赏识,被署为门下孝子,举荐到朝廷。汉章帝赏识他的德才,授予其郎中之职,后晋升他为尚书令,官至魏郡太守。汉章帝当着诸王百官称赞他“天下无双,江夏黄童”。黄香因此被誉为“天下无双的国士”。
5、黄凤麟(555年—626年),中华黄姓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湖北江夏郡黄州黄冈县黄鹤乡仁义村人。《湖北通志》之“人物志选举表”和《江夏历代黄氏世恩》中记载:“隋炀帝乙丑科进士第一(即605年乙丑科状元),黄凤麟,字魁熹号江夏逸叟,黄州江夏人。历官宏文馆编撰、直学士、比部员外郎、侍御史”,系中华黄姓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
4、“黄”姓人口数量及分布。
黄姓的人口约为2876万,黄姓分布极为广泛,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2。23%,在中国最多的十个姓中排第八位。黄姓在要集中于工江以南地区,广东省的黄姓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的19%。四川、湖南、广西、江西等省黄姓人口也比较多,以上五省的黄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的56%。
四、研究结论
在历史的长河中,黄姓人才辈出,历代都涌现出一些颇有建树的人物。如秦朝末年的黄石公;西汉丞相黄霸;东汉神童黄香;三国时有名将黄忠,黄盖;唐代最著名的人物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五代有画家黄筌、黄居;有著名书法家、诗人黄庭坚;南宋末有思想家黄震;宋元之际有音韵训诂学家黄公绍;
元代有女纺织技术家黄道婆和书法家、音乐家、画家黄公望;明代,农民起义领袖黄萧养,女文学家黄娥;明清之际有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为三大儒之一;清代有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围棋国手黄龙士,篆刻家、书画家黄易,诗人黄景仁;
近现代有作家黄人,革命家黄兴等等。黄姓为我国第八大姓,在南方人口中所占比例较高。
黄姓在百家姓中排位第八,据统计,黄氏人口2876万,约占全国的2。2%。
篇五:关于袁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书上有一篇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所以我对姓氏很感兴趣,就调查关于王
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
2、报纸上
3、问身边的家人。
三、资料整理
来源
出自子姓殷商王子比于之后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殷旁王子比干(商约王叔父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死后,葬在当时的国朝歌(今河南卫辉北)附近,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并改王为氏以纪念。
王翦(出生和逝世时间不详),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
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
王莽(前45年12月12日—23年10月6日),字巨君,政治家,改革家,魏郡元城人(今河北邯郸大名县),新显王王曼长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侄,为汉朝皇帝刘家后代,篡夺皇位。新朝开国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队全国户籍人口进行了统计分析资料显示王姓超过李姓成为中国第一大姓大约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除中国以外在朝鲜韩国也有王姓的分布。这是王姓人口数量的统计,此信息是通过资料查找手机、上网、电脑、书籍和教科书。
四、结果
在发展中,王姓还创造了辉煌的家族文化,诞生了无数政治名人、文学名人、艺术名人、科技名人。如王莽、王建、王审知等都曾是一国之主;王允、王导、王安石都是名臣贤相;王翦、王离、王浚都是著名将师;王充、王粲、王羲之、王维、王守仁、王国维等都是享有盛誉的学者、思想家、艺术家;王昭君是女中豪杰;王赣骏则是当代第一位华裔太空人。据有人统计,王姓不仅人口居全国第一,而且历史名人也居全国第一位。
篇六:关于袁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要说姓氏,我们班姓刘的同学最多。于是,我和妈妈对刘姓的历史和现状开展了一次调查。
二、研究方法
1、上网查阅刘姓的来源。
2、确定有代表性的刘姓人物作为具体研究对象。
3、搜集与刘姓人物的相关资料。
4、了解刘姓人口和分布情况。
5、整理搜集到的资料。
三、资料整理
来源
1、刘姓的由来刘姓最古老的发源地在今河北唐县,刘姓有“王者气象”。
2、汉王朝构成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潮,自此中华民族之主体。被称为汉人、汉族,中国的语言文字被称为汉语、汉字。
3、上帝对刘姓实在太垂清了,他把奠基中华文明基础的重担交给了刘姓子孙。高扬巨斧——刘姓的最原始根蒂桐有根,水有源。
历史名人
1、书籍教科历史上的刘姓汉高租刘邦、汉武帝刘彻,光武帝刘秀、刘备、刘耀、刘渊
刘少奇、刘伯承……
2、刘姓人物的介刘邦:即汉高祖,江苏沛县人。于公元前211年建国称帝。国号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史称西汉。
3、刘向: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是
4、刘备:即圆汉昭烈帝,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曾投事普操。
5、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所著《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及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
现状
1、刘氏族语上海文化馆保存看15卷108米长的刘氏族谱。
2、刘姓是现代中国人口比较多的姓氏,当代中国大陆地区刘姓,有约645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4%。在姓中排名第4。
四、研究结论
1、刘姓源远流长,是世界上第4大姓,占全国人数的5。4%,大约有六千万左右的人姓刘。
2、在历史长河中,刘姓人才辈出,有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光武帝刘秀、刘备、刘耀、刘渊、刘少奇、刘伯承……
3、我国刘姓源远流长。相传,唐尧是远古祁姓部落陶唐氏的领袖,名放勋,他贤达善良,后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五帝之一。据传说唐尧出身在顺平县的伊祁山,伊祁山就又称作尧山,尧因地名而为祁姓,其第九子源明被封在刘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世代相传为刘氏,史称刘氏正宗
我为“刘”姓祖先的辉煌感到自豪!
篇七:关于袁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今天我们学习了《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这篇文章,我突然特别想知道“何”姓的一些知识,带着心中的疑惑,我对“何”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网络查询。
2、查阅书刊。
3、询问家人。
三、资料整理
“何”姓来源:何姓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子封于韩,灭国。其后裔韩武子(另一种说法是韩武子是晋同族曲沃桓叔后裔,即周成王弟姬唐叔虞之后)仕晋,封于韩原,以地为氏。后来与赵、魏三家分晋,成为诸侯。秦始皇灭六国,韩氏族裔遁逃江淮之间,因改姓何。
历史名人:何晏,三国时期曹魏大臣、玄学家,汉代大将军何进之孙;何敞,水利学家,济南太傅,以宽和为政;何休,中国东汉时期今文经学家,儒学大师;西晋的何琦,以孝闻名,且有才学,著有《三国论》;东晋则有尽心辅幼主的名臣何充……
“何”姓人数及分布:全国有1300万何姓人,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四川为当代何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何姓总人口的18%。
四、研究结论
1、何,作为姓,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因此,韩厥既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2、历史上的“何”姓人才济济,有玄学家何晏,水利学家何敞,儒学大师何休……
3、何姓人数已超过千万,在中国的大姓里排名十七位。
篇八:关于袁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校有不少同学姓“孙”,我也有很多邻居姓“孙”,“孙”姓是不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姓氏?姓“孙”的名人有哪些?“孙”姓的现状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对“孙”姓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或者报刊
2、询问身边的人
3、在网上查询
4、其他方法
三、资料整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