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安世代

安世代

安世代祖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北京安世代科技有限公司应时而生,公司把握“盛世修谱”的契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浪潮中打开了一个探根寻祖、溯源访胜的入口(www.anxiera.cn)。

【迁徙分布】

迁徙

方氏族人最早以河南省为发祥地,后来南方各地出现的方氏族人有些成为望族,均是河南方氏族人向南播迁的结果。

西汉末年,河南固始籍汝南尹方,为避王莽之乱,迁移到安徽歙县东乡安家,其三孙之长子方赞的子孙繁衍播迁于严、衢、婺、越,赞之二弟方观的子孙繁衍播迁于九江、滁阳、莆田,其三弟方弘的子孙则分衍于徽、宣、池、秀、湖、常。

隋、唐以前,青州(今山东淄博)、河东(今山西永济)一带及北方的一些地区,也都有方氏族人居民。唐初,有河南方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并落籍漳州。唐德宗大中年间,都督长史方王叔自安徽歙县回迁河南固始方龙山居住,方王叔有孙名廷滔,其后裔有迁饶、信、江、苏诸郡;另一孙方廷范因仕宦及避乱之原因,徙居莆田剌桐巷,并改其名曰方巷,其六子皆进士及第,后其子孙中有的与阿拉伯人通婚,并信奉伊斯兰教,后从中分出一支于宋元之际为避乱迁至海南岛琼州定居。此际有一支方氏族人从河南省固始避乱南迁,先达福建省福州,再迁漳州之龙溪。

明初,方氏族人因方孝孺遭受一次空前劫难,燕王诛杀方孝孺,同时残酷地灭其十族(九族加上学生),受株连而死者达八百七十余人,被充军者数以万计,有逃至钧州(今河南禹州)者,后发展成大族。同时,方氏族人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至河南、河北、山东、安徽、陕西等地。清初,有漳州龙溪一支迁入台湾省,不久闽、粤中的方氏族人也有入台者,后有飘洋过海落籍异邦者。可见,自唐朝的方叔至民国年间的方自苹,历三十八世一千一百多年,方氏族人不仅在中原发展繁衍,而且多次南迁,相当广泛地分布于江南各省,有些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分布

先秦时期,方姓活动于河南,但一直不活跃。直到西汉末,方姓东迁安徽北部后,开始发达起来,形成了大族。唐朝时,方姓已经分布于中原、华东和江南各地。方姓一直以中原为中心,多次南下移民,唐宋时期,方姓的足迹出现在海南、广东、福建等地,清初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方姓大约有4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8%,姓氏排位第三十五位。当时方姓第一大省是福建,约占全国方姓总人口的37%。方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安徽、浙江,这三省方姓大约占全国方姓总人口的78%,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西,二省的方姓占方姓总人口的12%。全国形成了以福建为中心的闽、浙、赣、皖、湘方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方姓大约有44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8%,为明朝第四十八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方姓人口的增长几乎停顿。当时方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这二省方姓大约占方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福建、湖北,这四省的方姓又集中了30%。浙江为方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方姓总人口的36%。宋元明期间,方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向东南部、由南向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浙江为中心,向四周散发的方姓分布特点,方姓人口重心由东南向北移动。

当代方姓的人口已达到450多万,为全国第67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方姓人口由44万增到450万,增长了10倍多。如今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浙江、河南三省,大约占方姓总人口的37%,其次分布于广东、湖北、辽宁、福建、湖南,这五省又集中了33%的方姓人口。安徽为当代方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方姓总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豫鄂皖浙、闽粤两块方姓聚集区域。

方姓在人群中分布表明:方姓是东部、东南、云南地区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在皖苏大部、沪浙赣闽、台湾、河南东南、湖北东部j广东东部、广西南部、云南大部、辽宁西部,方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5%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7%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2.5%,居住了大约57%的方姓人群。在皖苏北段、河南东部和南部、湖北西部、重庆北部、湖南北部和东南、广东中部、海南大部、广西西部、云南东部和西北、甘肃西南部、辽宁大部、黑吉东端、内蒙古东南,方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一0.45%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2.7%,居住了大约20%的方姓人群。

