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冯氏史话】中华姓氏之冯姓源流

【冯氏史话】中华姓氏之冯姓源流

【冯氏史话】中华姓氏之冯姓源流汉族冯(féng)姓源出有二,一是姬姓,二是归姓。其他冯姓则由外族改姓而来,包括汉朝初期的匈奴人,南北朝时期的百济人,元明时期两广南部的浬人,以及清朝末期的满蒙人等。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冯”,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中华冯氏网” 再点击“关注”,即可成功加入中华冯氏大家庭。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冯氏文化,传播冯氏正能量。

人物历史冯姓有哪些_冯姓中知名人物及简要经历_冯姓历史人物

冯(Féng),二马疾行也。冯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八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在以人口为序的中国姓氏中排名第28位,在台湾省名列第七十二位,人口约1024万,占全国人口的1.2%左右。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广东、河南、河北、江苏、湖北、江西、四川、海南、福建、宁夏、甘肃、辽宁、黑龙江、山东和云南等地。

一、溯源

汉族冯(féng)姓源出有二,一是姬姓,二是归姓。其他冯姓则由外族改姓而来,包括汉朝初期的匈奴人,南北朝时期的百济人,元明时期两广南部的浬人,以及清朝末期的满蒙人等。

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居住着以白头翁为图腾的归夷氏族。归姓的一旁支迁徙到今山东菏泽地区,形成河伯族。进入夏朝帝芒时代,河伯族首领冯夷后人在冯地(今陕西大荔县)建立了冯夷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周初,冯夷国分裂为冯、河宗、邯三国。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简子(归姓)被郑简公封于此地,遂以封邑而得氏,为该支冯姓第一人。

出自姬姓,为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之子追随晋文公立国,封为魏武子,得封魏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魏家为诸侯,其后人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一说今河南省荥阳县,一说今陕西省大荔县)。于是这一支子孙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以邑为氏而改姓冯,史称冯氏正宗。而魏地的子孙则氏魏,故冯、魏两姓实为同一脉族。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拓拔穆泰氏族,属于以先祖官职称号为氏。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的裔孙拓拔穆泰的后裔子孙中,其长子拓拔遂留接续冯翌侯之爵,后成为代郡穆氏的鼻祖;而在次子拓拔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爵称号“冯翌侯”为姓氏者,汉化称冯翌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冯氏,逐渐融入汉族。

源于蒙古族盖珠氏。出自明朝初期蒙古巴尔虎部嘎拉珠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源于满族乌苏氏和富思库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以为氏。

二、始祖

冯简子。春秋时期郑国大夫,郑简公封其于冯地,以封邑冯地为姓,始为冯氏。

冯文孙(魏长卿)。东周时期魏国长卿,系周文王姬昌之后人,以封邑冯地改姓,始为冯氏。

拓拔觏。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人,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之后裔,以先祖官爵称号“冯翌侯”为姓氏,后汉化形成一支冯氏。

司马迁受宫刑后,长子司马临,改姓“冯“。

元朝灭亡后,木华黎的后代汝赟战死于大同,其后代改姓冯。

三、分布

冯氏最初发祥于河南省荥阳地区,族人迁移较早,先秦时期就已开始迁移。

战国末期的大将冯亭,任韩国上党守,入赵国,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党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有的留在赵(今河北境),并发展繁衍下去。其后裔有许多为将相,如秦丞相冯去疾、大将军冯劫、御史大夫冯毋择等。

此外,先秦时期,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而三国以前,冯氏还有迁至今四川及湖北者,河南冯氏则分布于今内黄、宝丰、焦作、南阳、安阳等地,其中潮阳为当时的大族;到了东晋末,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的冯氏又有徙居和龙(今辽宁朝阳)者。

到了汉唐时期,冯氏繁衍很快,从原来的发源地陕西,发展到了现今河南、河北、山西及福建等地。冯姓的宗族较多,唐代的《元和姓纂》说,冯氏出颍川(郡治今河南许昌)者,是东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出上党(今山西长治)者,是西汉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出长乐信都者,是汉代宜都侯冯参的后代;出京兆(今陕西西安)者,是北燕昭成帝冯弘的后代;出弘农(今河南灵宝)者,是冯弘之孙冯宁的后代;出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者,是唐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出岭南者,是唐越国公冯盎的后裔。

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乱南迁至福建宁化石壁,到宋代分成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的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迁到海外。

四、迁徙

春秋战国时期

向南,先进入了楚地(今湖南、湖北)。楚怀王时期(战国后期)冯郝官至楚大夫,是楚国的重臣。

向西,进入了陕西关中等地。

向北,冯氏进入了山西等地。战国中后期,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西)郡守冯亭,为人果敢而有谋。

向东,冯氏进入了齐鲁大地,这一支冯氏即来自上文中所说的魏地。他们很快为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习染,“冯谨客孟尝君”的千古佳话,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秦汉时期

