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叶氏历史人物研究应有“三个坚持”

叶氏历史人物研究应有“三个坚持”

叶氏历史人物研究应有“三个坚持”宋末人物叶大经,被很多广东叶氏后裔认为始祖,很多族谱记载其官职为闽制置使,就可以从“制置使”这一官职的沿革和宋末战乱的历史背景进行研究,国内史学界有很多对宋末制置使的研究

历史人物姓氏_成姓的历史人物_历史名人姓

(贾娟 摄)

成姓的历史人物_历史人物姓氏_历史名人姓

2016 年7月31日在美丽海岛连江县琯头镇壶江村举行的2016“壶江杯”福建叶氏学术论文研讨会盛况空前,研讨会当天赠阅的《“壶江杯”论文集 》共收录叶氏研究论文69 篇300多页,其论文数量之多,范围之广,质量之高为近年叶氏研究所少见,可谓硕果累累。本次研讨会由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叶氏委员会,世界叶氏联谊总会福建省联谊会主办,福建《叶氏研究》编辑部承办,连江县壶江叶氏宗亲会冠名协办。这是福建省叶委会自2014 年举办“富沙杯”福建叶氏首届学术研讨会以来的第二届省级学术研讨会,作为两届福建叶氏学术研讨会的具体策划者,组织者和学术研讨主持人,笔者结合本次论文征集情况,以叶氏历史人物研究的角度,谈自己的三点感受和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历史名人姓_成姓的历史人物_历史人物姓氏

一,以历史背景、社会发展的视角对叶姓历史人物进行分析和判断

本次论文征集的研究对象上自春秋,下迄当代,涉及“春秋始祖叶公”,“唐甘洲开基祖叶四翁“,“北宋状元叶祖洽”,“南宋尚书左丞叶梦得”,“明内阁首辅叶向高”,“清提督学政叶观国”,“共和国元帅叶剑英”、“开国将军叶飞”等一百五十多位叶氏先贤和历史名人,形成“始祖叶公研究”、“唐叶碧渊世系研究”“唐甘洲开基祖叶四翁研究”、“唐叶清和叶洙比较研究”、“宋甘洲叶氏及古濑叶氏科举盛况研究”、“明内阁首辅叶向高研究”、“清‘忠义进士’叶有挺研究”、“清翰林世家叶观国研究”等系列专题。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叶氏和其他姓氏一样,诞生了大量的历史名人和先贤,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参与了不同的历史进程,有的还成为一些历史事件的主角。比如,叶姓始祖沈诸梁,率军平叛白公胜之乱,救楚国于危卵之中;江南叶氏始祖叶望,为避汉末之乱,渡江南迁;唐著名道士叶法善历经高宗、则天、中宗、睿宗、玄宗五朝,受封天师;甘洲始祖叶四翁,避黄巢之乱南迁甘洲;北宋状元叶祖洽,积极支持王安石变法,其一生起落均与这一历史进程密切联系;宋武状元叶顗,在靖康之乱中不畏强敌,为国捐躯;南宋嘉定年间,武冈军判官叶莫在蒋宗之乱中临危受命,用计平乱;明初,给事中叶福在靖难之役中力守南京金川门,为国尽忠;清初,“忠义进士”叶有挺拒绝耿精忠的威逼利诱和收买,避走他乡,殉节而死;清乾隆年间,福州籍台湾凤山教谕叶梦苓,在台湾林爽文之乱中抗击叛乱,满门牺牲;清光绪年间,闽籍迁台进士叶题雁为抗议朝廷签订《马关条约》,五人联名,悲愤上书,誓死抗日。

笔者认为,研究叶姓历史名人,可以从相关历史事件和背景出发,多方收集资料加以分析,既可以在历史大背景下了解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还可以观察在历史事件中相关人物的举止言行,进行人物分析和价值评判。比如宋末人物叶大经,被很多广东叶氏后裔认为始祖,很多族谱记载其官职为闽制置使,就可以从“制置使”这一官职的沿革和宋末战乱的历史背景进行研究,国内史学界有很多对宋末制置使的研究,福建省地方志网站也有历代闽置使的记载,可以从中寻找线索,加以考证。此外,对于叶姓历史名人的评价,对其参与的一些有争议性历史事件,可以跳出当时的社会背景,结合历史发展趋势和社会变革的规律进行思考和评价,比如北宋状元叶祖洽、明首辅叶向高等。此外,不同历史时期的叶氏开基祖也是历史人物,可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研究人口迁徙的原因和路线,一般而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对于个人而言,迁徙的原因或是避乱,或是谋生,或是任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历经不同朝代,多次辗转迁移而形成的,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播迁不同的迁徙地,就形成了不同的支脉分支。