【入闽迁徙】

方姓以河南为发源地,以古徽洲为中心向四周扩展,是典型的南方大姓,人口重心在东南省份其中安徽、浙江、江西、江苏、河南最多,次为福建、两湖、两广、云南、四川、台湾、等等。西汉末,丹阳县令方纮因王莽篡权,为避乱,从河南迁居歙县东乡,成为徽州方姓始祖。方姓为徽州八大姓之一,其后代繁衍于严、婺、越、九江、滁阳、莆田、徽、宣、池、秀、湖、常。

在闽方姓多是这几大大系:伯虞公,次“六桂方氏”之父廷范公,三为世琮公,四为处朴公。

1、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方俨的二十二世孙方子重,字伯虞,河南固始人。当时从征入伍,时任陈政将军的府兵队正,平定啸乱后,被派驻漳州文山(即现在的龙海市榜山镇崇福村),就地肇基蕃衍,成为方姓入籍福建漳州之祖。宋高宗绍兴二十年,被追封为昭德将军。云霄方姓为其嫡传族裔最多的一支,世称“云阳方氏”,开基祖方国礼(乳名佛养),于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从海澄碧浦徙居云霄阳霞村,衍成大族。传一支族裔至漳浦后港(一说,后港方姓之祖来自长桥堀仔,亦为“云阳方氏”衍派)。后港方姓开基于明代,聚居于中社、径仔头、溪头、峰山等社,与后港另一大姓杨姓和睦相处。后港方姓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出了武举人方瑚辇,诰赠其父方魁三为“武信佐郎”,墓碑首部刻“荔林”两字,因方氏聚居地有“荔枝林仔社”,但今已无社。方国礼支系方姓开云始祖是开漳“昭德将军”方子重(字伯虞)第三十一世孙方国礼(乳名佛养)。原居碧浦(今龙海市辖属),于元初徙移云霄阳霞村定居衍传,其子孙统称“云阳方氏”。迄今方国礼在云霄衍传迩30世,成为一支专脉嫡传的方姓大族群。龙海方仲文支系为方子重(字伯虞)的第十九世裔孙所传。 据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续修的云霄《云阳方氏族谱》记载,仲文“生子四人(第二世):曰元、曰亨、曰利、曰贞。

次子亨公生二子(第三世):曰道弘、曰道广。道弘生三子(第四世):曰选、曰迪、曰达。道广生五子(第四世):曰远、曰通、曰迁、曰大同、曰迎。”方子重在漳州的第三十一世孙、龙溪碧浦“瞻恩堂”族人方国礼支系目前已历传29世,播居全县58个村(街)。宋代,方子重的第十九世孙方仲文,任浙东团练使。仲文生四子:方元、方亨、方利、方贞。次子方亨的子孙即漳属各地方氏族众;方亨有两个孙子曾于南宋时期先后登乡试榜首,世称“崇福方家二解元”(即方迪、方大同堂兄弟)。方亨的后人播迁闽南及粤东等地。而其长、三、四3个房系后人散居何处未有确证。但有一说唐僖宗时,辅佐王审知的方世琮,即伯虞公的后裔,曾为晚唐官员,先曾返居祖地固始,后来又徙居建康临水卫(今南京)。及“三王”起兵时,方世琮已赋闲家居,就投奔于王审知,被任为克定泉州的先锋官之一。其子孙返居漳州蓝江(即今龙海登第);又有一说,宋代的方元、方利、方贞的后裔,有因谋生或从军者,流徙广西、海南定居蕃衍生息。方子重的十一世孙方进益于唐大中十四年,迁居霞浦方厝城。方进益生有三子:翊周、翊有、翔周。长子方翊周为避战乱,于后晋天福七年,携家扬帆北上,至浙江苍南昆阳塘头肇基,为塘头派之祖。

方翔周则徙迁浙江金华、义乌等地。方子重的十九世孙方仲文的后裔方大迪、方大迎、方国礼等分居于福建龙海、漳浦、云霄、广东惠来等地。后代居于云霄县(龙溪)者,有“方半县”之称,浙江淳安县、桐庐县、安徽桐城市、枞阳县、歙县、湖南平江市、广东普宁市等等。明清至民国时期,世居福建的一些方子重后人陆续迁居台湾及东南亚一带。唐朝后期的僖宗光启年间,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率部进入福建,其部将方士琮随军入闽,成为另一支入闽之祖,他的后裔分布于福州、龙海、漳州等地,清初有一部分迁居台湾。伯虞公是方氏入闽初祖,也是漳属方氏始祖。