冯去疾是秦始皇的丞相。冯氏一门是秦王朝后期的重要柱石。因进谏揭露赵高等奸臣的罪行失败而双双被下狱。冯去疾、冯劫被下狱不久,冯毋择率其他子孙隐姓埋名,潜逃他乡,下落不明,关中冯氏亦随之逃散殆尽。伴随此起彼伏的秦末战争的大规模爆发,上党冯氏入关的一脉,也随之销声匿迹。

在秦末战争、楚汉战争乃至汉初“无为而治”的一系列大变动中,史册中寻找不到冯姓的任何丰功伟绩。

汉代,冯姓姓氏的基本材料才得到最初步的整理,现今人们所接触的有关冯姓早期发展的资料,基本上是在这一时期成文、定性,并载入史册的。另一方面,这一历史时期冯姓“代有才俊”的良好族运也为这种整理提供了生动、翔实的素材。可以说,汉代是冯姓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阶段性总结。

汉代冯姓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冯姓郡望的逐步形成。两汉时期冯姓的分布基本上覆盖了当时华夏大地的所有重要区域,并且在一些地区,由于冯姓豪杰名士的大量涌现,形成了以冯姓为主体的聚族性居地。汉代冯姓辉煌之发端者为安陵冯氏,其代表人物首推冯唐。

汉兴置国,出于安全及施政考虑,实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政策:一方面为了充实关中人口,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六国宗室及大族豪门坐霸一方。汉廷访得代北冯氏为豪杰之后,于是特迁其大部再入关中,定居安陵。冯唐,正是生长于代北而后迁入安陵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

冯姓早期主要繁衍于今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地,晋末“永嘉之乱”时开始大举南迁或北避辽东,先后迁入江苏、安徽、江西、浙江、辽宁等地。

北周至隋统一前后,仍是国家由混乱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人口迁移-频繁,各姓族活动区域扩大的时期。以冯氏:著名郡望之一——弘农而言,西魏之宁州刺史冯宁被认为是弘农郡的开山之祖。早在西汉时代,冯扬便以“万石君”而名噪弘农,冯扬家人丁兴旺,有子八人,至冯勤一脉尤为荣宠。因此,在冯宁之前,弘农冯氏已有人活跃在此地,可以认为魏地冯氏是弘农早期冯姓的直接起源。当西魏的冯宁刺史兴起之时,弘农冯氏已经完成其郡望的形成。另如长乐冯氏:北燕国主冯跋自称毕万第39代后裔,北燕亡国后,国主冯弘孙女冯太后执掌北魏朝政数十年,冯氏出王爵数人,极度尊崇,衍出同舆堂、京兆堂等。

隋唐以来

至隋唐,已有南迁至福建省境的。在这一不断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支派,大致有:出自山西上党冯氏,为战国赵华阳君冯亭后裔;出自河南颍川的冯氏,为东汉大将军冯异的后裔;杜陵冯氏系西汉左将军冯奉世后裔;长乐冯氏为宜都侯冯参后裔;京兆冯氏为北燕君主冯弘的后裔;弘农冯氏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后裔;河间冯氏为唐监察史冯师古的后裔。

唐宋时期,冯氏先后又有两次大举南迁,使冯氏分居于中国江南广大地区,明、清之际遍及全国各地。另据有关史料记载,山西代州冯氏始迁祖为明初冯有才第五代孙隆奄,今河南西平县冯氏,是明朝开国功臣,郢国公冯国用的后代,系明初迁入。

五、郡望

颖川堂:以望立堂。

上党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弘农堂:以望立堂。

市义堂:战国时的冯驩是孟尝君家的食客。起初孟尝君对他只当一般门客对待,后来孟尝君派他到薛地收帐,他把所有债户都叫来,宣布将债书烧掉,给所有的债户解决了困难,大家感激不尽。

始于堂:冯氏远祖始于周代。族谱载:“受姓始祖毕公,名高,文王第十五子,左右武王率修文武绪业,武王践位于毕,今陕西西安咸阳县毕原,康王十二年保鳌东郊,厥后支子采食于冯邑,即始平郡。子孙去邑为氏,书作冯。”始平乃冯氏发祥之地也。

同舆堂:根据史籍《后魏书》记载,冯诞和后魏高祖皇帝元宏同岁,自幼又是同学,后来娶了高祖的妹妹安乐公主为驸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舆而行,所以称“同舆堂”。

热点推荐

人物历史冯姓有哪些_冯姓历史人物_冯姓中知名人物及简要经历

各位宗亲,如果您感觉内容不错,请在下面的拇指处点赞,并传给更多的宗亲!欢迎各位宗亲提供更多的冯氏资料。

知晓冯氏天下事,敬请留意“中华冯氏网”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 陈姓的名人历史上有谁.doc 6页
下一篇: 介绍定州的作文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