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实用主义,或者叫实用主义历史观,其主旨就是不顾历史客观事实,把历史人物、事件从历史大背景中剥离开了,用现在的立场、观点进行解读,为此不信给予曲解乃至委屈,从而达到为现实某种任务服务的目的。电视剧《康熙王朝》对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写,就充满了这种实用主义历史观。
作为一部历史大戏,《康熙王朝》时间长,跨度大,人物多。这里,笔者说说三个在电视剧中不算太重要又比较重要的人物:吴三桂、施琅、朱国治。
出现在电视剧中的吴三桂,已经不再是那个威风凛凛的马上将军,而是威震一方、手握权柄的平西王。吴三桂的一生,就在明清之间纠结反复,先是任明山海关总兵,抗清第一线,后引清兵南下,进入北京,之后一直作为清兵的先锋官,下湖广,进四川,入云贵,攻缅甸,用弓弦勒死南明永历小皇帝,因功被清廷封为平西王。后因康熙削三藩,起兵反清,自立大周皇帝,未几病死。抗清,降清,再抗清,最终被清廷消灭,还被戴上个汉奸的帽子直到今天,这就是吴三桂的生平。
前人都说了,谁都可以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就你吴三桂不行。你当汉奸当得太彻底了,已经无法回头了。
施琅,字尊候,号琢公,福建晋江龙湖镇衙口人,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方集镇。清初著名将领。生于天启元年(1621年),卒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早年,他是郑芝龙的部将,顺治三年(1646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郑军的重要将领,积极参与海上起兵反清。后因微嫌与郑成功发生矛盾,终于酿成父、弟被郑成功诛杀的大戾,施琅再次降清。他先后担任副将、总兵、水师提督,参与清军对郑军的进攻和招抚。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领清军渡海东征,一举攻克澎湖。1683年六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先行在澎湖海战对明郑水师获得大胜,后郑克塽率臣民降清。施琅因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卒,赐谥襄庄,赠太子少傅衔。
《康熙王朝》剧中花了大篇幅描述施琅谋画攻打明郑,郑克塽出降的段落。以军方为首的团队之后还曾制作了《施琅大将军》一片在中央电视台放映。这两部电视剧,为施琅树立起“收复台湾”,实现“中国统一”的美誉,翻了两百多年来的汉奸恶名。其家乡福建晋江为其塑了一尊石像,施琅终于被洗白站了起来。
朱国治,云南巡抚,是一个搜刮无度,大肆盘剥百姓的贪官污吏,人称“朱白地”。最不可饶恕的是,朱国治制造“哭庙案”,将哭庙文的起草人大才子金圣叹作为首犯罗织罪名杀害,实为中华文化罪人。
在《康熙王朝》中,朱国治被描绘成一位心系国家、爱护百姓,宁死也要维护国家统一的大大的好官。只是最后反对吴三桂起兵反清,劝降失败被杀,一下子就成了大义凛然的正面人物,这地洗的也太白了吧。
最有意思的是朱国治痛斥吴三桂这样一段台词: “回平西王的话,当今皇上虽是满人,可是他上守天道,下拜孔圣,说我中华说话,书我中汉笔墨,履行中华体制,服侍中华苍生,现实上,并非汉人化入满族,而是满人化入了我中华的千古文明啊,更况且,明末诸皇昏聩糜烂,忠奸不明,早已到了改朝换代的境地,大清入关以来,全国初定,民气思安,而大人你却以反满为名祸乱全国,你钻营的是一己之私,耐劳受难的却是各族黎民,你虽是汉人,却是个汉贼,是中华民族的祸殃。”
康熙时代的朱国治竟然有这么高的思想觉悟,能说出“中华民族”这样的词句,这让二百年后才首创“中华民族”这个词语的梁启超情何以堪?
你是在玩穿越吗? 三个人物,三种不同的历史评价,三个不同的历史地位,反映了电视剧编剧、导演的历史观,其核心就是实用主义。
这种实用主义历史观的要点就是不拘泥文化之辩,不坚持道德节气,谁实力强大,谁有助于国家统一、疆域扩大,就效忠于谁。所以,施琅、朱国治才在剧中成了大力讴歌的正面人物。
用这种历史观去看待历史,就会得出许多颠到黑白的结论。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像岳飞、文天祥、史可法,就成了阻碍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罪人,而像秦桧、吴三桂这样的民族败类,反而成了促进国家统一、加速民族团结融合的功臣。
用这样的历史观教育后人,会带来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孩子们会问,如果再来一次异族入侵,我们是像岳飞、文天祥那样去抵御呢,还是像吴三桂、施琅、汪精卫那样去资敌呢?
国家、民族是一个历史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现在的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大家同为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汉族与满、蒙等异族是两个民族,两个国家,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国与国的关系。
因此,谈及历史问题,必须要统筹考虑历史与现实,既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也不能搞历史实用主义。如果过分强调历史上汉族与异族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则必然会对当今民族和睦、国家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引发民族分裂倾向。发过来,如果用现在的国家、民族关系来解释历史上的国家、民族关系,仅仅因为目前面临统一的现实问题,就刻意地去曲解历史人物,也必将殃及子孙,贻害无穷。
在谈及国家、民族关系时,历史与现实度的拿捏,是一个难度相当大的工作。
发表评论