长泰县原有方姓,世居欧码。迄今已大多数外迁。由欧码旧村迁移近处的新开发区而居。 欧码方姓的高祖,于宋代自河南迁入,至明初传至方春仔。方春仔传三子:纯庆、纯仁、纯美。纯庆居长泰县欧码后崛墩,传二子:昭阳、昭信,昭阳居欧码,昭信于明万历年间迁居浙江温州郡平阳县。

2、唐僖宗(885-887年)时,固始人方世琮为王审知将官,佐王潮、王审知兵克闽中,驻镇莆、泉等郡。后来,方世琮之裔曾居漳州海澄,但又多数迁居福州北门外厦坊村,而部份留居漳州,部份迁居广东。今龙海登第尚存其后裔80多户,奉此支系的方元珍为蓝江开基祖,建有祖祠“明荐堂” ,尊其祖日纳斋公。纳斋公讳正,字元珍,以儒行显于漳,定居龙溪之蓝江(即登第),公于宋嘉定十三年(1220)登进士,官拜征仕郎,后作监丞,继任顺昌通判。明未进士方文耀即其裔孙。现仍存于登第社。“明荐堂”派方姓,于明末清初有人迁居台湾南部。现居住在福州新店厦坊村,闽侯县方庄、廷坪的方姓人家,龙海市石码镇登地村方氏及台湾省的台中、及台南之朴子、关庙、东势等方氏亦多属世琮公之裔。

3、唐时,有方严瑞,居弋阳鹅山湖,传五世,裔衍宁化。另在北宋治平间,亦有方氏由崇仁迁宁化。

4、唐时,方叔达官泉州, 后居莆田方山,后裔称“方山方”。

4、唐昭宗(890-891年)时,据《惠阳六桂堂方氏家谱》:固始人进士方廷范奉命宦闽,先后历任长乐、古田、长溪等邑令,且定居莆田刺桐巷。方廷范生有6个儿子,先后中过进士,长子方仁逸为唐朝光化年间进士,次子仁岳、三子仁瑞、五子仁载为唐朝乾宁年间进士,四子仁逊、六子仁远中唐朝天佑年间进士,时称“六桂联芳”,方廷范也因此被称为“六桂之父”。又因为第五子方仁载官至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方廷范也被封为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于是便有了“金紫六桂”这个称号。

另,后晋高祖天福年间(936—941),莆田竹啸庄翁姓第45代孙有名叫翁乾度者,官拜郎中,娶妻陈氏,生六子皆登进士第,官闽王国,称“翁氏六桂联芳”。时值五代之末,宋王朝之初,中原北方有胡夷侵扰,南方则残唐五代十国,各雄霸一方,未曾臣服。当闽王国先后被吴越及南唐瓜分,最后被宋王朝吞并,在改朝换代之际,难避抄家灭族之殃。三子处易奋勇抗敌当场战殁(保留原姓翁),其余五兄弟皆改姓服,突围逃生。长子处厚改姓洪、次子处恭改姓江、四子处朴改姓方、五子处廉改姓龚、六子处休改姓江,后故居莆田竹啸庄祠堂称为“六桂堂”。

4、宋明时期,莆田方姓科举盛况空前,科甲人物竞达360(进士和举人)多人。两宋方姓有28对父子、26对兄弟中进士,进士多达132人.居莆田诸姓之冠。《莆田县志》载,从唐到清,莆田方姓考中进士168名,居第二位.莆田历史上6大藏书中有3座是方姓所建的。宋朝方姓出名的藏书楼有:方氏望湖楼、白杜万卷楼、方万一经堂、方渐富文阁、方于宝三余斋,方崧卿藏书也都达数万卷之多。其中白杜方姓的“白杜万卷楼”总计藏书约在五万卷以上,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藏书楼。由于科举盛况,很多族人在外为官,后裔遂定居他乡异地,以广东最多,其中惠来县莆裔方姓达17万人,莆田因而也成为继古歙县后,方姓迁徙的又一个重要中转地和发源地.莆田方姓家业繁盛,名士、高官辈出,“儒业功名,指不胜举”。主要名人有:宋藏书家方竣,方略,考据家方崧卿,名士方信儒,名宦方大琮,理学家书法家方士鹞,诗人方惟深,元名医方焗,明刑部尚书方良永等等。