历史名人姓_成姓的历史人物_历史人物姓氏

二,结合家谱、史志和名人文集等资料,对叶姓历史人物进行比较研究

很多叶氏研究的爱好者了解叶氏先贤是从民间传说开始的,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民间传说往往有很多夸张臆想的成分,可作参考却不宜迷信,更不宜作为研究的依据。以明首辅叶向高为例,福建各地都流传很多关于叶向高的传说,但如果结合相关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就可以知道有些传说属于牵强附会,比如闽侯当地有一则民间故事提到明御史陈达与叶向高的对联逸事,如果查一下两人的生卒年代,就会发现,陈达的生卒时间是(1482 —1554年),叶向高的生卒时间是(1559 —162年7 ),便可知道,陈达去世后五年叶向高才出生,不可能发生两人对联的逸事,此传说当不得真。此外,省内外很多地方都传说叶向高曾到当地的叶氏宗祠进香拜祖,并以此作为和叶向高同属一个宗族的证据。笔者以为,如果仅有宗祠进香这个传说,并把它作为判定叶向高宗族归属问题的孤证,显然过于勉强,难以让人信服。叶向高的墓葬在笔者老家闽侯县青口镇,笔者祖居扈屿村曾经是明末福清到省城福州的必经官道所在地,笔者小时候也曾经耳闻族老谈及叶向高每次进京都会在我村借宿一晚,族人也曾与之联宗,乡间也有关于叶向高暗助我村叶氏的传说,想来叶向高也会到我们的宗祠拜香,但所幸的是,族人并没有因此牵强附会,自诩为叶向高同族或后裔,混乱族系。笔者认为,如果从研究的角度出发,可以从叶向高祖居地福清市后叶村老谱的原始记载入手,寻找相关历史记载,并结合叶向高的一生经历,参考其本人文集《苍霞草》中收入的《叶氏家谱序》、《家谱列传》等家族文献史料进行分析和判断,还可以收集比较叶向高家族成员的墓志铭,墓碑文、小传、行传、诗文、书札等第一手历史文献资料进行比较研究,方能得出比较客观公正的判断。

对叶姓历史名人的研究,还可以从国史和地方志入手,寻找相关记载,并和家谱的原始记载相印证。一般而言,国史和地方志由中央和地方政府主修,对历史人物的事迹记载相对比较客观严谨。而家谱所列祖先事迹有时候会本着光宗耀祖,隐恶扬善的目的,对叶氏名人的事迹进行一些夸张或选择性记载,比如把进士所成是状元,把尚书说成是宰相。有时候修谱的人文化水平不高,也会产生一些误记,比如对人物生卒时间的记载干支纪年和帝王年号纪年自相矛盾,如始修于明弘治丙辰年(1496 年)的长乐《沙京叶氏族谱》,谱中记载:“始祖叶开定,字重,生于唐大中壬寅年……”。大中是晚唐唐宣宗的帝王年号,壬寅是干支纪年,查历史年表可知,唐朝大中年号用了 14年(847—860年),其对应的干支纪年中并没有壬寅年,旧谱记载自相矛盾,让人莫衷一是。2014 年,叶仁朗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长乐沙京叶氏和南屿葛岐叶氏应属富沙支系》发表于《叶氏研究》,文中列举结合叶开定儿子叶思靖生于唐天祐元年(904年)的旧谱记载,反向推论叶开定应生于唐僖宗中和二年壬寅(882 年),推想叶开定22 岁生子叶思靖,这种猜想并不是没有根据,因为干支纪年中包含人的属相(壬寅年出生的人属虎),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习俗中,属相又和一些婚丧嫁娶的民间禁忌相关,有些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对属相禁忌相当敏感,一般不会弄错。但仁郎先生的这个推论又和该谱的另一记载“唐乾符五年(878年)叶开定迁来长乐沙京(今长乐鹤上镇路北村)定居”互相矛盾,因为叶开定不可能未出生就迁居长乐沙京。

笔者想到另一种可能,会不会是因为叶开定后裔在传抄族谱的过程中把文字抄错或推算错误,把咸通三年壬午(862 年)或咸通十一年庚寅(870 年)误作壬寅年呢?如果此说成立,则最符合条件的应该是咸通三年壬午(862 年)。因为,这个结论与仁朗先生文中依据沙京叶氏后裔分别“出嗣侯官县水西南屿桐坑叶氏”及“出嗣侯官县十四都长岸湖头村叶氏”等族谱记载而做出的推论“沙京叶氏始祖叶开定为甘洲始祖叶四翁的弟弟或弟弟的儿子”基本一致。笔者进一步认为,如果此说成立,长乐沙京叶氏始祖叶开定为甘洲始祖叶四翁弟弟的可能性更高一些,因为叶四翁生于 860年,叶开定生于862年,比叶四翁小两岁,唐乾符五年(878)叶开定17岁,正是黄巢之乱爆发的年代,据《资治通鉴》第二百五十三卷记载:“唐乾符五年(878年)黄巢率军渡江南下,与旧部王重隐相呼应,攻下饶、信等州。同年十二月,进入福州(今属福建),转入广东。”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下也记载:“ 贼收众逾江西,破虔、吉、饶、信等州,因刊山开道七百里,直趋建州。” 结合上述史料,我们可以推想,唐乾符五年(878 年),黄巢攻下饶、信等州(今属江西鄱阳县、上饶市)时,居住在与江西接壤建州地区(今属福建闽北地区)的叶四翁叶开定兄弟为避乱而南迁福州,兄弟失散,叶四翁居甘洲,叶开定居沙京(石头浦)。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推论,还需要进一步收集和比较其它族谱和文献资料,在族内宗亲中取得充分共识,方能下定论。

