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教授:没有这段记载
网友:只怕“揭露真相”的儿戏
昨日,记者尝试在搜索引擎输入关键字“悯农诗人吃鸡”,搜到8000多个相关结果,不少以揭《“悯农诗人”的真面目》为题,称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李绅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他从国子助教做起,晚年官至宰相,封赵国公。然而,李绅发迹后再也没有了悯农之心,逐渐蜕变成了一个花天酒地、贪图享受之人。史料记载,李绅为官后“渐次豪奢”,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他特别喜欢吃鸡舌,每餐一盘,耗费活鸡三百多只,院后宰杀的鸡堆积如山,与他同一时代的众多文人皆对其嗤之以鼻。而不少网友对此也反应很大,称“没想到从小就被伪君子骗了。”
那么历史上的李绅究竟是什么样的?记者昨日采访了南大中文系教授莫砺锋,他曾与《百家讲坛》合作制作唐朝诗歌的系列节目。莫教授告诉记者,李绅的人品的确不怎么样,他与同僚争斗、政治作风粗暴等都有史料记载,“至于他喜欢吃鸡舌,制作一盘耗费活鸡300多只,因此其后院宰杀的鸡时常堆积如山,肯定没有这样的记载。”
网友对这种新解读也各抒己见,“藏典史”说,“不怕真考据,只怕假名"揭露真相"的儿戏”;“射手座的汤米哥”说,“其实生产力完全跟不上,古代那种散养模式,真要每天300只鸡,很快就把一个县的鸡吃完了。”不少网友感慨,“真不知道那些信口雌黄抹黑古人的是什么心态。他信口一说,考据癖就要跑断腿……”
“森林鹿”对此有些愤怒:“到底是为什么?面对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人物和事迹,某些"知识分子"疏于严谨撰文、懒于考证求索,却热衷于张嘴造谣、顺笔传谣、无责任地抹黑污蔑?”
记者手记
网络时代提防随意解构传统文化经典
退一步来说,个人生活和写的诗歌不一致,是完全可能的。在“李绅杀鸡说”盛行的背后,其实有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摆在面前。就像“森林鹿”所言,很多人,包括很多自诩“公共知识分子”的人,看到一些无来源、无出处、与基本教育和生活常识相背离的段子,第一个想到的不是问个“是真是假”,而是立刻当宝贝一样传播。网络时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乱象,让我们不禁困惑:在网上看到的论点,不经论证就发表,然后影响力越滚越大,还需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吗?
除了网络传播外,这种现象在出版物中也愈加横行起来,打着重新解读历史旗号的书,却屡屡栽倒在一些历史细节上,可信度大减。南京一位文史爱好者告诉记者,最近她在看一本名为《大都督周瑜》的书,虽然写着要为周瑜“平反”,但才看几页,她就发现不少错误,比如,文中写道“少妇旁一个三四十岁的身着紫色官服、头戴方正的博士冠的男人(指周瑜,记者注)似乎意识到了什么”,“汉代尚火德,衣服尚红,下级官吏有皂衣,祭祀也有穿黑衣的,但是完全没有看到有紫色官服的记载,紫色官服有记载是从唐开始”。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电视剧《甄嬛传》热播之时,有报纸采访一位史学家,询问后宫中的妃子们是不是真如电视剧般争斗不断,整天互相陷害,那位专家的解答是“虽然历史上有狸猫换太子这样的事件,但这仅仅是历史上的特例,它之所以被史书记录就是因为太稀奇古怪了。这种用毒计陷害的局面绝对不是后宫的常态。”此言一出,引起外界一片哗然,狸猫换太子,什么时候成了史书记载的真实事件了?
“传播一秒钟,考据十年功。诲人不倦者众,努力前行才能让谣言追赶不及。”幸好还有诸如“行者肖”这样的网友,发出如此警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