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宋姓起源(中) 宋襄公

宋姓起源(中) 宋襄公

宋姓起源(中) 宋襄公宋国自微子时被封,到公元前286年最后一任君主宋康王被齐、楚、魏三国联军所灭,共传三十四君。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宋国灭亡距离秦统一也就60多年的时间

宋国自微子时被封,到公元前286年最后一任君主宋康王被齐、楚、魏三国联军所灭,共传三十四君。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宋国灭亡距离秦统一也就60多年的时间,所以宋国在西周东周历史上算延续时间比较长的一个国家。

宋国历史上除微子外,最著名的国君肯定是宋襄公了。大家熟悉宋襄公,主要是因为《子鱼论战》这篇文章,太有名了,收录在《古文观止》里面。

公羊婉历史人物_公羊婉历史人物_公羊婉历史人物

《子鱼论战》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公羊婉历史人物_公羊婉历史人物_公羊婉历史人物

先介绍下子鱼,子姓,名目夷,字子鱼,因担任司马,故称司马子鱼,春秋时期宋国宗室、大臣。目夷是宋桓公庶长子,宋襄公异母兄,为鱼姓始祖。这个人脑子比较清楚,看问题比较准,你如果看《左传》,会发现他对很多事情的判断都是正确的。

宋国和楚国这场战役史称泓水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38年;背景是在周襄王九年(前643年),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齐桓公逝世,齐国内乱,次年宋襄公出兵协助齐孝公取得君位,在诸侯中取得不错的声望;同时,宋国属于公爵,在各个诸侯国中爵位最高,所以宋襄公想当霸主。但这时,在南方的楚国国力也已经非常强盛,虽然不称霸,但是闷声发大财,已经兼并了不少小诸侯国,比如湖北附近的罗国也是在这段时间被楚国所兼并。中原地区的小诸侯国也是迫于楚国的压力,在齐桓公去世后,准备投靠楚国。特别是郑国的国君郑文公,最会见风使舵,看到齐国大乱,政局不稳,国力日落,便开始朝于楚国。但宋襄公哪能同意,他想当中原的霸主,还能容忍你楚国不断染指中原。

周襄王十三年(前639年)春,宋襄公效仿齐桓公,会合诸侯,欲确立霸主地位。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召集齐国、楚国在鹿上会盟。估计是会盟时做老大的感觉不错,这位宋襄公又在当年秋天再次组织会盟,当年秋天的盂之会上,楚成王暗藏甲兵,突然发难,逮捕了宋襄公,并进攻宋国。幸亏宋国司马子鱼涉险提前逃回宋国,并积极组织抵抗,楚国的阴谋才没有得逞。于是在当年冬天鲁国组织的薄之会上,在鲁僖公调停下,楚国释放了宋襄公。

这宋襄公受了这等奇耻大辱,岂能善罢甘休!在被释放回国后,听说郑国支持楚成王当霸主的消息,便联合了卫国、许国和滕国讨伐臣服楚国的郑国,发泄下心头的怒火。

公羊婉历史人物_公羊婉历史人物_公羊婉历史人物

前638年(郑文公三十五年)夏季,宋襄公进攻郑国,郑向楚求救,楚成王遂率师进攻宋国本土,迫使宋国退军,这是春秋版的围魏救赵。

周襄王十四年十一月初一,两军相遇于宋国边境的泓水(古河流名,故道在今河南柘城西北),宋军驻屯于北岸,楚军自南岸开始渡河。宋襄公不顾大臣子鱼的反对,坚持不半渡而击,待到楚军全部渡河后,宋襄公又坚持非要等到楚军,完成列阵之后开始攻击,结果宋国惨败,宋襄公狼狈逃走,后因大腿后受箭伤重而去世,跟随宋襄公的卿大夫子弟任护卫的被歼灭。

泓水在今河南柘城县北30里,泓水之战后,楚国在中原的扩张已无阻力。在其后数年间,楚国势力一度达到黄河以北,直到晋楚城濮之战后,楚国的扩张势头才得到遏制。宋国在泓水之战战败后沦为二流国家,未能在历史中发挥重要作用。城濮之战也是春秋时期一场著名的战役,《左传》里面描写的非常精彩,以后再说。

有个成语叫宋襄之仁,意思是对敌人讲仁慈的可笑行为,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毛泽东主席在《论持久战》中就说过我们不要学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但对于宋襄公的这种做法,也有很多积极的评价,我摘录一段网络评价如下:

黄仁宇先生曾对春秋时期的战争有过经典的表述:“春秋时代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有时彼此都以竞技的方式看待,布阵有一定程序,交战也有公认的原则,也就是仍离不开‘礼’的约束。”(《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与其说是战争,倒不如说是两国贵族间的决斗。

公羊婉历史人物_公羊婉历史人物_公羊婉历史人物

车战之时,双方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严格按套路出牌。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这种规则和套路对双方的约束力:前521年,宋国爆发华向之乱。十一月初七,宋军联合诸侯援军和华氏部队在赭丘作战。期间,宋国公子城与华豹的战车不期而遇。华豹张弓一箭,向公子城射去,不想偏离了目标。但他身手敏捷,不等公子城还击,已经搭好了第二箭。公子城见状,高声喊道:“不更射为鄙!”(《左传》)交战规则是一人射一箭,你已经射了一箭,怎么能不待我回射就又射一支呢?华豹听罢,遂放下弓矢,结果公子城一箭射去,正将华豹射死。

以今天人们的眼光来看,华豹的做法无疑和宋襄公一样是愚蠢的。但在当时,双方所有人,包括宋国史官都未曾嘲笑华豹。因为他们知道,华豹是用生命维护了战争的准则和作为贵族的尊严,他体现的其实是正是宋襄公在泓之战中所要标榜的贵族精神。

泓水之战中,宋襄公说:“君子不重伤(不攻击已经受伤的人),不禽二毛(不俘虏年老的人),不鼓不成列(敌军没有列好阵,不能进攻)。”这并非其一时冲动、大脑短路的表现。作为宋国国君,他自小就受到了严格的教育,自然知晓贵族之间的战争法则。这种在兵法看来完全是胡闹、不合常识的命令,却是在当时作为一个贵族所必须遵守的规定。

春秋时代,类似于宋襄公“不鼓不成列”的故事还有很多。晋楚邲之战,晋军大败。有意思的是,当晋国的溃兵败逃时,却祸不单行地把战车陷在淤泥里动弹不得。然而,追上来的楚军不仅没有“痛打落水狗”,反而帮着晋军把战车拖出泥沼,让他们赶紧回去。晋军脱离险境后,并没有着急跑路,反而回过头来对伸出援手的楚军深揖一躬,说道:“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左传》)还是你们逃跑的经验多,谢谢啦!

其实一开始,人们对宋襄公的“不鼓不成列”并没有给予负面评价。公羊高就说:“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春秋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就算周文王遇到这种情况,恐怕也会选择和宋襄公一样的做法。而司马迁更是说道:“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褒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史记·宋微子世家》)宋襄公虽然败了,但君子大多数都认同他的做法,在人们伤感礼仪缺失、人心不古之时,宋襄公却秉持礼的精神,这是值得称赞的。

所以,在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事件、一位历史人物时,应该根据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和准确。

公羊婉历史人物_公羊婉历史人物_公羊婉历史人物

上一篇: 说一说张姓历史上那些名人们
下一篇: 关于全国带天字的名人大全的信息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