尽管家谱中存在一些不严谨甚至错误的记载,但家谱并非完全没有参考价值,在家谱中对历代祖先尤其是名人的记载相对大都比较详细,这可以弥补史志中过于简略的不足。有时候也有史志误记而家谱记载正确的可能,比如对科举人物的籍贯研究,历朝历代都有一些读书人通过占籍和寄籍参加科举考试的做法,他们中举和中进士后,所寄籍的地方往往就作为其籍贯记入登科录乃至府志县志,让人产生错误认知。而家谱中往往会详尽记载科举人物的登科时间,家族成员,生卒时间,墓葬情况等,在人物考证中形成一系列的证据链,这时候家谱的可信度是比较高的。除了家谱和地方史志,研究叶氏人物还可以从名人文集入手,有些叶姓名人与同时代的外姓名人互有交往,互有诗文唱酬,通信书札,有时候也会应邀为外姓人士撰文写序,并收入不同的名人文集中,还有一些名人文集,会收录叶姓人物墓志铭,行状等文献,这些文章多为墓主子孙邀请当地有名望的人士为其所撰写,这些当时人写当时人,当事人写当时事的文章可信度极高,可列为叶氏历史人物研究重要参考资料,与家谱记载进行比较研究。

当前,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原有纸本形式的古籍文献很多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查询甚至下载,比如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网址:)就可以查到全国各地地方志的资料,很多省市的图书馆和地方志编撰委员会都有官方网站,也可以方便查询到当地县志、府志、省志和姓氏志的内容;还有一些专业的文史论坛如国学数典论坛(网址:)等都可以查到一些名人文集的内容,在此之外,网上也有一些学术专题资源库和搜索引擎可以提供学术查询和专题文献搜索,如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知网等。这些资源宝库浩瀚如海,等着广大叶氏研究爱好者前去寻密探宝,以待为叶氏人物研究提供资料的空白,开展新的历史考证。

三,努力挖掘有时代意义和价值的名人精神内涵

最近十几年来,叶氏文史研究者围绕着“叶公生卒年月”、“叶公封叶时间”这些议题一直争论不休,也有一些人为南宋宰相叶顒、明首辅叶向高等历史名人的宗族归属纷争不断,有些人因此伤了和气,甚至反目成仇。笔者认为,研究历史人物并不是为了攀附名人,光耀门楣。而是为了挖掘其有时代意义和价值的精神内涵,发扬传承,激励后昆。从血脉和世系传承来看,叶顒、叶向高等历史名人可能归属于福建叶氏的某一支系,他们显赫的官职和丰功伟绩固然值得骄傲,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所展现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他们身上所彰显的高贵品质和人格力量是全体叶氏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优秀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研究叶公应努力挖掘他的辅国、理政和惠民思想,平乱兴国而不谋私利的伟大人格;研究叶顒,可着眼于他执政为民、不畏强权,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等高贵品质;研究叶向高可抓住他身处朝廷忠奸纷争中独撑残局,整饬朝纲,忍辱负重,力保忠良的高风亮节;宋武状元叶顗、明给事中叶福、清初进士叶有挺、清迁台进士叶题雁等叶氏先贤身处时局变动,应挖掘其维护国家利益和百姓安危,尽忠尽节,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和高贵人格;宋尚书左丞叶梦得、明文学家叶绍袁、清翰林世家观国等,可着眼其文学成就和家学渊源,彰显其诗文传家的文化传统,开国将帅叶飞、叶剑英等,可研究他们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显现的军事才干,发挥的重要作用,挖掘其骁勇善战、足智多谋的精神特质,以及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的汗马功劳。上述所列举的叶氏历史人物所具备的精神气质和高贵品格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对于今人而言,仍具有时代意义和宝贵的价值。只有抓住这些名人精神内涵加以分析研究,才能古为今用,才能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叶氏历史人物研究才可能健康发展,不会脱离主流,陷入误区。

历史人物姓氏_历史名人姓_成姓的历史人物

录自2017年 1月(总第 29/30期)《叶氏研究》

文/叶育新

图/叶树福

本平台以研究与宣传叶姓的源流、人物、文化为主导,以光大与弘扬叶氏文化为宗旨。

上一篇: 海图书画苑首席顾问冯志亮解读百家姓之邓姓的历史发展与迁徙分布
下一篇: 邓氏名人轶事集录.doc 7页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