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学刊 2006 年第 1 期 马” , 他们是乡民的末一级领导。 汉代乡约是乡里 的规范和原则 , 是地方乡绅和 民众自 愿帮助朝廷维系地方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的 非正式政府规定, 是民间化了的制度。对它的探讨 有利于我们研究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中的汉代地方 基层组织, 以及由此而来的行政控制、 经济调控、 文 化改造等权力运作等, 从而了解汉代曲折波澜的社 会变迁。 ①两汉时代的乡村社会, 一方面是由大大小小的自然村落组成, 另一 方面又设置了乡、 里、 亭的统治机构。乡是县之下的政府机构, 据 《 汉书 · 百官公卿表》 载, 西汉县级行政单位 1587 个, 乡6623, 每县 辖4—5 乡。东汉时, 《 后汉书 - 郡国志》 载: “ 顺帝时, 县道侯国 ·千 百八十” 。 注引《 东观汉纪》 日: “ 永兴元年, 乡三千六自 八十一。 ” 每 一县3 乡。乡内户数, 西汉平帝时为 1847 户左右, 东汉桓帝时29()o 户。里的规模, 历来说法小一。春秋战国时期, 就至少有了一里百 家、 五十家 、 二十五家诸说, 汉代时仍颇多歧义。不论怎样划分, 里和 乡都是根据一定的户数来划分的, 是根据地缘 文书都以乡里涵盖整个乡村社会。
本文则把“ 乡里”界定为一定数 量的民户因居住的临近和条件的相同形成的地理单元 , 是一定地域 来的。史籍和法律 范围内结成的社会群体空间组合和地缘组织, 其社会基础是一定地 域的邻亲 、 族 亲 , 姻亲 、 友亲等关系 。②④⑤⑨ 高文: 《 汉碑集 释》 , 河 南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第339 、 503 、 227 、 204 页。③《 后汉书 - 钟离 意传》 。⑥《 后汉书 · 费长房传》 。⑦《 汉书 - 陈平传》 。⑧《 后汉书 -刘宠传》 。④《 后汉书 · 儒林传》 。⑧《 后汉书 - 儒林传序》 。⑩ 《 汉书 - 高帝纪》 。⑩《 后汉书 - 百官志》 。⑩《 汉书 · b式传》 。⑥ 《 后汉书 - 王丹传》 。@ 《 史记 - 陈丞相世家》 。⑩ 《 汉书 t 王吉 传》 。⑩《 后汉书 · 陈整传》 。⑩《 公羊解诂 · 宣公十五年》 何休注。 ④《 后汉书 - 光武帝纪》 下。 责任编辑: 王可 “ 宁氏文化研讨 会’’ 在河南省获嘉县举行 2005 年 12 月 1 0 日至 11 日, 由黄河文化研究会、 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和获嘉县人民政 府 、 政协获嘉县委员会主办,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姓氏旅游专业委员 会和获嘉县宁邑历史文化研究会承办的“ 宁氏文化研讨会” 在河南省获嘉县举行。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 院、 中国科学院、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等 lO多个单位的50 余名代 表共聚一堂, 围绕宁邑、 宁地与宁氏起源、 宁氏流变与名人、 获嘉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等三个主题进行了广 泛深入的研讨 。 这次学术研讨会取得了如下成果: 1. 关于宁邑、 宁地与宁氏起源。有学者认为, 宁氏是个古代姓氏,从甲骨文和金文中可以看到, 至少在商周之际已经存在。甲骨义有“ 在宁” 、 “ 狩宁” 、 “ 于宁” 、 “ 焚宁” 等, 应是宁氏之居住地。宁氏既以地名为姓氏, 后又以国为姓氏。也有学者认为宁为商代古国, 宁邑、 南 阳故城。 今获嘉县城是一地, 获嘉县城西 1 公里许的南阳屯就是宁邑。宁氏出自姬姓 , 以邑为氏, 源于河 南获嘉。2. 关于宁氏流变与名人。有学者详细介绍了衡阳宁氏源流与播迁情况。宁戚是春秋时期齐国 大夫, 有学者对其生平事迹进行考证。有学者就宁成与酷吏文化发言, 认为宁成是“ 酷能称位以救时 弊” 的典型。还有学者从遗传学角度将宁氏寻根和寻根科学联系在一起, 为姓氏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 视角。另有学者阐述了简牍姓氏资料与宁氏文化的关联 , 建议早期姓氏研究应该重视利用出土简牍资 料。
3. 关于获嘉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学者们一致认为获嘉县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商周和秦汉文化为特 色, 以同盟山武王庙为龙头, 武王庙不仅保留有龙山文化、 商文化遗址, 而且其规模巨大, 在全国同类古 迹中极为罕见。获嘉县要抓住机遇 , 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和强力开发, 在开发过程中应 把当地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 (徐春燕) l 92 维普资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