北宋雍熙二年(985),方伟,字豪君,从豫章府(今南昌市)徙居汀州府武平县帽村刘公坑。宋时,方敬斋,讳开宣,祖藉豫章,后徙宜春、吉州、泰和、兴国等地。宋治平二年(1065),自抚州崇仁县迁居汀州府宁化县在城里太平巷肇基,宣公为方氏入宁始祖。传10世保郎徙兴善里黄沙坑。开下传十五世,至宋咸淳九年(1273),能保公生三子:一郎、二郎、三郎。一郎,徙兴善里;二郎,迁江右梅潭江。其后世于明洪武十四年(1398)转徙宁化县新村里枧下村。据宁化曹坊(牛栏前)《方氏族谱》载,其先祖为秦汉时的方崧卿,居咸阳。晋建兴四年(316年),方尚避乱迁居江陵,至隋大业元年(610)徙建康。唐天宝四年(755年),其裔孙方君岐为南唐将军。广德元年(763),方君岐的儿子方肃隐居于江西抚州崇仁,族丁日蕃。方开宣为方肃的后裔。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方开宣的第十五世孙方能保有3个儿子:长子方一郎迁居宁化兴善里;次子方二郎原居江右梅潭江,其后裔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迁居宁化城关太平巷,洪武三十一年转徙至新村里枧下(今宁化安乐乡境);第三子方三郎无资料记载。

【播迁海内外】

福建方姓播迁全国各地,唐宋时期方氏已经成大族,后周广顺元年,方佛定,因避乱于山闽长溪迁瑞安方村(今泰顺)定居(见《泰顺县志·姓氏源流》)。宋朝时,金紫六桂方姓已成为闽中人才辈出,后裔分布于福建、广东、浙江、湖南、湖北、香港、台湾等地。广东潮汕,广府的方姓多为迁自莆田。方姓迁海南始祖为莆田人方士斌,明进士,正德六年从闽入琼任琼州府职。四弟士德随他同行,后世居海南。福建方姓还播迁浙江淳安县、桐庐县、安徽桐城市、枞阳县、歙县、湖南平江市、广东普宁市等等。福建莆田人方士斌,,明进士,正德六年从闽入琼任琼州府职。四弟士德随他同行,娶吴氏,生志享、志慧、志达三子,志享居文昌五龙港,志达居临高,为方姓迁琼始祖。

明代天启年间,有云阳方氏族众若干人,移居台湾观音里(今高雄县仁武乡境内)的赤山仔庄,协力在此处“招佃垦耕”,繁衍生息,后裔分布于宜兰、桃园等地。据传此系的方姓族人今已衍成万余人口。二、明崇祯初年,云阳第十四世孙、马铺大坪溪村人方养,字承烈,武职将官,在抗击后金(清军)入侵中原时阵亡,其妻蔡氏带着方承烈的画像,携次子方笃(字徵骏)、四子方夺(字徵骥),渡海赴台湾,后来迁居金门衍成一族。长子方益(字徵麟)、三子方炤(字徵凤)俱留居云霄,其后人也保留着乃祖承烈的另一幅画像,希望有朝一日,两幅画像能作为两岸本支族人相会聚首的凭证,以期共同告慰先灵。三、清雍正年间,云阳第十五世、新林村人方蔼(1716-?),从云霄港渡海赴台,定居诸罗县(今嘉义市)中埔乡湾潭村,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诸罗生子方兹顺。方兹顺的后裔居嘉义一带。1997年10月,方兹顺的后裔方枝来(属云阳方氏第二十一世)从嘉义市中庄里投信“漳州府平和县云霄分府新林村”寻根问祖,未几又不顾年迈之躯,亲自带领部分族人到云霄认祖归宗。2000年,又有嘉义县方宽铭(云阳第二十世)率眷属到云霄阳霞认祖归宗。此后,有台湾方氏许多族亲仍陆续组团来访。

