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本中,我们认识到了很多值得赞颂的历史人物和事迹,这些先辈或有天赋异禀的才能,或有勤俭质朴的品性,或者有温善谦卑的性格。但是在时间的见证下,其中一部分人却违背了初衷,最终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模样,甚至被后人唾弃。
下面这几位都是课本中介绍过的历史名人,但因为个人原因,或立场不同,他们最后都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一起来看看吧。
01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 李绅 《悯农》
想必大家都在课文中背过李绅的《悯农》。这首诗是李绅在青年时期所写,当时他目睹了广大农民终日劳作却不能温饱,便以愤慨和同情的感受,写下了《悯农二首》,这两首诗流传千古,至今还被世人传颂,而李绅也被誉为“悯农诗人”。
然而,正当人们都在赞颂李绅体恤民情,节俭质朴的时候,却发现他本人的品性远没有诗中所写得那样崇高,特别是升官之后,他已然失去了诗中所述的悯农之心,一点点蜕化成一个滥施淫威、腐败奢靡的腐官酷吏。
在发迹前,李绅管熟人李元将为“叔叔”,发迹之后,李元将为巴结他便自降档次,称自己为“侄”、“弟”,后来还被李绅称作“孙子”。
随着官职的提升,李绅也变得越发奢侈。据说,李绅一顿饭的耗费常常高达几百上千贯,却对百姓的疾苦视而不见,在担任淮南节度使之时,当地百姓终日诚惶诚恐,纷纷渡江逃难。
李绅人生中最大的污点,莫过于晚年错断“吴湘案”。当时,出任淮南节度使的李绅已是74岁高龄,因有人举报江都县尉吴湘贪赃枉法,强抢民女,李绅随即便将其逮捕入狱,判处死刑。结果是,吴湘虽有贪污之罪,但罪不至死,强抢民女则是子虚乌有。
最后,李绅因作风骄奢,为官酷暴,被朝廷定为酷吏,剥夺爵位,其后代永不得入仕。一个写出粒粒皆辛苦的人,落到这般田地,实在是出乎意料。
02孔融
“孔融让梨”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据传,孔家有兄弟七人,孔融排行老六,他从小才识过人,天资聪颖。4岁时,孔融和几个哥哥一起吃梨,孔融主动拿了一个小的,将大个的梨让给诸位哥哥,并称这样才是孝悌之举。
因孔融为人谦虚,孝敬父母兄长,所以他的优良品德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孩童。
长大之后,学识渊博的孔融成了儒学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当朝红人。后来,曹老板迎汉献帝,迁都至许昌,同时将孔融征召到许都,位列“九卿”。
等曹操成为北方霸主之后,孔融也成为了许都的名士,但因为不满曹操的狼子野心,他多次在议事时用偏激的言辞嘲戏曹老板。曹操虽然表面宽容谦让,但内心早已积怨已久,同时他还担心以孔融为主的清流派威胁到曹魏的统治,于是便开始广集孔融的罪证。
最后,曹操以孔融集兵谋反、违法宫廷礼仪、宣传“父母于子女无恩论”为由,处以孔融极刑,将其抛尸街头,孔融时年56岁。
谁又会想到,从小就以仁义、孝顺著称的名士孔融,最后会落得如此结局,实在令人感慨。
03蔡伦
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有了造纸术。在公元2世纪,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工艺,发明了“蔡侯纸”。自此,纸张便进入了“实用阶段”,而蔡伦也因此闻名中外。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传奇般的发明家,最后却成了宫廷内斗的牺牲品。公元121年,邓太后逝世,汉安帝亲政。因蔡伦当初在窦皇后的指使下,参与了剥夺刘庆太子继承权、迫害汉安帝祖母致死等案,随后便被查办,同时安帝还命其主动认罪。
蔡伦不堪受辱,于是在沐浴后更衣戴帽,最终服毒自尽,享年59岁。
04匡衡
在小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被《凿壁偷光》的故事激励过。它讲的是西汉丞相匡衡小时候的故事,当时的匡衡家境贫寒但十分好学,因为夜晚没有灯光不能看书,于是他偷偷在墙上打了个洞,借助邻家的灯火来读书,后来他考取功名,在汉元帝时期官至丞相(公元前36年--公元前30年)。
可以说,匡衡打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他学识颇深,治学精细,在儒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是一名出色的儒士。但是匡衡在任宰相期间,却没有什么卓越的功绩,还留下了惧怕宦官石显以及侵吞土地的污名。
在封了永安侯之后,匡衡的封地因当时地图出现失误增添了400公顷,但他本人并没有对此作出表态,反而是将其交个亲信打理,还收了当地的田赋。
公元前30年,匡衡以“专地盗土以自益”之名被弹劾,随后免职返乡,最终在家中去世。
正所谓世事难料,有些人年少时鲜衣怒马,踌躇满志,一心想为国请命,为民服务,但最后还是被现实磨平了棱角,随波逐流,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
当然了,所有事物都有正反两面,这些历史名人身上的优良品德的确值得歌颂,而他们身上的不良作风,也不失为一种经验教训。毕竟人无完人,历史上的很多名人其实都有过大功,也有过大过。
那么,你觉得一个人是变好容易,还是变坏容易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