四、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云霄阳霞村云阳方姓第十八世方远馨,字国琦(约1769-1846年),以太学生身份而弃文从商,航海营运,多次往返于台海两岸乃至天津、上海诸埠,而且定居台南,娶妻生儿育女于赤嵌;迨方国琦年届半百时(约1819年),故乡云霄阳霞村的老母寄信促其返乡,于是他托儿女于台湾岳父母家,自己谨遵母命返乡,后在云霄再娶妻室吴氏,生育儿女;至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国琦年逾古稀逝于阳霞家中,卜葬竹塔仙人峰下。因而,方国琦的子孙分别衍播于海峡两岸:他早期在赤嵌所生的子嗣,颇有发展,先聚居于台南县“云霄街”,后代多数徙居于宜兰、桃园中坜、台北等地;而其返回云霄故里所生儿子在祖居地继奉祖宗香火,及第四、五世孙礽(云阳方氏第二十二、二十三世),后裔又有部分人于1945、1947年相继复入台湾定居,现均居台北(原台湾“行政院”顾问、兼办公室主任方妙才先生,即国琦的第五世孙,出生于云霄,迁居于台北;其叔父方策,于台湾光复时,从阳霞徙居台湾基隆,履职于基隆市港务局,后亦定居台北。叔侄俱衍裔于台北市)。此堪谓为云台两地返复衍播的典型例证。 五、至于1949年前后赴台定居的云阳方氏族人更多,据《台湾云阳方氏族谱》(初印本,1983年编印于台北)等资料表明,此一历史时期赴台定居的云霄县方姓族人130多人,现均分布于台湾许多县市,这批赴台者大多数人在台湾又衍传2-3世子孙。

迁徙境外的宗支 云阳方姓自清代中期之后,即有部分陆续旅居海外,早期是以航海营运于南洋,逐渐有宗人定居于澳洲、星洲与吕宋(今马来西亚、新加坡与菲律宾等国),如清同治年间,阳霞方国琦之孙荣洲,偕族人徙居吕宋。及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今,又有云霄县“云阳方氏”建章、建显、淑华、秀山、秀卿,醒我、淑闺(祖籍均属云霄船场村),还有淑安(祖籍阳霞)等宗人徙居美国;又有友辉、友良、友三、友山、加春、金草、金彩、沛山、金生等(祖籍云霄船场)徙居泰国;并有方淡水偕全家30多人徙居马来西亚。而方闽阳(原籍阳霞村,系方国琦的第六世孙)等徙居加拿大等等。

明清方姓迁徙台湾,以福建籍居多,主要来自漳州云霄。主要分布在台南、高雄、屏东。明代天启年间,孝思堂方姓便有人从云霄移居台湾观音里(今高雄县仁武乡境内)赤山仔荘,后世分布于宜兰、桃源等地。永乐年间,龙溪的方辙祉入垦台南,方氏入垦高雄;崇祯年间,同安的方献玉携子迁居白沙;乾隆初年,平和的方苞入垦嘉义;乾隆十一年,泉州的方扬入垦台北;雍正年间,惠安的方重善入垦苗栗竹南。在“西港大桥”南侧的曾文溪南畔,系清初“同安县马巷厅伞龙庄”和“福州溪相县湾仔口”两地方姓“大房”方胜萍、方黑、方削认;“二房”方大桂、方亮、方天服、方几运;“三房”方柴真、方烟烬和李黑弼等17人入垦之地,于今庄西的“蚶埕”结寮养蚶捕鱼维生,初称“寮仔”,后以此滨临大海而易称为“海寮”,光绪年间曾文溪大水,举庄南迁,稍后再东迁今址建庄。

据资料记载:唐宋时期定居于莆田县刺桐巷的方姓后代,有的与阿拉伯商人通婚,有的信奉伊斯兰教融入回族,并漂洋过海到了国外,形成海外方姓的一支,其中一支在宋元之际避乱迁至海南台琼州。翁氏六桂,自宋迄今,约历千年,其子孙蕃衍瓜瓞绵廷,最初多在闽粤两省,其后历经元、清两朝异族统治,闽粤有志之士多迁海外,蕃衍生息,落地生根。侨居异乡六姓子孙,为追维祖泽笃志孝友,便相继联络起来,分别设堂为会,名曰“六桂宗亲会”。现已成为世界性宗亲组织,在菲律宾(马尼拉)、新加坡、马来西亚(吉隆坡)、泰国(曼谷)、美国(洛杉机)、印度尼西亚(棉兰)等都有六桂堂所分之姓,召开了多次世界六桂恳亲大会。

上一篇: 方氏族谱字辈(方氏族谱字辈大全)
下一篇: 关于方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docx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